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16岁一等功,25岁下岗拉石料,妻子相逼:不去县里要工作就离婚

说史谈情 2023-03-25 10:20:58

“你去不去县里找政府?让领导给你重新安排一份工作?你要是还不去,咱们就离婚!”

“不去!说啥也不去,我已经让领导安排了一次了,单位经营不善,我再去找一次?”

贫贱夫妻百事哀,于建军和他媳妇秋霞,可没少因为这事吵架。

秋霞着急的直哭:“那怎么办?两个孩子要吃饭啊!”

于建军转过头,看了看一双儿女,一个5岁,一个两岁,心里也不是滋味,但他不能违背自己心里的底线,绝对不可能再去找部队,去解决现在的生活困难。

这时于建军也气消了,他走到秋霞的身边安慰道:别急,咱们年纪轻轻,长着两只手,还能被饿死?

秋霞别过头,没有再搭理他。

事情的起因,是来自1988年的春天,退伍老兵于建军的单位因为经营不善下岗。

那时候,不像现在,再去换一份工作就好了。

人们一般找到工作就很少更换,被辞退或者厂子倒闭,再想找一份工作,很难。

于建军没有了工作,对于他们这个刚成立没几年的家庭来说,就好像顶梁柱倒了一样。

没有办法,于建军只好带着妻子秋霞和一双儿女回到农村老家,可老家也只有三间土坯房,条件很差,房子还需要修补不然刮风下雨的还漏风漏雨,里面连一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

村里,也没有给于建军分配土地,所以他也没有办法种地。

没有工作,没有地,这个家庭一下子就陷入了极大的困难之中。

妻子秋霞的本意,让自己的丈夫去找部队,找领导再去安排一份工作。毕竟他是越南战场上的一等功臣,只要他去,县里一定会给他安排。

但是于建军迟迟没有答应。

于建军认为,比起那些为国捐躯的战友,现在这点小困难,就要朝组织喊委屈,实在是太不值得一说了。

所以,于建军一直坚定自己的想法,他要自己一个人扛过去。

这个16岁便在越南战场上荣立一等功的男人,年纪轻轻便被光环和荣誉环绕,却不曾想,人还没到中年,却一无所有。

就连媳妇,也因此和他离了心。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

秋霞觉得这样的苦日子,不是她想要的,没过多久,她便和于建军提出了离婚。

很多人觉得于建军这么固执,有点傻。

在那个年代,有很多像于建军这样的英雄,国家有难时,他们扛着枪奋不顾身浴血奋战,家国太平了,他们又做回普通人。

他们不会拿着昔日的功勋向这个国家提出什么要求,哪怕是最基本的。

他们是真的不想给国家添麻烦。

其实他们这么做也不难理解,自己的战友永远留在了那片战场,相比于他们,这些能活下来的人已经十分幸运,他们得到了荣誉、掌声、光环,可那些死去的战友却成了一座座墓碑。

如果这些活下来的人,再继续享受这些功勋带来的物质享受,他们会觉得自己的战友会在看着自己,自己不能给这个他们付出生命所换来的国家去添麻烦。

那么做,对不起那些牺牲的战友。

活着,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幸运。生死都经历过了,其他的些许困难又怎么可能过不去呢?

所以,有的人隐姓埋名,贫贫苦苦过了几十年,有的人病重都不想给政府填些许麻烦。

在这个日益功利的年代,他们的选择,不被人理解,遇到个尖酸刻薄的可能还会嘲讽几句。

可正是这些个一批又一批看起来很呆傻的人,他们铸就了这个民族的脊梁。

他们是真的有信仰。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战火远去,老兵凋零,可老兵精神永远不死。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于建军的故事。

1979年,凉山战役。

于建军所在的某部,前进受阻,自己身边的一名战友,不幸牺牲。

16岁的年纪,正是三五句话就能交心的年纪,眼睁睁的看着昔日嬉笑打骂的战友倒在自己的身边。

于建军忍不住哭了几声,可战场形势危急,于建军根本没有时间去伤心,擦干眼泪的他,将所有的伤心都吞在了肚子里,独自一人向前匍匐了好几米,终于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射击位置。

