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墙日军炮楼:山东一家5代人住58年,暖气安装竟成20年工程!

小风谈史 2024-11-09 12:34:42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你见过房子“冻”住时间吗?

在青岛李沧区,一座历经战火洗礼的日军炮楼,默默伫立,它厚重的墙体里,封存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家族史,也见证了时代变迁的洪流。

这座炮楼,不是冰冷的战争遗迹,而是孙家五代人温暖的家。

他们在这里生息繁衍,经历了从物质匮乏到生活小康的巨大转变,而这栋特殊的“房子”,也成为了他们生命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五代人在炮楼里生活?

信源:齐鲁网——青岛:老人在日军炮楼住了55年打通弹孔装暖气

一、穿越时空的炮楼

这座炮楼是1938年建的,当时日军为了保护旁边的变电站,修了这个军事堡垒。

那时候,中华大地战乱频繁,侵略者四处横行,炮火连天,硝烟四起。

为了保证重要地点的安全,日军在青岛李沧区建了一座炮楼,用来加强防御。

日军的炮楼设计凸显了他们的防御思路,主要是为了便于防守、难以攻击。

墙体厚度惊人,平均厚度在60厘米左右,最厚处甚至达到了72厘米,普通的子弹根本无法穿透。

这厚实的墙体,成为了日军抵御攻击的坚实屏障,也无意中为后来的孙家提供了独特的居住空间。

炮楼的结构也十分简单,用石头堆砌而成,再抹上一层水泥,没有复杂的承重设计,却异常坚固,历经战火,依然屹立不倒。

抗战结束后,这座炮楼没有被拆,它在那里静静地立着,好像在诉说那段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很多东西都需要从头开始建设,尤其是住房问题特别突出。

1962年,孙从孝的父亲,一位在当地电厂工作的普通工人,因为一家12口人挤在20平米左右的宿舍里,生活十分不便,单位便将这座炮楼分配给了他一家。

对孙家来说,这既是惊喜,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

喜的是终于有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可以容纳全家老小,无奈的是,这毕竟是一个军事设施,要把它改造成适宜居住的房屋,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从军事设施到民居的转变,并非易事。

炮楼内部原本是空的,没有窗户,没有隔间,只有冰冷的墙壁和抗战时期留下的弹孔。

为了让家人能够在这里安居乐业,孙从孝的父亲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改造工程。

他把地面重新弄平了,拆掉了碍事的铁栅栏,还装上了楼梯扶手。

窗户的改造花了不少心思,根据原来的机枪口和视野窗,重新设计了三个新窗户。

他们原本想多开几个窗户,但由于墙体太厚,担心破坏炮楼的结构,最终作罢。

二、炮楼里的五代人

住了炮楼以后,孙家遇到了不少生活上的麻烦。

厚厚的墙体虽然坚固,却也带来了许多不便。

夏天屋里热得像蒸笼,冬天又冷得像冰窖。

由于墙体厚,空气流通不畅,屋内常年弥漫着一股潮湿的味道。

冬天取暖更是个大问题,没有暖气,只能依靠烧炭生炉。

然而,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能有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已经很不容易了,孙家并没有抱怨,反而对这个“家”充满了感激。

一家人围坐在一楼的圆桌旁吃饭,小小的空间里充满了欢声笑语,这便是他们简单的幸福。

孩子们在炮楼里追逐嬉戏,老人们则坐在阳光下聊天,这座炮楼,承载着一家人的希望和温暖,也见证了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

生活虽苦,但家人彼此支持,一起度过了不少难关。

他们用勤劳和智慧,把这座冷冰冰的炮楼变成了一个充满爱和温暖的家。

时间在走,生活也在慢慢变样。

1975年,孙从孝的爷爷奶奶相继离世,他也成家立业,从父亲手中接过了这座炮楼。

年轻的孙从孝对生活有更高的期待,不愿意满足于现状,决定进一步改造炮楼。

他将三楼改造成了一室一厅,并将楼下的公厕改造成了家用卫生间。

自从孩子出生后,孙从孝越来越重视改善生活条件。

他利用墙上的弹孔,巧妙地将水管通到了三楼,解决了用水问题。

暖气,一直是孙家人的心愿。

青岛冬天湿冷,没有暖气,生活挺不方便的。

孙从孝也曾尝试过安装暖气,但由于墙体太厚,暖气管道无法穿过弹孔,而直接在墙上打洞又担心破坏炮楼的结构,只能无奈放弃。

90年代,青岛市开始大力发展暖气,孙从孝一家也特别期待能用上。

然而,施工队在勘察了炮楼后,也束手无策,无法找到既能保证建筑安全又能安装暖气管道的方法。

孙从孝一家在没有暖气的炮楼里又住了20多年。

这段时间,他们尝遍了生活的酸甜苦辣,也亲历了时代的变迁。

虽然没有暖气,但他们用自己的办法让家变得温馨。

他们用厚厚的棉被抵御严寒,用彼此的关爱驱散寒冷,这座炮楼,依然是他们心中最温暖的港湾。

进入21世纪,科技的进步为孙家的暖气梦带来了曙光。

2012年,当地政府和供暖公司联手,决定解决孙家的供暖问题。

经过专家论证和技术攻关,他们最终找到了解决方案:利用先进的设备,在不破坏炮楼结构的前提下,对墙上的弹孔进行扩展,成功安装了暖气管道。

那一刻,炮楼里暖和起来,孙家人的心也跟着暖了。

几十年的期盼,终于变成了现实。

由于2004年,单位宿舍楼拆迁了,大家拿到了50万元的补偿款。

这笔钱足以让他们购买一套舒适的新房,告别这座充满历史痕迹的老炮楼。

然而,孙从孝一家并没有立即搬走。

这座炮楼,不仅仅是一栋房子,更是他们五代人共同生活的家,承载着他们太多的回忆。

最终,孙从孝决定买下这座炮楼的产权。

搬进新家后,生活质量提高了不少。

宽敞明亮的房间,现代化的设施,让孙从孝一家感受到了现代生活的舒适与便捷。

然而,他们依然怀念着在炮楼里的生活。

那里有他们熟悉的邻居,有他们共同的回忆,更重要的是,那里有他们对家的情感依托。

所以,即使搬进了新房,孙从孝夫妇还是经常回到炮楼,看看老朋友,聊聊过去的事情,回忆那些在炮楼里度过的点点滴滴。

笔者认为

炮楼,见证了他们五代人的生活变迁,也承载着他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感。

现在这个时代进步真快,大家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住的地方也越变越舒适。

然而,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珍惜那些承载着历史和情感的老房子,它们是时代的见证,也是我们精神家园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个地点,更像是情感的港湾,精神的标志。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