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千越军拿不下4百法军,武元甲还想撤退,陈赓大怒:这仗还打不打

陶陶读历史 2024-10-25 12:42:29

1949年新中国成立,然而与我国一衣带水的邻邦——越南依然承受着法帝国主义的入侵。因此,胡志明悄悄偷渡国境,进入我国,并去往北京和毛泽东商量,是否能为越南人民提供一些援助。

对于越南同志的请求,毛泽东慷慨解囊,为越南军队提供训练和弹药支持,并计划派遣一个由40名师、团级军官和机要人员组成的中国援越军事顾问团前往越南帮助工作。

1950年6月20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领袖认为,光派一个军事顾问团是不够的,必须派遣一个级别足够高的高级指挥员去越南,直接和胡志明、武元甲进行接触。谈到人选问题,毛泽东首先问朱德:“朱老总,你觉得派谁去合适呢?”

朱德回答:“是不是派林彪去?”

毛泽东摇了摇头,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林彪在军事指挥上不错,但他不能给人当参谋,如果他去了,不是他给胡志明当顾问,而是胡志明给林彪当顾问了。”

刘少奇又提议:“那邓小平呢?”

从资历和军事指挥水平来说,邓小平自然是足够的。然而周恩来却反对道:“不行,新中国刚刚建立,许多工作才刚刚运转,邓小平若去了越南,他的那份工作没有谁能挑得起来。”最终,周恩来提出自己的看法——让陈赓出马。

陈赓大将,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开国元勋,他文武全才,早期曾从事特科工作。1931年后,陈赓开始担任战场指挥员,表现极为出色。就如陈毅所说的:

“我以为中共培养的军事家并不多,近日粟裕陈赓脱颖而出,与彭刘林并肩迈进。”

很显然,陈毅是将陈赓和粟裕相提并论的。他戎马倥偬、身经百战,创造出无数以奇制胜、以少胜多的战例。他在指挥上最突出的特色是大胆果断、机动灵活,善于掌握战况、捕捉战机,从不打死仗,善于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因此让陈赓去往越南,是再好不过的事。仅仅两天后,时任第四兵团司令员的陈赓接到了中央军委的急电,即奉命抽调人员,火速组成中央代表团,于7月7日乘火车奔赴越南。

到达越南后,陈赓受到了胡志明、武元甲的欢迎。在军事会议上,陈赓了解到,越南方面希望在中越边界发动一场战役,解放作为大城市的高平,并与新中国直接建立陆上联系。对于越南人的想法,陈赓是相当赞同的,对于未来的战事发展他也是胸有成竹。

进入越南后,陈赓曾仔细考察了一下法军的战斗力。在高平十五公里的南山地区,越南曾在这里设置了兵工厂。法军曾三次企图攻占,结果因越军抵抗而均未得逞。在攻击中,法军运用了重炮和飞机,兵力达到千人之多。而越军的主要抵抗力量,仅仅只有工厂工人和步兵一个营。结果打了四日,法军却始终不能前进一步。因此陈赓在日记里写道:

“法帝力量之弱,由此可见。因此我觉高平的攻占是更有信心了。”

然而在研究如何攻占高平的军事计划上,陈赓却发现在越南高级军官中,总是弥漫着一股急于求成、好高骛远、唯武器主义的气息。

首先,越军的着眼点在于夺取城镇,攻占更多的地盘。攻占更多的地盘,意味着更多的财政收入。至于如何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他们似乎并不在意。在如何攻打高平方面,越南指挥官们执意认为,必须先攻占高平,占领大城市。

然而陈赓却了解到,在此前的战斗中,越军连歼灭法军一个连的胜利都没有取得过。而在高平,整整驻守了3个营的法军,怎么可能打得过?因此,陈赓对越南指挥官们讲述道:

“高平敌人工事坚固,四面有水有山,易守难攻,依照越军现在的战斗力,一举攻下高平是十分苦难的,即使全力拿下了高平,其代价也相当巨大。因此这个战役的第一战不是攻占高平,而是应该攻打敌人守备薄弱的东溪,占领了东溪,战役全局就活了,高平的法国人也就容易解决了。”

我军作战,从来都是集中优势兵力,不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对于强敌,我军往往会遵循先弱后强的攻击顺序,先翦其羽翼,然后再伐其根本。东溪是高平城外的重要据点,和高平遥相呼应、互为犄角。攻打东溪,不仅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同时还可能将敌人从大城市坚固的工事中诱出,进而在野外进行歼灭。

对于陈赓所讲述的精妙战术,许多越南指挥官却根本无法理解。他们提出了三点疑问:为什么要攻打东溪?为什么不先打高平?为什么要连续作战?

在越南人看来,攻打东溪无疑是打草惊蛇,必然让高平产生警觉,进而加强防御力量。这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然而陈赓却辩驳道:“攻打东溪的理由很简单,一是我军取胜很有把握,二是攻打东溪可以切断东溪与高平的联系,肢解敌人的防御部署。打东溪的真正目的不在于占领城镇,而在于在这一点上打痛敌人,调动敌人,为运动战歼敌创造条件。”

对于陈赓的意见,一些越南军官还想反驳。然而在武元甲的强烈支持下,陈赓的作战计划还是通过了。然而即便如此,一些越南军官依然满腹狐疑:“中国的土顾问,真的能打胜仗吗?”

