至正十九年,陈友谅攻打池州,而池州这一座城池对于朱元璋而言可谓是至关重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是他与陈友谅的第一道防线,因此,镇守池州的这两名将领可不平凡,分别是徐达、常遇春。
就这种阵容,可想而知,倘若不是陈友谅亲自来攻克池州,绝无可能,事实也是如此。
徐达、常遇春在九华山设下埋伏,陈友谅的大军还没有碰到池州就已经全军溃败。
这一仗,徐达、常遇春总计俘虏三千名士兵,但对于这三千名士兵的处理方式,两个人产生分歧。
徐达认为,应当上报朱元璋,朱元璋说如何解决,就如何解决。但常遇春却要求将这三千名士兵直接坑杀,避免将来在战场上再次遇见。
“常遇春欲尽杀之,谓徐达曰:“此皆劲敌也,不杀,将为后患。若以上闻,必不杀。”达不从,遂以闻。”——《明史纪事本末》
徐达是正的,常遇春是副的,最后执行的当然是徐达的意思。
徐达没有想到的是,常遇春竟然敢背着他,直接将这三千名士兵坑杀。
而当时朱元璋他意见是什么呢?朱元璋的意见是将这三千名士兵押解到南京。
现如今这三千士兵已经坑杀,你叫他拿什么押解到南京?因此只能如实上报给朱元璋。
而陈友谅与此同时也接收到常遇春坑杀他那三千名士兵的消息,这是什么?这是赤裸裸的挑衅。陈友谅能忍吗?肯定不能忍。
要知道,当时的起义军势力,他陈友谅敢说第二,没有人敢说第一。
而朱元璋是在至正十六年渡的江,此时距离他渡江仅仅只过去三年的时间,他的版图连陈友谅的一半都不到。
陈友谅要是放任这么一个弱小的角色爬到自己的头上,那简直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陈友谅通过事实行动证明,他的第一,一丁点水分都没有。
仅仅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已经攻克南京的最后一道屏障太平,大有一副灭亡朱元璋之势。
而当时的朱元璋也的确感受到了什么叫作灭顶之灾。
他的谋臣一部分主张投降,一部分主张撤退,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常遇春,当时的谋士也是这么认为。
但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明显不是。
要是换成一般的将领促成如此大错,统治者会如何对待他呢?当然是将他大卸八块,以敬效尤。
但是朱元璋非但不将他大卸八块,以敬效尤,相反,还如同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一样,以前怎么对待他,现在就怎么对待他。
倘若不是的话,他也不会在以后大放异彩,与徐达各自率领一支军队北上灭元。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他的举动符合朱元璋的战略计划。
02陈友谅所在的天完政权虽然在当时排名第一,但是内部的势力却是错综复杂的。
分别有徐寿辉、赵普胜、丁普郎、傅有德、欧普祥、明玉珍,包括他陈友谅在内的话,就是整整七股势力,再大的地盘也经不住这七个人瓜分。
因此,陈友谅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这七股势力扭成一股绳。
而到至正十九年,这七股势力只剩下五个(除去陈友谅),分别是徐寿辉、欧普祥、明玉珍、丁普郎、傅有德,那一股势力去哪了呢?
原本赵普胜打的算盘是借助朱元璋来制衡陈友谅,因为当时他的地盘就是位于朱元璋与陈友谅之间的池州以及安庆。
结果他不曾想,陈友谅不按照套路出牌,不在战场上见真章,而是耍起阴谋诡计,开一场鸿门宴,叫他去参加,就在这场鸿门宴上,要了他的命。
“普胜出迎,至雁汊登舟,友谅杀之,并其军。”——《明史纪事本末》
既然陈友谅的实力如此恐怖,那为什么徐寿辉、欧普祥、明玉珍、丁普郎、傅有德,既不投奔朱元璋,也依旧能保持原样呢?
