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大自然不仅吸引人们驻足观赏,而且还会激发才子们的诗情,文人墨客一方面讴歌青山不老、碧水长流,另一方面又悲叹流年飞逝、美好难驻。
诗歌既能承载作者的情感,又会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同时由于诗人在创作时心境各异,从而也让诗歌风格显得千差万别。
晚唐一位诗人曾在羁旅途中邂逅美景,他的心情时喜时忧,更显得思绪万千。下面一起欣赏一首风格清丽的七律,炼字精准,技法高超,又充满了思乡之情。
南湖
晚唐 · 温庭筠
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
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
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
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
温庭筠才华卓越,又有些恃才放旷。有一次宰相令狐綯让他代笔写诗,并告诉他不要将此事外传。可是温庭筠却口无遮拦,让令狐綯感到极其尴尬,后来便在皇帝面前说他空有才情,人品较差。皇帝非常信任令狐綯,从而便让温庭筠的仕途屡屡受阻。
唐武宗会昌元年,温庭筠感觉入仕无望,便背起行囊从长安东归,并于第二年春天来到吴地,此后不久他又与友人一起畅游越中。当诗人来到绍兴的南湖(即鉴湖)时,看见眼前景象万千,又显得生机勃发,一时间心情舒畅,于是赋诗抒怀。
诗的大意是:诗人凭槛眺望,湖面上视线开阔,凉风习习,令人感到惬意无比。诗人又将目光移向水面上的植物,只见一大片菱荇,在微风的吹拂下起伏翻涌。湖岸边草木葱茏,一只无人管顾的小船依偎在青草边。夕阳西坠,一群活泼的水鸟飞速地掠过水面,不经意间还带起阵阵涟漪。
湖面上更有大片的芦叶,在东风的吹动下,发出飒飒响声,诗人从远处聆听,还以为是天空中正飘着蒙蒙细雨。广阔的湖面上,浪花朵朵,水波粼粼,诗人宛如置身于洞庭湖边。整天坐在篷船中随波飘荡,才子便不由自主地想念起太湖边的故乡。
时值春暮夏初,白昼时已经逐渐开始变得炎热,只要稍微活动,就会汗流浃背。诗人仕途不顺,心中添堵,烦躁不安,走不多时便开始头上冒汗。此时他恰好看见前方不远处的湖泊边有一片林荫,于是三步并作两步前去纳凉。
起首两句展现出湖面上的春日景象,“湖上微风入槛凉,翻翻菱荇满回塘。”水畔气温较低,同时由于地势开阔,便于空气流通,所以诗人立刻感到一股凉意扑面而来。
菱荇是水生植物,菱叶青碧、菱花洁白,菱角更是美味可口。“翻翻”二字,描绘了水上植物随波涌动的画面。
颔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野船著岸偎春草,水鸟带波飞夕阳。”野船,令人想起中唐诗人韦应物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一个“偎”字,乃是拟人手法,给人以一种亲密无间的感受。
“带波”二字,细腻地刻画出这些可爱的鸟儿贴水飞行,又在夕阳余晖中,留下了美丽的剪影,让人感觉如梦似幻。
颈联又运用了通感手段,“芦叶有声疑雾雨,浪花无际似潇湘。”芦叶被风吹动,触动听觉感官,又引发作者的想象,以为是细雨落地的声音。潇湘,代指湘江,面积比南湖更大,可见“浪花”范围之广,可谓蔚为壮观。
结尾表达思乡之情,“飘然篷艇东归客,尽日相看忆楚乡。”在外漂泊的日子里,诗人经常整日整夜地生活在篷艇之中,日子过得极其单调和枯燥,更会激发思乡之意。
“楚乡”呼应前文的“潇湘”,同时这里也是虚指,因为温庭筠出生于山西,而楚地一般指两湖地区。又或许温庭筠在此暗指他的祖辈生活之地,他希望落叶归根,不再四处漂泊。
全文虽然只是描写羁旅途中的一段经历,也并非晚唐诗坛的名作,但是细细琢磨,这首诗精于炼字,又能娴熟地运用修辞手段,更采用了远近交替、动静结合等手法,彰显出才子不凡的诗歌功底,值得大家反复吟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