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好中医的一个关键是什么?

楚风评健康 2023-05-28 13:52:00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七百九十六。(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帝曰:太陽臟何象?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帝曰:少陽臟何象?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臟者,滑而不實也。帝曰:陽明臟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陰臟搏,言伏鼓也。二陰搏至,腎沈不浮也。”——《黃帝內經·經脈別論》 (接前文)为什么呢?很难讲,五运六气里边有一个思路叫大司天,大司天就是按照历史周期来讲,六十年一循环。有一个学者专门做过考证,在张仲景时代是太阳寒水司天,到了孙思邈时代是阳明燥金司天,所以他用青龙,青龙里边有石膏。再往后,每个时代他都有自己主要的大司天。运气之下用药就有侧重,历代医家他们在那个时代把经典的时代化了,这样理解就非常容易,不是经典在变,而是时代在变,人们的疾病谱在发生变化,所以用方肯定有区别。许叔微他还用硫磺,在张仲景那时代没用硫磺。所以这些细节咱们都得读出来,读《内经》也好,读后世医家的著作也好,你得把这些东西读出来,理解了,你就理解他为什么这么用,这么用是有他的道理的。这就是三阴经。 历史上谁喜欢研究三阴经,你像薛雪、赵献可、黄元御这些医家,近代的郑钦安,包括四川的刘止唐,刘止唐是郑钦安的老师,火神派祖师爷的师傅,再往后,还有上海的祝味菊,我们看祝味菊的医案也是非常有特色,还有范仲林、吴佩衡,现代的医家卢崇汉,还有李可老中医,他们的这些经验都是值得借鉴,但是这些老师们的经验都有各自时代不同,同时也有他们的遇到的患者的疾病谱的特色,所以一定要深入学习之后为我所用,不能生搬硬套,你一看李可老中医用附子用了100克200克,你见到一个普通患者,你也用这数,你行吗?这就需要商榷了。 学中医千万不能生搬硬套,看到一个老中医的方子非常好使,然后你也不根据你遇到的患者的情况就直接搬过来用,这样不行,这都是值得商榷的。你要用对了的话可能效果不错,如果这个患者跟那个老中医所记载的患者的类型不一样,你把人家老中医用的非常好的一张方子用在你现在遇到的患者身上,可能就没有效,有时候甚至会起到反作用,所以在这个时候就需要你一定要把这些原理原则要掌握好,尤其是把中医的思维锻炼出来,不是说一个标准通用天下。(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高矮胖瘦,气血充足与否都不一样,用药肯定得有调整,但是有很多人也诟病中医这一点,说中医没有标准,中医的标准比较细,并不是没有标准,中医标准很细,把人分成很多种,不是说是人都用。 所以我们中医的标准是有的,并不是没有,但是中医的标准是比较的细致的,是更加体谅到患者具体的感觉的。比如同样都是心慌,有的人口渴,有的人不口渴,口渴的时候你是不是就应该加一些滋阴的药,不口渴的人可能就不需要加滋阴的药,都是心律不齐,用药就有区别。但是我们在临床上就需要进行详细的鉴别,不能说一遇到心慌心悸,炙甘草汤就直接上了,直接是生脉饮了。这叫方剂学,这不叫中医临床。 所以我们在工作中,在具体应用中也要注意,我为什么讲《黄帝内经》还会讲到这些内容呢?就是希望听众朋友们一定要建立中医的认知,中医的思维,不能生搬硬套。 回到原文,我们看到了黄帝和岐伯的对答,讲的就是三阴三阳经的脉象各自有各自的特点,这段话跟大家翻译完了,细心的听众朋友们肯定就有疑惑,三阳都讲了,三阴的太阴和少阴都讲了,还缺一个厥阴,《新教正》的里边注解∶“详前二阴,此无一阴,缺文可知”。其实就是什么意思呢?前面讲经脉的时候,讲了少阴,这个地方没有一阴,也就是没有厥阴,就知道这个文本在传抄过程当中有脱简,有缺文,缺文就是少了这段文字。 我们知道《黄帝内经》的文本成书于汉代,从汉代到唐代,到王冰手里也经历了好几百年。经历了战乱纷争还有变迁,人事物的转移,已经好几十代人过去了,我们大概知道,比如二十五年或者三十年算一代人,六百年是二十代人,也就是现在拿到的文本的可能是他的曾曾曾曾曾曾二十次方的祖父,手里边有这个本子已经传了二十代了,你想想看,古代不是这一本书永远传下去,他传着传着纸不行了,他重新抄一遍。从汉代往下传的时候,那时候还在竹简上记载的,可能在竹简记载的时候,传着传着有一个竹简脱出来了,这就叫脱简,还有的时候在传的过程当中,一根竹简和另外一根竹简,竹简没弄好,然后它错了,互相倒了一下位置,我们现在看来之后,前后有点互相答对不上了。(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七百九十六。(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0 阅读:0

楚风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