他端起56式半自动步枪便开始射击,两声枪响后,对面的两名敌人倒下。

于建军用4颗地雷炸掉了这个火力点,缴获了轻机枪一挺,冲锋枪和手枪一支。

此次战役后,年仅16岁的于建军,立下了一等功,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自古英雄出少年,于建军年纪轻轻立下如此功劳,在部队里成了响当当的小英雄,谁听到他的事迹都会忍不住竖一个大拇指。

要知道,此时的他不过才入伍4个多月而已啊。

战争结束后,于建军被邀请进入英模报告团,全国各地巡回报告,几个月之内大江南北都知道了他这个16岁的小伙子,所到之处也都是迎接他们的鲜花和掌声。

当时全国有不少家军校点名想要于建军,但部队没舍得放他走,将他送到了师教导大队学习了一年后,回到连里担任连长。

于建军本来是有机会提干或者上军校的,但后来他所在的那个单位撤销了。

1982年,于建军服从了组织的安排,退伍回到河南老家浚县发展。

其实当时于建军要是想留在部队,也不什么力气,但他也愿意回到老家,做一名普普通通的工人。

他在县里乡镇企业局下面的一个果品加工厂当了一名工人。

1982年,于建军和仰慕自己的秋霞结婚。

秋霞是乡下一所学校的民办教师,1979年12月,于建军在浚县做报告的时候,曾来到过秋霞的单位,当时的秋霞对他非常崇拜和仰慕,经常和他写信。

不久后,两人结婚了。

结婚后,于建军和秋霞分别住在自己的宿舍里,只有节假日才会一起回到乡下的老家。

这时候的秋霞是很满意的。

丈夫是一等功臣,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是秋霞骄傲的资本。

夫妻俩过的有滋有,后来他们分配了房子,也有了一双儿女。

然而,这样和和美美的日子过了六年,在于建军的单位经营不善下岗以后,夫妻间的和谐就打破了。

秋霞想的是,丈夫毕竟是一等功臣,去部队或者去县里政府说一句,让人家帮忙安排一份工作,这简直就是易如反掌的事。

然后可以继续维持这样体面的生活,何乐而不为。

可于建军就是不同意,因为他不想靠着旧日里的功勋活着。

过了一段时间,他在浚县找了一份新工作,在县西北的铜山上拉石头,这一年于建军才25岁。

山坡很陡峭,寻常人不负重都很难走,而于建军还要拉着上百斤的石料,走上500米的距离,就这样拉上一趟,才给5毛钱。

为了养家糊口,于建军拼命的干,每一天比当地的农民工都要多拉上几趟,晚上回家,全身骨头都快散架了,上个厕所都弯不下腰来。

干了没多久,肩膀上和肘部经常被磨出血,后来长出了厚厚的茧子。

秋霞看着自己的丈夫,从一个一等功臣混到了现在成了一名农民工,她很是不甘心。

于是她又开始催促着丈夫,去找领导要一份工作,于建军依然不乐意。

1989年,秋霞的工作转正,成为一名正式的公办教师。

而家庭矛盾,也在这一年彻底爆发,甚至都影响到了两人的婚姻。

刚刚转正18天的秋霞,便对于建军下了最后通牒:我最后问你一句,到底去不去县里要一份工作。

于建军依旧坚定自己的想法:不去,我说过了这件事没得商量。

秋霞便对于建军正式提出离婚,于建军一开始并没有太在意,以为妻子只是在说气话。

秋霞此时一字一句的说到:什么一等功臣,白当了几年兵!如今混到拉架子车,连家都养不起,赶紧离婚吧!

