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阳附近建电站,依靠太阳能解决能源紧张问题,能否实现?

宇宙天文学 2023-09-22 18:29:02
在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禁止搬运/抄袭,发现必追究!

试想一下,如果人类在距离太阳不远的地方建造一个太空发电站,利用太阳能解决地球当下面临的能源紧缺问题,那该会呈现出怎样的盛景?

这项技术一旦出现无疑是跨时代的作品,甚至能够改变人类现有的有限的能源结构,也能够帮助我们改善地球的生态环境,减缓温室效应的加剧,而我国目前作为挑战者之一,也正朝着这样一个伟大目标前进。

空间太阳能发电站

把电从太空接到地球,这听起来像是天方夜谭,似乎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事实上,早在上世纪40年代,科幻作品中就出现过类似设定,在一篇名为《理性》的短篇小说中,人类在太空中利用微波束将获取的太阳能量输送到其它行星上供电;在日本科幻作品《机动战士高达》中也曾提出过太空太阳能发电站的设想。

所谓的太空发电站简单来说,就是将太阳的能量转化为人类能够使用的电能,运用无线的方式送往地球供电,太空发电站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收集、转换、传输和接收利用。

太空发电站在轨道上始终处于静止状态,如果安置在理想的位置,就可以免受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发电时间能高达99%。

目前大多数家庭包括工业生产、风能、水能都依赖于太阳能的供给,太阳能并不只是为人类供给能量,事实上从人类还未诞生起,太阳能就为地球供给了大量生存的条件,只是太阳能虽然很便捷,但致命缺点在于它容易受到气候影响。

为了从太阳中获取更多能量,科学家们逐渐将幻想中的设想转化为现实,更多有关太空太阳能发电站的可行性计划方案被一一提出,不少国家也开始投入其中进行相关研究。

以美国为例,科学家们在经过数十年的理论研究后,在70年代末提出了一个可行性方案,该计划被称为SPS基准系统,美国启用了2500亿美元动手开始设计。

对于当时的年代而言这无疑是超越想象的宏大规模,但美国信誓旦旦,结果不久后便碰了壁,想要在太空建造发电站,首先要考虑到所使用的面积,据悉,当时的计划中太阳能电池板所占的面积就超50平方千米,发电站有5万吨重。

不说发电站其他技术问题,就连运送都成了麻烦,根据测算,至少需要运送1000多次才可以,由于技术等现实问题,这项计划暂时被停止。

但美国并不打算就此放弃,尤其是在能源紧缺的当下,任何一点获取丰富能源的机会都不能放过。因此不仅是美国,很多西方国家包括东亚国日本在内都在计划研究。

太空输电技术

将电从太空转移到地球上,就要通过无线电传输的方式来进行,和开篇所描述的一样,利用激光能或者是微波束控制转化成电能的太阳能传输到任何地方,但是用无线输电的方法可行吗?

从本世纪初开始,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就在做实验来证实无线送电的可行性。首先是在2001年,一名科学家尝试在两座大峡谷之间用无线的方式输送电流,原理是将电能转化为磁波,发射到另一端的接收器上,该实验成功点亮了1颗灯泡。

2015年,来自日本的科学家就采用无线的方式为距离50多米之外的接收装置输送1.8千瓦的电力,虽然这点电力仅够启动一台电水壶,但也足以向世人证实无线输电的技术是可以实现的。

既然多个实验都证实无线传输电能的方式是有效的,但如果运用到太空发电站中,会比这些实验更加复杂。

激光无限能量传输技术是多项无线传输技术的研究之一,它比较适合中小功率的发电站系统,优点是能降低大气的损耗,缺点是穿透大气的能力很差,而且很容易受到气候影响,还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除了激光无限能量传输技术外,在众多研究太空发电站的无线传输方式中,微波无限能量的传输技术的研究更广泛,微波技术以家用的微波炉为例,其技术的成熟度是其他技术无可比拟的。

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这项技术相比激光无限能量传输技术而言,有更高的传输效率,转化率也非常高,能够穿透大气和云层,尽最大可能减少阻碍,将电传输到地面上,电能的损失率只有2%。

