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纪硕鸣
11月初,香港国际七人橄榄球赛的最后一场赛事,约2.1万人次入场观赏,三天来,整个赛事合计超过6.5万人次,盛况令人兴奋。摆在3年前,香港这样的大型活动,这些数字算不了什么,但今天则象征香港走出疫情阴霾的重要一步。
镜头下,特首李家超抵达大球场观看决赛,他摘掉口罩,喝着啤酒,拍着手跟着球迷一起欢呼成为经典一幕。财政司长、保安局长、房屋局长等一众高官都来了,摘掉口罩,边喝饮料边看球赛,高潮迭起。
这是继特首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出台,紧接着大型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在香港盛况空前之后,一连3日的香港国际七人橄榄球赛拉开帷幕。让疫情尚未结束的香港开始有了生气。预示承受一年反修例、三年疫情影响后,香港开始回复步履,政府喊出“香港回来了”的口号,释放出香港还会是香港的信息。
特首李家超随后发帖表示,“这证明了香港已经重返国际舞台,香港迎来了新的篇章,东方之珠比从前更闪更亮!”
然而,相对政府的自信和热情,香港市民的心却还是热不起来。对施政报告描述的未来能有信心吗?换了特首后的香港能有实质变化吗?香港还可以是原来的香港吗?等等疑虑并没有随着新任特首的首份施政报告,以及大型国际活动在香港推展而得到化解。整体社会环境的变化与香港市民期望的落差、政府给予香港社会难以兑现的承诺,以及缺少宏观战略的愿景,都可能是香港虽然回来了,却无力再攀巅峰。市民希望的是香港要回来,香港更要未来。
李家超在峰会致辞时也表示,疫情持续、地缘政治紧张、通胀高企、全球经济疲弱等因素影响下,世界正处于不确定性时期。话说得很客观,意思就是即使香港回来了,但面对的残酷现实是已经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国际环境。
不久前,英国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9月底发表《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报告,香港的全球总排名下跌1位,新加坡以1分之差超越香港排第3,与纽约和伦敦并列三甲。别看这1分,代表着诸多因素和整体环境的突变。
这3年多来,反修例和疫情防控,香港在五大范畴的竞争力,香港的营商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和声誉的排名均有下跌,其中“政府和监管部门”下跌较多,声誉更下跌6位。从这些排名逆转来看,香港正处于整体挫败中。
李家超继续表示:“但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是无可逆转的趋势,而香港正处于完美位置,同时享有环球和内地带来的机遇,本港背靠祖国的优势是无可替代。”这句话虽然讲出了事实,但这个中国优势不是今天,而是香港回归以后一直存在的。看来,香港要重上巅峰,不是做一两件事,而是要有整体的设计,香港的宏观战略把握,才有可能重上轨道的目标。
正是因为香港整体环境的突变,特首对未来香港的思考,如何在全球衰退中脱颖而起,都现不足。他所说的香港未被夺走的优势,伴生的代价也开始显现。地域政治险峻,西方国家对中国的竞争及限制无可避免波及香港。
特首李家超上任后首份施政报告亮相,房屋、教育、人才、电影等等,看似完美面面俱到,却并没有引起香港社会的共鸣。
香港民意研究所调查显示,34%的受访者满意施政报告,受访者满意行政长官李家超首份《施政报告》平均分为51.1分,较前特首林郑月娥最后一份《施政报告》的34.2分明显大升,但如果以首份施政报告计,满意度则为历届中最低,有31%不满意。
对施政报告是一种期许,市民满意不满意代表了对香港未来信心的盼望,是战略层面上的指标。尤其是经历了将近4年的磨难,对未来缺乏信心、人心思离的香港,虽然可以从一点一滴做起,但绝不是一场活动、喊出几句口号可以唤回的。
社会上对施政报告印象深刻的是“抢人才”。香港民研公布有关“人才外流和吸引人才”调查结果,有一半受访者估计,未来两年香港的本地人才外流速度将会加快。另有近七成受访者估计,《施政报告》提出的各项政策,难令有意移民或移居海外的香港人回心转意。
吸引人才,用得最多的比喻是筑巢引凤,也就是说,有好的环境才能吸引人才。政府承认近年流失了14万劳动人口,也希望引入人才。还特别提到,引入外来人才购房可免税,但退税要到成为永久居民的7年后。其实,流失的劳动人口不是因为住房问题,青睐香港的人才也不会因为香港购房可以免税,而且还有附加条件要7年以后。
能吸引人才一定是大环境,香港的大环境是否充分自由,法治是否能够提供足够保障,生活是否方便舒适以及营商环境等等。香港政府一方面说香港缺少人才,要强化引入人才;另一方面又鼓励香港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去大湾区找工作,政府还给予补贴,这是政策上的混乱,还是另有盘算?只能说明政府的人才政策缺少宏观上的思考。不能留住人才,再好的吸引外来人口的条件都会被消耗。
未来城市的发展,并非人口越多越好,更不会是房屋盖的越多越好,提升一个现代国际都市的竞争力,需要有结构性的布局,这和本身的定位相关。期盼未来可以重新来过,这些都需要有一个整体思考,首要是解决香港社会的不安,满足香港社会的期待。
政府强调香港发展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这其实没有什么新意。香港发展离不开国家发展,历史早已经证明了,回归以后尤其如此。现在,香港应该考虑如何有新的、更大的贡献,这需要香港有更宏观的思考,发挥一国两制的独特性,以提升香港的价值共同成就国家未来。
香港未来的路怎么走?中美交恶之下,香港可能比过去更为重要,该如何应对,政府应该思考筑这样的巢。
版权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文章,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本文文字内容未经授权严禁非法转载,如需转载或引用必须征得作者同意并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