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命运,系于岭南

子玉的史无边界 2024-04-27 03:12:24

文 / 子玉

灭国大战慢不得,扩充疆域快不得,秦王嬴政精准踩中了兼并六国的时间点,一扫六合,但在继续扩充疆域这件事上,始皇却明显在透支体力,加剧了大秦的矛盾,最终导致二世而亡。

公元前221年,随着齐国的投降,秦国成功给灭国大战进行了收尾,一统天下。但秦军的脚步却并没有因此停下,因为,此时南方的边界是停留在蜀郡、巴郡、黔中郡、长沙郡、九江郡、会稽郡一线,在这条线以南,还有更广阔的疆域等待帝国的征服。

由于秦国是一辆标准的战争机器,只有战争才能维持“军功爵”制度的运转,才能完成内部血液的更新,战争是维持秦国这台机器正常运转的唯一良方。所以,在新的制度建立起来之前,秦国还必须得维持战争体制。

同时,始皇的雄心也是想将帝国的疆域扩张到无限大。不管是出于帝国的现实,还是个人的雄心,总之始皇是维持了战争体制,继续开疆拓土。

早在完成统一的前一年(前222),秦军在灭掉楚国之后就已经开始尝试对百越的征服,只是当时由于灭国大战还未结束,秦军只是采取了有限的试探性攻击。到了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秦国在一统大业完成之后就集结了五十万大军在大将屠睢等人的率领下,分东、西两路,正式开启了南征百越之战。

很快,秦军就征服了闽越,将其地设为大秦的闽中郡。不久,东越也被并入大秦版图。

但由于地形不熟悉,以及物资供应困难,秦军之后并没有复制兼并六国的战争神话,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反而是损兵折将,不仅大将屠睢战死,秦军更是伏尸流血数十万,惨到了极致。

经过研究复盘,始皇得出结论:是通往岭南的交通条件限制了秦军资源的南运,从而限制了秦军的正常发挥。

于是,秦国就在岭南开凿灵渠,通过沟通湘江、漓江,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连接起来,并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开凿完成。

灵渠开凿完成之后,关中平原和成都平原的资源就可以通过渭水、汉水和长江进入洞庭湖,然后溯湘江而上,经过灵渠到达漓江,解决了秦军的后勤问题。

灵渠让大秦的控制力延伸至岭南 图源/网络

由于秦国本部的资源通过水运系统源源不断往前线集中,秦军最终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完成了对百越的征服,并在岭南地区设置了南海郡(今广东)、桂林郡(今广西)、象郡(今广西南部、广东西南部、越南中北部)三个郡。

至此,岭南正式被纳入了大秦的版图,成为大秦郡县系统的一部分。随后,始皇还征发五十万罪犯发配到岭南以实现对岭南地区的快速消化。

为了强化对岭南的统治,始皇又复制了他在中原的做法,修建陆运系统以实现对边地的治理。通往岭南的新道有这么四条:从湖南郴州进入广东连州;从江西南部穿大庾岭进入广东南海;从湖南永州进入广西贺州;从广西全州进入桂林。

新道不仅打通了南岭山脉的阻隔,同时还与中原的驰道系统相连,成为大秦控驭四方的有力武器。新道的修筑还方便了中原和岭南经济、文化的交流。

这一年,秦军还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决定性胜利,蒙恬一战而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在收复河南之地后,始皇在其地设置了四十四个县进行管理,并通过移民以充实当地。

为了巩固北疆的开拓成果,始皇还于第二年(前213)启动了万里长城的修筑工作。当然,为了实现对北疆的控驭,始皇也打了交通这张牌,于是就有了秦直道的修筑。

可见,郡县、移民、交通、军队是始皇治理边地的四个最重要的手段。

至此,大秦的疆域已经基本成型:东至大海,西到甘肃西部;北至鄂尔多斯;南至今天越南中部。

但是,此时的大秦也跑步进入灭亡的临界点,眼看就要崩塌。公元前210年,始皇驾崩于沙丘宫之后,以胡亥成为二世皇帝为拐点,大秦是矛盾突出,迅速坍塌,很快就灭亡了。

复盘大秦的灭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大秦对岭南地区的快进式开拓。公元前221年,秦国在兼并六国统一天下之后又迅速启动了驰道的修建。这没毛病,因为交通是秦国快速消化六国故地并强化对中原统治的最重要手段。包括长城的修筑,也是为了防御游牧势力的入侵。再说,长城也只是对此前战国时代各国的长城进行了连接,并不是全都是新筑的。包括秦直道的修筑,也是为了做到对北疆危机的快速响应。

在做完这些工作之后,始皇就应该将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对中原的消化上。因为,大秦虽然实现了天下的统一,但这只是疆域层面的统一,秦国和关东的矛盾依然突出,张良对始皇的刺杀就是典型。同时,关东还大量存在项梁叔侄、张耳陈馀这样的反秦势力。

