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被手机干扰的日子|自我解剖书

大安于隅 2022-09-28 10:54:00

上周日的手写我心活动,最后的分享环节有朋友提到说,体验最深的点是没有手机的感觉。

活动一开始,我便将大家的手机装在小袋袋里,中途,也顺便问了一下大家,需不需要取回手机,买点东西或做点其他事。没想到没人需要。

她很享受这个没有手机的周末上午,如果是另一个平行宇宙,她可能就一直陷在红点恐惧症的笼罩中,被工作和他人打扰,或者被手机里的各种应用粘着,没消息也要逐个打开一遍。

她说,看到活动文案里“没有手机”四个字,她就果断来了,回去后,她也想要继续为自己创造这样的环境,没有手机干扰的环境。

当时我追问了一个问题,“没有了手机的干扰,那今天整个活动流程中,还有没有其他能干扰到我们的东西呢?”

有朋友提到环境的嘈杂,有朋友提到旁边坐着的人的动作影响,但好像对于这些,大家都没有用到“干扰”这词。

“虽然在地铁里人很多,有杂音,但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倒也没被打扰到。”

“可能有时旁边的朋友动了一下,或者身体哪里需要挠挠,但我当时整个人是流淌着的状态,这些动作并没有打断我的思考。”

“流淌的状态”,我的耳朵抓到了这个词组,好像看到了一条缓缓流动的小溪,虽然水中有石阻起浪花,有叶落出涟漪,这溪水本身的流速和状态却并未改变。它和这个环境紧紧相连,感受和接纳着周围的动静,却又和这个环境隔离着存在,拥有着自己的不被打断的流淌状态。

我想,这应该就是没有干扰的样子。哪怕所处的环境是人山人海。

但如果,现在我们在一个人的房间里,没有他人,没有杂音,有的只是手边由各种机械零部件组成的手机,我们是否还能是流淌的状态,没有干扰呢?

到底什么是干扰?

有朋友提到被蚊子咬,他说,被蚊子咬了会痒,但这痒不一定会干扰到我们。如果我们心里一直记挂着这痒,想着这蚊子跑哪了,是不是还会再咬第二口啥的,那我们是真的被蚊子干扰了,不拍死这蚊子,恐怕就断不了这扰源。

虽然他说的是蚊子,但却让我想起自己,我感觉自己就是那只在咬自己的蚊子。

因为娃以前是落地醒体质,要一直抱着哄睡,于是逐渐养成了啥事都能在手机上做的习惯。看书、码字(一万多字的文章都是手机上码出来的)、做视频,我是个手机依赖者,几乎80%的学习和工作都在手机上完成。

我依赖手机的便利,可以随时随地做事情。但又会觉得手机实在太便利了,手指一动,就能在各种信息间切换,甚至养成了切换动作的条件反射。

比如,就在写完这句话后,我不知道接下来要写啥了,思维停滞,还没来得及反应,我的手指就很自然地操作回主页面,去隔壁微信那看了看。

比如,昨天练琴的时候,遇到各种合起来又分开的节奏,一股气馁打断了我的动作,随着一声叹息,我的手指仆人即刻便拿起了手机,领着大脑走马去了其他应用里。

(* 抓住思路跑掉时,拍下的练琴断点处)

当我陷入一件事情的停滞卡顿或边缘地带时,我的手指仿佛在安慰大脑一样,“来,哥们,别停下,接着躁起来啊!”只不过躁的是另外一件事情了。

我好像也看到了我的溪流,它也在流淌,只不过它会中途拐弯转向好几次,它花费了更多的时间去走同一段直线距离。

我感觉自己就是那只在专注力变弱时,趁机叮咬了自己的蚊子,一只趁己之危的蚊子。

活动的朋友说,其实自己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在手机里缺席一段时间,也不会有谁来找你。深以为然。

但我发现,在我无所事事或不想待在当下的时候,我总觉得手机里有谁在喊我…输了好几遍开机密码,看到的是同一个界面后,那种喊声还是会不时响起,叮在心上,让人心痒。

写到这里忽然发现,我不是被手机干扰了,我只是在处于专注力受阻的边缘地带时,怂了,忍不住便逃向了其他信息里躲难。比如看书看不懂,文章写不出,带娃不耐烦,练琴要崩溃的时候。

但其实,这种逃向,并没有带来任何益于当下的解决,可能反而带来了意料外的处理事项、聊天对话或其他的事务思考。原来的专注力小缺口,于是有时也会演变成大规模的流溢决堤。这个被咬的蚊子包,真可大发了。

活动里的朋友说,她要卸掉自己被手机的绑定,捍卫住工作之外的生活时间。于我而言,我承认我的工作和生活都离不开手机,我可以利用它做很多事情,但如何让这份利用保持在利用水平,而不会沉沦于被干扰,我要做的便是捍卫起自己的专注力城池。

或者说,习惯我这只总是会趁己之危叮咬自己的蚊子。对于这只活着便拍不死的蚊子,要么放任被它痒死,要么就豢养起它,啥时咬,咬哪里,痒到什么程度,都由我们自己说了算。

从今天起,除了放马劈柴,还要做一个心痒着的养蚊人…

自由书写于

2022.9.28 7:10

撰文/ 王大安

世界本质探究者 / 生活学徒

·以文会友 寻遇同类·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