最熟悉的人,狠起心来,伤人最深。

秋霞当年只是仰慕于建军身上的荣光,觉得他未来可期,可如今于建军成为了一个毫不起眼的工人,而她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

在她的眼里,于建军已经配不上她了。

秋霞带着女儿回到了学校宿舍住,这一次,她铁了心了要和于建军离婚。

秋霞给于建军留下了一句狠话:要么去县里找工作,要么就离婚。

而秋霞之所以带走女儿,是因为女儿健健康康,而儿子海阔,是残疾的。

小时候海阔生了一场病,留下了后遗症,智力不健全,秋霞走了后,海阔在家里不停的喊妈妈,喊得刘建军心如刀割。

烦闷的刘建军,只能在家喝着闷酒,他的内心很矛盾,难道自己真的要用“一等功臣”的身份去讨要一份体面的工作,然后才能和妻子和好吗?

此时此刻,刘建军脑海里想的都是当时在战场上的景象,战友们鲜活的脸庞还深深的刻在他的脑海里。

硝烟密布的战场上,一个个的倒下。

半醉半醒的刘建军,热泪流出了眼眶,他永远忘不了自己18岁的战友,丁顺茂,待他如亲弟弟一般,战场上腹部中弹的情况下,他捂着伤口端着冲锋枪往上冲。

丁顺茂牺牲的时候,身体上几乎被打成了筛子,遍布弹孔,鲜血流了一地,成了于建军余生难以释怀的噩梦。

刘建军转回身,看了看已经哭着哭着睡着的儿子,瞬间下了一个决心。

生活再苦,哪有战场苦?

这一等功臣的荣誉,不是他于建军一个人的荣誉,他只是代表那些回不来的人领取了荣誉。

现在有人让他用那些战友生命换来的荣誉,给他自己谋私利,他做不到。

他觉得那样,对不起战友,更对不起这个荣誉,会让这个荣誉,蒙尘。

“说打就打,说干就干,练一练手中枪、刺刀、手榴弹。瞄的准,打得远……”

就这样,在这个四处漏风的土坯房里,于建军一边喝酒,一边唱起了和当年战友一起唱过的歌,下定了决心。

既然这份婚姻留不住,就不必挽留了。

于建军,就你还活着,你不能伸手要工作,你是一等功臣,你不能给军功章抹黑!

于建军没有再去找妻子,他们分居了,这段婚姻也走到了尽头。

现在的于建军,手里还有拉石料挣得几百块钱,然后他又贷了5000元,办了一个养猪场。

后来的日子,于建军几乎一门心思都扑在了这个养猪场里。

白天跳水,煮猪食,晚上学习一些饲养知识。

在母猪下崽的时候,他都是睡在猪圈里。

那环境可想而知,臭气熏天,蚊虫遍布,但于建军几乎一刻都不会离开。

除此之外,他还要照顾儿子的生活,给儿子洗衣做饭,教育他好好做人。

既当爹,又当娘,寥寥几字,道出于建军此时生活的心酸艰难。

乡邻们对于于建军的处境忿忿不平,十里八乡能出几个一等功臣,当年的战斗英雄,怎么能养猪呢?

于建军对此并没有一点不甘心,他满不在意的说:一等功臣为什么不能养猪?难道一等功臣就要高人一等吗?

在于建军的苦心经营下,养猪场的规模发展的很快,从10头猪发展到了140头猪,于建军一下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户。

可日子刚好起来没几天,养猪场刚步入正轨,就遭遇了猪肉大降价,于建军连本带利基本上全赔了进去。

这里多说一句,养殖业一直都是风险比较高的行业,养猪更是如此。有时候流感、猪瘟一来,猪圈里的猪几乎是一窝一窝的死,基本上算是血本无归。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买小猪仔的时候,价格很高,结果等养成出圈以后,猪肉价格极低。

