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鲁奖诗人的作品,很震撼,评沈苇诗歌《继续赞美家乡就是一个罪人》

格命草 2024-01-21 23:23:47

格命草诗评

原文

继续赞美家乡就是一个罪人

文/沈苇

池塘干涸

河道里鱼虾死绝

公路像一条巨蟒穿过稻田

印染厂、电瓶厂、化工厂

纷纷搬到了家门口

镇政府圈走我们的地

两万元一亩,不许讨价还价

转身,以十二万元一亩

卖给各地来的污染企业

经济坐上了快车

餐桌上吃的多了些

所谓发展

就是挖掉我们的根

就是教人如何死得更快——

婶婶死于车祸

姑爹死于肺癌

儿时好友死于白血病

最小的表妹得了红斑狼疮……

继续赞美家乡就是一个罪人

但我总得赞美一点什么吧

那就赞美一下

家里仅剩的三棵树:

一棵苦楝

一棵冬青

一棵香樟

三个披头散发的幸存者

三个与我抱头痛哭的病人!

2012年

赏析

其实,这几天反复读过这首诗,真的感慨良多。前几年,有参加过某协会的活动,当时谈到为家乡做宣传,我心想,可以为家乡写诗,可每每提笔,却不知道该写点啥,唱赞歌?揭露阴暗?写写风景名胜?夸夸人?可能我对家乡融入得还不够深,只是坐在家里闭门造车吧,后来就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我觉得诗人首先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就是一个真实、真诚的问题。我想,沈苇先生是真实的,敢于揭露事实真相的,是令人敬佩的。读这首诗,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要做到真,只有深入了解后,才有发言权,写诗是同样的道理,写诗也不能信口开河,特别是这种纪实性比较强的题材。下面,就读诗,谈点个人感受。

首先看诗歌第一节,诗歌所描述的情形,笔者略有体验,记得小时候,池塘沟渠里,一下雨,里面到处都是鱼虾、泥鳅、鳝鱼、刀鳅等等,再看看现在,沟渠里只有水在流动,基本上看不到那些鱼呀啥的。印象最深刻的是还有蛇,也是笔者最怕的一个物种,小时候,走在上学放学的土路上,时不时窜出一条,能把人吓死,而且品种还不少,有水蛇、乌梢、赤练蛇,红色斑点的,最毒,每次都赶紧往前走,不低头,不看脚下,快速通过那些路。而现在,你想主动去找一条,你都找不到。环境变了,怎么变的呢?好在,现在人们的环保意识越来越强,但是任重道远,环保工作,只有不断加强再加强,并做到科学环保。

以前为了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引进了一些有污染的项目,可以理解,但是,要做到废水排放达标,不然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且环境污染是不可逆的,科学发展才是硬道理。很显然,诗人在抱怨,那些厂在家门口,对人的影响是最大的,最具破坏性的。

再看第二节,诗人描述了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发展经济,而采取了不正常不正确的方式,二是,因为环境被污染,身边人出现了各种不治之症,所以诗人的触动是无比这之大的,不然,不会写出这么深刻的句子:“所谓发展/就是挖掉我们的根、就是教人如何死得更快”,这是多么震撼人心的文字,不仅冲击视觉,还冲击听觉和知觉。因为诗人经历了这些灾难,才有这么振聋发聩的言语。这不得不让所有人反思。平衡发展与环保,发展始终要建立在环保的基础之上,短视和鼠目寸光,都是对人民,对子孙后代的不负责任。

第三节,诗人写得极具张力。家乡没有错,错的是指挥者;有罪的不是家乡,有罪的是指挥者。诗人内心充满了失望和矛盾,面对这样一个家乡,诗人完全陷入到消极思想里面。我们说,做不到赞美,但也不能诋毁。而诗人写下“继续赞美家乡就是一个罪人”的时候,可以想象问题的严重程度,诗人用到“继续”一词,那么说明,他本质上是爱家乡的,愿意赞美家乡的,但是家乡却没有善待他。以至于,他宁可去赞美三棵树,也不愿再赞美家乡,这样的对比,让现实的张力在诗歌里呈现。作为读者,完全可以理解诗人的做法。

最后,诗人还赞美三个幸存者,他们和诗人是同室病友。显然他们的病不是那么好治的,不然不会用抱头痛哭来形容。读到这,对上述所有的内容,应该有一个基本判断:人民的利益严重受损,这个该由谁来负责呢?

诗人大肆揭露环境污染带来的严重后果,其实还是为了家乡好,为家乡在做贡献。虽然诗人的标题取得颇有负面含义,但是,本质上是从全局来考虑问题的,试问,谁不愿自己的家乡越来越好呢?有的时候发声,是无奈之举,当然,要实事求是,而不是造谣传谣。通过诗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在饱受病痛折磨的时候写下这首诗,只为能带来一丝丝改变,但愿为时不晚。诗人是2012年写下这首诗,现在也许回不到之前山青水秀的时候,但是在“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号召之下,相信如今已是大变样。

如今,笔者的家乡发展得也是越来越好,这是有目共睹的,村村通公路,水电煤管道铺设,我想,在不远的未来,农村和城市区别会越来越小,甚至城里人往农村跑。

抛砖引玉,就诗论诗,以写代学,至此,就结束了。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评论区交流。如果您有值得推荐的诗歌,欢迎留言告诉我,一同欣赏,共同进步。我是诗者格命草,欢迎关注,下期诗评见!

沈苇(1965-),浙江湖州人。浙江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1988年大学毕业后进疆30年,曾任新疆作协常务副主席、秘书长,《西部》文学杂志主编。现居杭州,为浙江传媒学院教授,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委员。著有诗集《沈苇诗选》、散文集《新疆词典》、随笔集《正午的诗神》、评论集《柔巴依--塔楼上的晨光》等20多部。作品被译成英、法、俄、西、日、韩等十多种文字。多次参加国际诗歌节。获鲁迅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十月文学奖、李白诗歌奖、花地文学榜年度诗歌金奖、全国优秀青年读物奖等。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