此外,微波无限能量传输技术的功率密度很低,相比较其他方法安全性更高,早先它被运用在通讯卫星和军事等领域,一般在地面上很少被使用,因为用来接收波束的规模比普通的要大上许多,要想实现它有一定的难度,相反,它更适合运用在太空发电站的使用上。

另外,建造一个太空发电站,所使用的电池是核心。从当下公布的大多数模型看,会使用比非晶硅效率更高的稀土元素,它能够减轻重量。

当下面临的难题

虽然设想很美好,但实际上想要真正将目标实现还是非常困难的,比如现在很多设计出的太空发电站的模型,大多数使用的都是会让设备发热的夹层式结构,一旦设备热度太高就会影响太阳的聚光率,为此,日本和美国都研究了不同的散热方案,比如用功能性材料,或者更直接一点,在太阳电池的后面装热辐射器。

还有不能忽视的成本开销问题,建造发电站是一方面,将发电站运输到太空才是成本最高的时候。过去美国启用2500亿美元都未能将发电站发射到太空中,换做是现在呢?

如果按照1平方米、重5千克太阳能电池板来计算,太空发电站的重量至少会在2000吨左右,在英国曾经的设想中,其发射成本需要740亿元人民币左右,落成太空发电站至少需要1300亿元人民币。

和当初美国豪掷2500亿美元相比,这笔成本预算也只能达到一半,只是当初美国更多是因为技术限制而使计划搁浅,如今在成本支出上,美国还是有一定优先权的。

其次,考虑到太空环境和地面环境巨大的差异,就不得不考虑设备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变化,比如老化和损伤。

太空环境不比地面,风沙对其的腐蚀程度远不比太空中的辐射,而且太空环境中的温度要比地面上的温度高上几十数百倍,基于恶劣的温度环境,发电光伏的老化速度会加速。

除此之外,组装和建设的工作也非地面所能比较,如果单纯的让人类到太空组装大型的发电站是不太可能的,美国一名航天员就曾在太空中维修过望远镜,风险和难度并存,小的望远镜尚且如此,更何况大于望远镜几千倍的发电站,唯一能完成这项任务的就只有机器人。

最后需要考虑的一点是无线传输技术的干扰问题。虽然目前微波传输是最可靠也是最稳定的一种技术,但是也不能完全屏蔽频段干扰,不仅是专门用来接收的设备在范围内,小到人们日常使用的WIFI、蓝牙等也在范围内,很可能会受到频段干扰的影响。

我国太阳发电站计划

相比日美,我国的起步相对较晚,其实建造太空发电站的想法以前也有,只是迫于我国稍显落后的发展,没有能力开展,而今终于有了足够的实力,我国自然不能落后。

2010年,我国就提出了“三小步”、“两大步”计划,并进行了相关的实验验证,计划在2030年前建设一个太空发电站,离地面的距离大约在3.6万千米处。

后来在“三小步”和“两大步”的基础上又细化了步骤,我国会跟着四个步骤来脚踏实地的实现空间太阳能发电站的建设。

首先是从2011年到2020年,近十年间是为我国科学家们预留出的一个技术研究阶段,紧接着在2021年到2025年之间,我国会进入研制阶段,由航天员参与研制和系统的验证工作,以确保系统的可行性。

其次,到2040年前,我国会进一步突破技术研究,完成轨道间大功率电推进技术,这个阶段花费的时间比较久,因为涉及到当下的技术研究,需要更多时间去验证和实现,最后是截止到2050年,我国会正式启用太空太阳能电站,该发电站会被当作商业化运行30年左右。

2018年,来自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团队就提出了一套名为“逐日工程”的设计方案,在方案中,底座是一个高达70多米的钢结构支撑塔,能够跟随太阳的高度来调整聚光镜的角度,在转换为电流后就可以通过电源的管理模块转换成微波进行发射,最后接收和转换成直流电使用。

这项设计被进一步研究和验证,并在2022年传来好消息,成功验证了微波转换和发射的技术,为微波功率无线传输技术提供了技术性支持。

2021年,我国还在重庆开工建设了首个太空太阳能发电站的实验基地,会持续验证和模拟相关技术,攻克能源供给的难题。

最重要的是,就在不少发达国家都还处于构想中时,只有我国先人一步进行地面验证,可想而知,以我国的发展速度,未来极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建造太空发电站的领先国家。

0 阅读:5

宇宙天文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