事实上,胡志明在寻找新中国帮忙的同时,还曾远赴莫斯科向斯大林求援。然而斯大林却推说,亚洲的革命归新中国和毛泽东进行指导,因而没有应允。可以说,向中国求派军事顾问,是退而求其次的选择。而这,也是他们质疑陈赓的根源。

越南人看不懂陈赓的筹谋,然而毛泽东却能一眼看出了陈赓指挥的精妙之处。他很复电陈赓:

“同意你们的作战计划,为保证此战役胜利,应在思想上做好连续作战的准备,以应对敌人增援部队。如果谅山方向敌援兵被歼灭,则敌人统帅部可能迅速改正对越方力量的过低估计,而命令高平之敌逃亡,或于越军打谅山援敌时,命令高平之敌弃城向南增援,夹攻越军……”

真正高明的棋手,都是举一反三,越军集中7000兵力,带着中国援助的先进重炮,开始向东溪方向移动。在东西,驻扎有一个营的法军,大约400多人。很明显,越军无论在火力上还是人数上,都占据了绝对优势。在陈赓看来,迅速消灭东溪之敌是板上钉钉之事。然而令陈赓意想不到的突发状况,却连续发生了。

9月16日,越军率先发难,扫清了东溪以北和西北方向的突围据点,然后占领了攻击出发阵地。而另一路主攻部队第209团则与前线指挥部失去了联系,直到下午才搞清其具体位置,总攻时间被迫推迟至黄昏时分。

太阳渐渐落山,总攻的号角响起,负责火力支援的3个越军炮兵营对敌军高地发动了猛烈的火力突袭。守敌猝不及防,乱做了一团,随后越军越军第二○九团、第一九四团和第四二六营、第十一营从不同方向相继向城区发动攻击。

午夜时分,陈赓接到电话,越军已经突入到敌人核心工事,大局已定。于是陈赓放心地睡觉去了。结果没想到的是,当陈赓次日一觉醒来,却接到了武元甲的电话:

“我军并未突入敌人的核心工事,现在正与敌人僵持。”

陈赓一听愣了,昨天不是还大局已定,怎么今天就变了卦呢?此时天已大亮,如果再发动密集冲锋,很可能成为敌机的活靶子。因此武元甲认为,应该立即撤出城区。

然而陈赓却赶紧向武元甲强调:“必须坚守既占阵地,否则不但要前功尽弃,而且后撤时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然而刚愎自用的越军指挥官没有听从陈赓的建议,攻入城区的部队还是开始后撤了。由于缺乏严密的组织,果然遭到了敌人飞机的轰炸和扫射,损失非常大。

陈赓不顾劳累,吃过早饭后就来到越军前线指挥部,经过与武元甲等人的面谈后,陈赓得知攻击失利是因为部队没有严格按照规定,也没有遵循作战计划的发起时间。更令陈赓气愤的是,越军的团营指挥,从来不敢靠前,均远远躲在安全的后方。指挥官不身先士卒,又怎么指望战士英勇向前、奋勇杀敌呢?

咱们中国的革命指战员,从来都是靠前指挥。临到作战,更是身先士卒,带头拼杀。在国内战争中,陈赓本人就曾拿着驳壳枪,带头冲锋。陈赓认为,指挥部一旦太靠后,就不能找我部队行动的情况,更无法对部队实施有效指挥。

由此,陈赓帮助越军前线指挥部总结了经验教训,重新调整了攻击部署。当日黄昏,越军再次对东西发起攻击。到了午夜12点左右,已经占领了部分城区,但却始终无法接近敌人的核心工事。

7000人对付400守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打成这样。经过陈赓调查,发现越军依然是以前的老毛病:炮兵轰击过后,越军步兵却迟迟不肯进攻,逡巡不前。为此,着急上火的陈赓严厉督促各部,应立即发动进攻。在好说歹说之下,越军才于当晚九时发动进攻。战斗打到24点,却依然没能突入。

就在这时,前方又传来消息,勒巴热上将指挥2000兵马离开了临近的七溪据点,准备攻打东溪。武元甲给陈赓打来电话:

“根据判断,两股敌人很快就能会和,力量将有加强,部队已经打了数日,已相当疲劳,看样子难以全歼敌人,是不是把部队撤下来休整一下?”

陈赓立即严厉回电:

还打不打?再这样,我就要卷起铺盖走了,在这个关键时刻,指挥部动摇,就要葬送战役胜利的大好时机!”