以前认识一个朋友就是大型养猪户,有一年猪肉价格大降亏了上百万,直接喝农药了。

抢救及时活了下来,后来到了第二年还是第三年,猪肉价格大涨,一把回本。

言归正传,1990年的冬天,于建军将猪场最后的几头猪处理后,决定放弃猪场,另谋生路。

不久后,他在距家12公里的邻乡,搞了一个摊位,做馒头。

每天早上4点,于建军就起床开始忙活,烧水,和面。

天微微亮,热腾腾的馒头就已经出锅了。

于建军做的馒头,实实在在,面粉也好,附近的乡亲也都喜欢买他做的馒头。

后来大家都知道于建军是一等功臣,于是就将他做的馒头成为“一等馍”。

做馒头,有了些许积蓄,又养了4头猪和60多只鸡,生活总算是像了点样。

这两年,于建军吃的苦很多,但保留着夫妻名分的秋霞,没有回来帮过一次。

已经分居长达两年的他们,在1991年结束了这段名存实亡的婚姻。

在办理离婚手续的那天,于建军穿着一件旧衣服,比较脏,上面还有面糊,看起来邋里邋遢。

秋霞最后一次劝他:建军,去县里跑跑,对于你而言一句话事儿,找个好工作,再成个家吧。

这次,于建军也没有再和秋霞多说什么,只是笑了笑。

即便是过了多年,于建军也没有责怪过秋霞什么。他觉得,秋霞之所以总是那么想,是因为她没有去过战场,没有那样的经历,也不会懂“一等功臣”对于于建军来说,意味着什么。

于建军的馒头铺子,生意越来越好,而原来单位的果品厂子,现在新建了两栋冷库,下方工人可以重新上岗了。

于建军很高兴,卖掉了馒头摊,高高兴兴的去上班。

这一次,于建军被任命为经理助理兼办公室主任,刚刚恢复生产的第一年,厂里效益不错,于建军很高兴,觉得日子会越来越好了。

然而没想到的是,1992年,果品厂效益又开始变差,工厂全员放假,于建军二次下岗。

无奈之下,他带着儿子只好再回到农村的老家,此时老家的房子彻底塌了,院子里的草长的老高,旧房子基本上是住不了了,于建军只能带着儿子回到果品厂的单身宿舍。

入不敷出,只靠着仅剩的积蓄过日子,于建军很焦虑。

此时已经快过年了,家家户户团团圆圆,而于建军只能在空旷的厂子里,听着外面一阵又一阵的鞭炮声,不是滋味的于建军只能和儿子相依为命。

少年的他是那么的意气风发,可如今,妻离子散,自己连个家都没有了。

内心的焦虑和伤心,于建军不能在儿子面前表现出来,他给儿子包了顿饺子。

就在下饺子的时候,突然听到外面有人在喊。

于建军一出门,就看到了两位老战友,多年未见,热泪盈眶。

战友于海青给他送来了30斤大米,5斤猪肉还有两条鱼,还给儿子带了新衣服。

战友魏清民塞给他600块钱,于建军说什么都不愿意收下。

魏清民有些生气的说到:我们都是一个战场上回来的,就你一个人被凭了一等功,你现在苦成这个样子,我们心里能好受吗?

这个除夕夜,两位战友留了下来,陪着于建军大口吃肉,大口喝酒,边吃边聊着当年的那场战争,聊着那些回不来的战友们。

说着他们如果谁谁谁当时要是没牺牲,现在多少岁了。

两位战友向于建军敬了一杯酒,说到:两次下岗,老婆离婚,咱们的一等功臣都不向组织伸过手,真是好样的!老战友敬你一杯!

兄弟三人,喝到半夜才依依不舍的分别。

在河南浚县的旧俗中,正月初九到正月二十九,被称为“古会”,村里人会请人看戏,村民们热热闹闹的,向赶庙会一样。

于建军就进了点糖果、水果还有提包,摆地摊。

有人认出了于建军,很是不解:建军啊,你怎么在这里摆地摊?

于建军笑呵呵的说到:怎么,还有人规定我不能干这个?

很快,附近的熟人都围了上来,大家开始给建军鸣不平:建军啊,你可是咱们浚县的大名人,一等功,仗不能白打,血不能白流,就不能找人帮帮忙?

