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冯小刚的狼狈:当时代和张艺谋抛弃我的时候,连声照顾都没打

鱼籽酱名人 2024-03-29 03:29:15

2015年,张艺谋还没有被誉为国师,尽管当时的他已经把08年奥运会做的人人赞服,但毕竟张艺谋是个导演呀,他的本职工作是拍电影,拍有深度的电影。

可能是受当时商业电影的影响,一直走深度文化路线的张艺谋开始向着商业片的方向进发,毕竟导演也是要生活的。

于是,张艺谋斥资10个亿投资《长城》,请来各路一线大咖,而且还专门花2000万外派女主景甜到国外学习功夫和英语,结果赔的血本无归,累计票房11亿。

这是张艺谋职业生涯中一次重大的滑铁卢,还是生命中最灰暗的一段时光,三胎超生也近乎是那个时间段爆发的。

话说回来,老谋子还是老谋子,啥话不说,该罚款罚款,该学习学习,一声不吭地准备闷声干事业,可这时候另一位著名导演冯小刚坐不住了。

2017年某次采访时,冯小刚调侃着含沙射影:“我拍电影很少亏本,成本都不超过1个亿,而有些人花10亿拍电影,需要30亿才能回本,这不是找罪受么?”

这话里话外的想说谁,谁都明白,毕竟当时的冯小刚风头正盛,电影芳华14亿票房,直接打破了文艺片的纪录。

文艺片可是张艺谋的拿手好戏,冯小刚的电影虽说俗了点,但也着实是有点才华的,一直在文艺和商业之间来回徘徊着,用商业电影赚的钱,供给自己的文艺梦。

这次打得这么漂亮,说点风凉话实在情有可原,毕竟当时,张艺谋,冯小刚,陈凯歌并成为第五代导演的翘楚,那时候眼看着陈思诚,徐峥迎头赶上,谁不想争个高下,这可不是面子的事儿。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张艺谋和冯小刚开启了质一般的差距,尤其是2022年,冬奥开幕式和闭幕式之后,中国式的高级审美,和春节档《狙击手》的不俗票房,张艺谋站稳了“国师”的位置。

区区5年,曾经靠着贺岁片打天下的冯小刚,已经不知道这是第几年缺席春节档了,就连去年推出的网剧《北辙南辕》,也铩羽而归,失败而终。

曾经靠着时代,靠着贵人上位的冯小刚,明明起点高过张艺谋,荣誉也高过张艺谋,不过5年,冯小刚为何如此“狼狈”?细细想来,两人差的不是时间,也不是起点和荣誉,而是格局。

这一点从当初“1亿飘10亿”那个事儿就能看出来。

01

1997年底,冯小刚的喜剧电影《甲方乙方》登录院线,在票价只有2块的时代,创下3000万票房的纪录。

比起票房,更重要的是,冯小刚开启了贺岁片的先河,里子面子全都有了,这时候的张艺谋已经获得3个影帝,凭借《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国际上小有名气了。

而冯小刚的这份荣誉,京圈大佬王朔占大部分功劳,殊不知冯小刚荣光无限的时候,王朔在美国早就饿得前胸贴后背了。

半年后王朔落魄而归,冯小刚派人带着5万块钱去感激这个他成名路上的贵人,没想到连人带钱的给轰了出来。

叶京曾经这么说过冯小刚:

冯小刚渴望成功,为了成功,什么都能放下。

京圈的人精马未都也这么评价冯小刚:“这人绝顶聪明,东西不须多听,听几句马上就明白你要干什么。”

这其中的原由,还得从冯小刚有些寒酸的家庭出身说起,比起张艺谋祖上的荫德,冯小康的原生家庭,着实是有些寒酸。

张艺谋得出身并不贫苦,甚至可以说是小康,父亲是军人,母亲是一名外科医生,良好的家庭氛围下,直到18岁之前,张艺谋一直拥有出类拔萃的成绩,和对画画的长久挚爱。

直到18岁那年,张艺谋因为家庭身份的原因,被下放到农村,这个时候的张艺谋内心谨记的只有母亲的教诲:“不要出头,夹起尾巴做人。”