原本陈友谅的目标不是赵普胜,而是欧普祥,但是人家欧普祥的地盘是整个江西西部,他陈友谅岂能那么容易就吞得下去。
因此,他转变方向对付起赵普胜。
而明玉珍的地盘是整个巴蜀之地,他陈友谅连欧普祥都吞不下,更别提吞明玉珍。
欧普祥、明玉珍安然无恙可以理解,但是丁普郎、傅有德安然无恙这就难以理解。
要知道,他们两个都是赵普胜的手下,当时就驻守在安庆。
为什么陈友谅不趁机吞并安庆呢?因为赵普胜已经死在他的手中,他要是敢再进一步的话,恐怕就得遭到围殴。
因此,他只能将计划往后推延。
而徐寿辉的情况则与欧普祥、明玉珍、丁普郎、傅有德不同。
因为徐寿辉是天完政权名义上的首领,陈友谅能掌控天完政权,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的实力强大,另一部分则是将徐寿辉拿捏在手里。
都写到了这,不知道有没有人是否已经意识到,为什么说常遇春是对的。
因为就陈友谅这种情况,要是不提前对他进行消耗,他一旦统一天完政权,这对于朱元璋而言,一定是灭顶之灾。
就如同当年的诸葛亮,虽然他明知道以蜀国的军事力量不可能灭亡得了魏国,但他还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对魏国发起进攻。
有的人觉得他是在浪费民力,但要清楚魏国的发展条件是优于蜀国的,毕竟人家占据着平原地区,全国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口在人家那边。
你要是不定期对他进行消耗的话,蜀国被灭亡只是时间问题,况且说不定还能天降陨石反攻一次。
朱元璋当时面临的情况与诸葛亮面临的情况相差无几,这也是为什么他对于这一次的战争坦然面对,而事实最终证明他是正确的。
03面对陈友谅的进攻,朱元璋做出的部署是,主力在龙湾一带埋伏,水师在江上巡游,伺机封锁陈友谅的退路。
要知道,龙湾处于南京四面中的一面,朱元璋凭什么肯定陈友谅在龙湾登陆呢?因为他这一方负责训练水师的康茂才是陈友谅的故交。
而当时朱元璋处于劣势,按道理来说,康茂才背叛朱元璋那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正是因此,朱元璋叫康茂才写一封信给陈友谅,说他康茂才在江东桥附近接应陈友谅,只需要将江东桥一拆,陈友谅的大军即可顷刻到达南京城下。
要知道,陈友谅率领的是水军,要不然进攻速度也不会如此迅速。
而陈友谅对于康茂才的计划接不接受呢?接受,因为他为了灭掉朱元璋,已经付出相当大的代价。
要知道,他在攻克采石的那一天,顺手干掉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他的傀儡徐寿辉,同时还在采石登基称帝。
“既得太平亟谋僭伪号,乃于采石舟中,佯使人白事寿辉前,令壮士持铁挝从后击之,碎其首。以暴疾死令军中。遂以采石五通庙为行殿,称皇帝国号汉,改元大义。”——《明史纪事本末》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因为要在气势上压倒朱元璋,要朱元璋清楚,来攻打他的不是渔民陈友谅,不是将军陈友谅,是皇帝陈友谅,以最大程度去减弱朱元璋的对抗信心。
同时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要将国内的反动派短暂的震慑住。
毕竟他们要是趁着自己在外作战,突然间联合起来给自己来上那么一下,谁都不会保证会发生什么。
当然,这一切都是短暂的,这也是为什么陈友谅不得不信任康茂才,因为他倘若不迅速拿下朱元璋,恐怕被迅速拿下的就得是他。
但就在他到达江东桥的那一刻,整个人都愣住,以为下一秒就是万马奔腾。
因为康茂才的人并不在江东桥,而且信里说江东桥是木桥,结果现如今的江东桥竟然是石桥。
情报误到这种程度,陈友谅的心里肯定会犯嘀咕,但就在这时,从前方传来消息,那就是他的弟弟陈友德已经在龙湾登陆,而那里没有任何的朱元璋大军。
既然如此,那就只能先前往龙湾。
当然,他特地留了一手,那就是叫他的哥哥陈友直率领水师堵在他的后路,以防朱元璋从后方杀出。
而他不知道的是,他已经一步一步走入朱元璋的陷阱。
随着他的大军全部在龙湾铺开,埋伏在狮子山上的朱元璋大军顷刻间如同洪水一般顺流而下,打了陈友谅一个措手不及,甚至连有效的反抗都组织不起来。
这一仗,陈友谅损失惨重,整整两万名士兵战死,七千名士兵成为俘虏,而他慌乱之中只能乘坐一艘小船逃离战场。
难道就此结束了吗?没有。
以前你陈友谅实力雄厚,大家都不敢得罪你,但是现如今你明显就是一只丧家之犬,正所谓墙倒众人推,丁普郎、傅有德投降朱元璋。
还没有等陈友谅反应过来,他西边的信州也已经成为朱元璋的地盘,而位于江西西部的欧普祥也宣布投降朱元璋。
什么叫作四面楚歌,这就叫作四面楚歌。
而陈友谅有没有做出什么反制行动呢?没有,他一直老老实实的呆在江州,因为他清楚,这个时候一旦出头,将会遭到围殴。
04朱元璋与陈友谅后来的决战鄱阳湖之战之所以能胜利,与龙湾之战有着脱离不开的关系。
毕竟如果不是龙湾之战给予陈友谅惨痛的一击,陈友谅将来的发展脚步肯定不是朱元璋能追得上的。
正是这一仗,延缓了陈友谅发展的脚步,将陈友谅与朱元璋的实力进一步拉近。
要不然,鄱阳湖之战攻打朱元璋的就不是六十万大军,而是百万大军。
而就以朱元璋那二十万大军的规模要击败百万大军,没有任何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