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辉
一、溶液的组成及特征
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其特征具有均一性和稳定性。
例题1 (2023年肥城市)在下列关于溶液的叙述中,错误是( )。
A.溶液不一定是液态的
B.溶液中一定含有水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D.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可以作为溶质
解析 A项,溶液可以是固态,可以是液态,可以是气态,故A说法正确;B项,溶液中不一定含有水,如碘酒中溶质是碘,溶剂是酒精,故B说法错误;C项,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故C说法正确;D项,溶质可以是固态,可以是液态,可以是气态,故D说法正确。因此答案应选B。
二、物质溶解伴随热量变化
溶解过程中的热现象:溶解吸热,如NH4NO3溶解;溶解放热,如NaOH溶解、浓H2SO4溶解;溶解没有明显热现象(温度不变),如NaCl等。
例题2 (2023年细河区)向以下物质中的一种加入水,形成溶液过程中,温度无明显变化。这种物质是( )。
A.硝酸铵固体 B.食盐
C.浓硫酸 D.氢氧化钠固体
解析 A项,硝酸铵溶于水时吸热,溶液温度降低,不符合题意;B项,食盐溶于水时,溶液温度几乎不变,符合题意;C项,浓硫酸溶于水时放热,溶液温度升高,不符合题意;D项,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放热,溶液温度升高,不符合题意。因此答案应选B。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某温度时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的一般方法有加入同种溶质、蒸发溶剂和降低温度等。某温度时的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的一般方法为增加溶剂和升高温度。
例题3 (2023年镜湖区)已知KCl在20、40℃时的溶解度分别为34、40 g, 小明按如图1所示步骤进行实验(每步都是充分溶解的),根据实验得到的结论正确的是( )。
A.①③溶液为不饱和溶液
B.②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
C.②中未溶解晶体的质量是3 g
D.KCl的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升温的方法转变为饱和溶液
解析 A项,2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34 g, 20℃时,50 g水中最多溶解17 g氯化钾,而烧杯①中是50 g水中加入10 g氯化钾,为不饱和溶液;40℃时,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 g, 则40℃时,50 g水中最多溶解20 g氯化钾,烧杯③中为50 g水和20 g氯化钾,为恰好饱和的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B项,烧杯②为50 g水溶解了17 g氯化钾,烧杯③中为50 g水溶解了20 g氯化钾,则③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选项说法错误。C项,20℃时,50 g水中最多溶解17 g氯化钾,故②中未溶解晶体的质量是20 g-17 g=3 g, 故选项说法正确。D项,由题意知,氯化钾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则氯化钾的不饱和溶液可以通过降温的方法转变为饱和溶液,故选项说法错误。因此答案应选C。
四、固体的溶解度
正确理解固体的溶解度概念中的“四要素”,即一定温度、100 g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
例题4 为探究氯化钾的溶解度,进行如图2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温度不变。
(1)实验__(填序号)得到的溶液为饱和溶液。
(2)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__。
(3)3次实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___(填序号)。
(4)给实验(3)的烧杯中加水,当溶液的质量为___g时,氯化钾恰好完全溶解。
解析(1)实验(2)加入氯化钾后,溶液的质量不变,说明实验(2)溶液为恰好饱和溶液,而实验(3)有固体,故(2)(3)均为饱和溶液;(2)因为实验(2)为恰好饱和溶液,故该温度下100 g水中最多溶解40 g氯化钾固体,故该温度下,氯化钾的溶解度为40 g;(3)实验(1)中加入固体溶解了,故实验(2)比(1)的溶质多,溶剂一样,故溶质质量分数(2)>(1),实验(2)到实验(3)溶质、溶剂均未变化,即(2)=(3),故3次实验所得溶液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关系是(2)=(3)>(1);(4)氯化钾溶解度为40 g,实验(3)中有20 g固体,需要50 g水恰好完全溶解,故溶液的质量为140 g+20 g+50=210 g。
因此答案应为:(1)(2)(3);(2)40 g;(3)(2)=(3)>(1);(4)210
五、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关系
根据20℃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物质的溶解性划分成“难溶”“微溶”“可溶”“易溶”等。图4所示是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例题5 20℃时,0.8 g某物质溶于10 g水中即达到饱和,则该物质属于()
A.微溶物质B.可溶物质
C.易溶物质D.难溶物质
解析20℃时,0.8 g某物质溶于10 g水中即达到饱和,即该温度下100 g水中溶解8 g达到饱和状态,则该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是8 g,属于可溶物质。因此答案应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