随后,陈赓又分析了越军迟迟无法得手的原因。他发现越军在攻城之时,完全不分主次,只是攻其一面。法军只用在一面聚集兵力,就能轻松挡住越军的进攻。于是陈赓立即调整部署:

一是打到哪里就像钉子一样钉在哪里,要大胆地与敌军纠缠在一起,让敌机来了无可奈何;二是改一面突击为四面进攻,西面、东面部队为助攻,北面、南面部队为主攻,使守敌无从招架。

越军据此迅速调整部署后,于9月18日凌晨2时发起总攻。这一次,法军的兵力开始捉襟见肘,最终被击溃。在这一战中,越军第一次歼灭如此之“多”的敌人,不禁欣喜若狂。胡志明兴致勃勃地赠给他一首用中文写的诗作:携杖登高观阵地,万里山拥万里云。义兵壮气吞牛斗,誓灭豺狼侵略军。陈赓看完兴奋地说:“胡主席下这么大的决心,敌人一个也跑不了!

兴奋归兴奋,但是此战之中,陈赓也发现了越军诸多缺陷。东溪之战歼敌不到400,自己却伤亡500多人。陈赓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

“东溪之敌不到400,我军攻击人员将近一万,经两日三夜的战斗,中途几乎被迫撤退。我伤亡500余人,敌尚逃掉20多人。我方兵力、火力均居绝对优势,以如此之战斗力,望攻击二千人据守之七溪,则不啻缘木求鱼。因此我以为越军仍须求得打小据点,以逐渐锻炼战斗力,特别是改正领导作风,改良组织,加紧干部训练。不然,作战计划都是空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越军攻占东溪后,法军却没有闲着,2000多人的勒巴热兵团正在向东溪袭来。对此,陈赓简直求之不得,认为这是一块送上门的肥肉。因此陈赓致电武元甲,让他摆出一个口袋阵,将法军就地歼灭。

然而就在此时,陈赓又听到了一个令人头大的信息。308 师由于连日埋伏, 粮草不济,未报告给总部,就将一半兵力擅自撤下阵地到后方背粮去了。陈赓一听,急得只拍大腿:

“哎呀,这不是自乱阵脚吗?”

于是他立即给308师拍来电话,立即督促背粮的士兵返回,归还建制后立即出发包围敌人,到一个营出发一个营,到一个连出发一个连,一分钟也不要耽误。

随后,陈赓又告诫308师师长王承武:“把部队重新编制,有多少人上多少人,从法军身后贴上去,死缠硬拼,一定要把法军拖住,等运粮部队回来后才可能改变局面。”

在308师的阻击之下,运粮部队渐渐从四面八方回到了战场。到了10曰4,法军已经渐渐不敌。然而在这关键时刻,越军自己又开始掉链子。原来,越军从未进行过如此密集的作战,伤亡很大,体力不支。因此一些越军指挥官又开始说怪话,希望将部队撤下来休整一下。

在10月4日的日记里,陈赓无奈地写道:

“越南和法帝真是一对绝妙的对手,两方面的战斗都不相上下。法军从未主动冲过锋,每次都摆着挨打的架子。越南部队行动之迟缓,动作之不积极,均出我意料之外。因此每次战斗,几乎都形成相持……”

陈赓对越军指挥员说:“尽管形势很严峻,但敌人已经是强弩之末,只要坚持打下去,必定胜利。现在决不能姑息部队的情绪,而要动员部队克服困难,打出一股狠劲,在气势上压倒敌人,不惜任何代价夺取胜利。”

就在这时,毛泽东又发来了肯定性的指示电。看了毛主席的电报,陈赓、胡志明以及越南各级指挥员均士气大振,随即武元甲集中第三○八师和第二○九团对勒巴兵团实施总攻。

到了10月6日晚,法军全线崩溃,勒巴热和其参谋人员退到一处溶洞里继续抵抗。第二天清晨,越军一支突击队杀入勒巴热的藏身之所。无奈之下,勒巴热只好向越军伸手投降。

随后,勒巴热被越军带到中国顾问面前。中国顾问厉声道:“你的部队已经被歼灭了,一切都要听我们指挥。”勒巴热听不懂中文,也不知道来人就是中国人,只是昂着头说:

“你们越南人没有那么优良的武器,是中国人给你们的,我知道!”

勒巴热兵团被全歼后,陈赓围点打援的战略构想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此前质疑他的越军指挥官皆心悦诚服。此战之后,法军在越北的机动兵力丧失殆尽,不得不仓皇撤出边界地区。随后,越军大举推进,连续解放了高平、老街、谅山等重要城市,从此以后中越交通开始畅通无阻,法国殖民者的末日也就到了。这样辉煌的成果,大大出乎了越南同志的想象。

然而此时,陈赓的工作已经接近结束了。11月1日,陈赓启程归国,而韦国清则留在这里继续帮助越军指挥下一步的作战。陈赓即将奔赴下一个战场,那就是朝鲜战场,一个更强大的敌人正等待着这位智将。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从来都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活的灵魂。陈赓大将,是毛泽东军事思想最好的学生之一。在他的指挥下,弱小的越军最终战胜了强大的法国殖民者,获得了空前的胜利。1954年,法军灰溜溜地撤出了印度支那,结束了它长达大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

0 阅读:161

陶陶读历史

简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