面对大家的讨论,于建军很是坦然,笑呵呵的也没解释太多。

而人群中,一个高挑漂亮的姑娘,将于建军的样子牢牢记住了。

她叫杜全芬,是一位银行职员,在上学的时候就在《解放军报》上看到过于建军的事迹,一直都是浚县的大功臣,可没想到如今英雄沦落到现在这副样子,下岗了,和妻子离婚了,带着孩子一个人挣扎求存。

杜全芬心里很不是滋味。

1993年春天,杜全芬打听到于建军的住处,带着水果来看望他。

此时的于建军,住在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家里也是只有一个破床,锅碗瓢盆。

杜全芬看了很是难受,将屋子打扫的干干净净,还把于建军父子的脏衣服给洗了。

于建军很不好意思。

后来杜全芬经常的跑到他家,帮他搭把手,还经常给海阔买文具和书本。

杜全芬对于于建军的喜欢,于建军了然,但他只能故作不知。

杜全芬比于建军小了7岁,善良、漂亮,于建军觉得自己配不上人家。

毕竟自己收入不稳定,儿子还不健康,生活困窘,实在是不舍得拖累这么好的姑娘。

1993年8月1日,杜全芬约了于建军在一家饭店吃饭,到了以后,于建军才知道这位姑娘想要给他过30岁生日。

其实,于建军都不知自己有多少年没有过生日了,坚强如他,下岗的时候他没哭,妻子要和他离婚的时候他没哭,后来生活那般困窘他也没哭。

而看到现在有一个姑娘这么关心自己,他的眼眶一热,赶紧喝了一杯酒,努力的将眼泪忍住。

1994年,于建军和杜全芬水到渠成的结婚了,结婚非常低调。

婚后,于建军依旧没有找到稳定的工作,只能靠一些零活挣钱,家里的顶梁柱成了杜全芬。

1995年,于建军通过朋友,筹到了3万块钱,承包了一家广告公司。

这是于建军从未接触过的领域,他没日没夜的学习广告创意和广告设计,学习市场营销,公共关系学,四处奔走,拜师取经。

妻子杜全芬对他的事业很是支持,偶尔杜全芬出去出差,也会给丈夫带来广告相关的书籍。

杜全芬对儿子海阔也是很照顾,于建军没有了后顾之忧,开始专心的搞自己的事业。

1997年,公司全年业务了达到了30万元。

他还给公司的业务员定过一个规矩,和客户谈生意的时候,绝对不能提及自己是一等功的身份,不允许用这个招揽顾客。

公司招聘的时候,于建军总是会优先考虑下岗工人。

因为自己曾经没有伞,所以现在更是心疼淋雨的人。

2000年年底,于建军再次上岗,在县的科学技术协会工作。

他也买了新房,和杜全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好。

于建军的女儿,于海歌深受父亲的影响,高中毕业后选择前往国防科技大学信息通讯学院学习,将父亲的梦想积蓄坚持下去。

于建军盼望着女儿穿上军装的那一刻,在春节期间组织民兵巡逻执勤时,父女二人穿上军装,一起上街巡逻。

于建军一脸骄傲。

虽然退役多年,于建军依旧保持着部队的作风,拉链要拉到头,每一粒扣子要扣的严严实实,即便到了老年,站在那里也是腰杆笔直。

在于建军家里,有一副书法作品,上面写了八个字:一日戎装,终生为兵。

这副书法作品放在客厅的正中央,直到今日,他还是有些些许遗憾,自己太早脱下了军装。

这就是我们的一等功臣,一生坎坷,却不曾向政府提过些许要求,宁愿自己一遍遍的从头再来。

无论身处何地,他都以一名军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

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战火远去,老兵凋零,可老兵精神永远不死。

正如当年在首届全国战斗英雄模范代表会议上毛主席所称赞的那样:“你们是中国的骄傲,是民族,是脊梁!”

0 阅读:793
评论列表

说史谈情

简介:说历史谈情感,交流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