而现实又是,秦国自身的官吏根本不能形成对关东之地的完全覆盖,大秦对六国故地的统治相当脆弱。

大秦对六国故地的控制力相当弱 图源/剧照

在旧势力被完全消化新的秩序建立起来之前,始皇只能凭借个人威势来达到震慑六国故地的目的,为什么始皇后期频繁巡游,原因就在这里。

但始皇的寿命却是个变数,如果他在大秦没有度过过渡期之前就突然驾崩,那大秦的局面就绝对是灾难性的,后来的事实已经验证了这一点。

所以,始皇就应该将有限的资源用于对关东之地的消化上。只有这样,大秦才可能度过雄主缺位之后的危险期。

但始皇却为了功业的最大化在统一之后又迅速将目光瞄向了岭南。在征服岭南并消化岭南的过程中,大秦的许多优质资源都源源不断通过水运系统输送到了岭南,包括物资、兵源和民力。

实事求是地说,大秦虽然已经实现了一统,但大多还是通过调动秦国本土的资源来完成对岭南的征服和消化。秦国有限的资源消化六国故地就已经非常困难,而始皇却还源源不断将优质资源往岭南输送。

而现实又是,兼并战争还可以通过灭国以实现财富的增长,而始皇对岭南的征服却只有消耗。这就导致,秦国有限的资源很快就被岭南所消耗,国力被迅速掏空。

这样的基础是根本无法应对六国故地的发难。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已经验证了这一点,周文的乌合之军能够打入关中就已经能够说明问题。

当时的秦国是相当尴尬,为了应对危局,只能让章邯将骊山刑徒组织起来以应对关东的变局。可见,秦国的家底已经空虚到了何种地步。

不用想,都耗在了北疆和岭南。

而且,就算始皇将资源都消耗在了岭南,但岭南在秦国爆发危机时不仅没有发兵勤王,反而还主动断了和中原联系的道路,走了一条割据的路。

和秦国的大多数官吏一样,由于意识形态的空白,大家对大秦根本就没有忠诚可言,所以,背叛大秦时也就没一点心理压力。

赵佗阻断了中原和岭南之间的交通 图源/剧照

这样看的话,秦国在岭南这样的边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分封,就像秦惠文王当年打下蜀地之后一样,分封王子以镇守当地,当消化得差不多的时候再将其纳入郡县的系统。如此才能保证岭南和中原之间的粘合力。

就算始皇在水陆领域打通了和岭南之间的联系,但以当时的交通设备而言,还是不能做到对边地的快速反应,如果想更方便地统治岭南,那么始皇当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迁都,将都城迁到天下中心。

但由于大秦还没有完全消化关东地区,始皇又根本不敢冒这样的险。所以,最好的办法还是分封藩王。如果始皇当年听了王绾的建议,那么燕楚齐加上岭南的组合绝对是一支强大的勤王力量。

就算不能勤王,各地藩王也完全可以在边地延续大秦的国祚。假设岭南当时是始皇的子孙镇守,那么天下大乱时就没有赵佗什么事了。

但不管怎么说,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马上就打岭南这张牌完全是失策的。对于岭南,始皇最好的办法就是,先放着,毕竟岭南对中原的威胁并不如匈奴那般严重,等对六国故地消化完之后再对岭南进行用兵。那个时候,大秦不仅牢固地控驭了中原,而且还可以集中全天下的资源来征伐岭南,肯定就容易多了,而且还不冒险。

说白了还是,太急了,没有给大秦缓冲的时间。

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始皇虽然付出了大秦二世而亡的代价,但毕竟早早开发了岭南并打通了通往岭南的交通,使岭南和中原之间有了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可能。

如果没有始皇的努力,那么大汉的疆域也一定会很有限。可以这么说,华夏民族的版图正是秦始皇一手奠定的。就冲这一点,始皇都配得上千古一帝的称号。

历史的发展总要有人负重前行,也总有人要牺牲自己。

始皇,大秦,都是历史前进过程中的牺牲品,但他们带给后世的却是:

辽阔的疆域,完善的制度,纵横交错的水陆交通网。

这就够了。

写文不易,看完记得点个“赞”。谢谢!

22 阅读:2542
评论列表
  • 2024-04-27 06:28

    能说明始皇功绩的证据留存到现在了:云贵川湖南西南部都是西南官话方言区域,能形成这么大面积方言类同的时期只有秦始皇时期。都江堰和灵渠(原名零渠,因在当时的零陵县境内)相隔至少一千公里,但两地同属于西南官话体系。

  • 2024-07-14 07:25

    秦始皇:千古一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2024-07-30 21:28

    有说岭南的,有说四川的,有说东北的,有说江淮的,我看应该是台湾

  • 2024-08-07 00:06

    只能说明六国子民缺乏中华拓疆一统的大局观!人家拼命开创基业,一群心里装满小九九的人时刻对着人家虎视眈眈挖墙脚!

子玉的史无边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