冯小刚18岁之前的生活和张艺谋则恰恰相反,他出身贫苦,年仅一岁父亲就被标成政治性人员,之后冯小刚母亲和父亲离了婚,在当时靠着关系走天下的北京,冯小刚的原生家庭给不了他任何帮助。

在冯小刚的童年里,有一段记忆让他至今难忘:“我小时候在院里这帮孩子,跟他们在一块的时候,就属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那么一个,一块的这些孩子里头,谁也没把你放在眼里。”

这样的低姿态下,冯小刚比谁都想要出人头地,或者说混出个人样儿来,让这帮人好好看看。

但再多的豪言壮语,不可一世,在地位和能力面前都显得不值一提,在陈凯歌为了自己的导演事业大刀阔斧的时候,冯小刚不过是他身边一个美工小弟,甚至连正经的美工师都算不上。

这个时候冯小刚的聪明劲儿和做低伏小,以及如火纯青的拍马屁功夫,便成了他向上爬的重要阶梯。

这个美工的角色,就是冯小刚靠着三寸不烂之舌得来了,当初的冯小刚不过是在西直门粮食仓库做点舞文弄墨的工作,靠着会拍马屁,冯小刚和上层领导打成一片,认识了他生命中的第一位贵人,当时的北京艺术中心主任,郑晓龙。

就这样,他从粮食仓库的小文员变成了导演陈凯歌身边的美工,也算是离梦想更进一步吧。

那个时候的张艺谋已经和第一任妻子结婚,如果不出意外,张艺谋的人生基调基本就算是谱写完成了,但对美术的热爱让他不甘平凡。

恢复高考后,即便千难万险依旧费尽心思地进入北影,从工人到大学生,张艺谋走了10年,入学时他已经28岁了。

一个是在察言观色中学本领,一个是在家庭美满后潜心学习,不可否认,两人无论是对艺术还是智慧和高度都有自己的见解,但文化背景和成长经历,似乎在命中注定了,冯小刚比张艺谋更渴望金钱,权利和地位。

02

跟在贵人郑晓龙的身后,冯小刚深谙做人之道,一番心思之下,冯小刚被郑晓龙收徒,在郑晓龙的运作下,冯小刚很快迅速成长为圈内有名的美术指导。

进入“文艺圈”,尤其是京圈的文艺圈,冯小刚认识了不少京圈名人,比如王朔、马末都、叶京、海岩等当时在圈里叱咤风云的人物。

冯小刚深知想要出人头地,抱紧大腿很重要。

有一次冯小刚和郑晓龙侃大山时,郑晓龙随口一句:我兄弟王朔,让冯小刚欣喜若狂。

就这样,有一天王朔被郑晓龙领到了冯小刚家,一间只够放得下两盘菜的昏暗小房子里,一盘花生米,一盘猪蹄,昏暗的灯光下,王朔对冯小刚的第一印象是,人竟然能长的这么丑。

尽管简陋,但挡不住冯小刚的精彩发挥,王朔连夹菜都得悠着,菜不够酒来凑吧,只可惜酒也不够了,看着尽情表演的冯小刚,郑晓龙只好起身去买酒。

在某种程度上,冯小刚可能比邓文迪还有几分能耐,当年邓文迪用一杯红酒的功夫,拿下了默多克,冯小刚就趁着郑晓龙买酒的空档,抱上了王朔的大腿。

冯小刚自然是有准备的,在郑晓龙买酒期间,冯小刚死死抓住王朔的手,诉说自己的崇拜之情,还倒背如流地背诵出了几部王朔的小说。

王朔看着眼前的冯小刚,对他的第二印象就是恶心,看着冯小刚楚楚可怜的小眼神,王朔答应收他做小弟,冯小刚从此彻底搭上王朔这个大佬。

从电影到电视,王朔在当时的文艺圈几乎是平躺,眼瞅着自己前半生的故事写得没啥了,于是王朔拉着自己的小伙伴,马未都,莫言和海岩等人成立了《海马影视创作中心》。

冯小刚跟在王朔身边好几年,始终都是个小弟的角色,直到1991年,海马公司筹拍的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开拍,冯小刚算是让王朔一整个刮目相看了。

电视剧开拍,资金演员都到位了,没想到剧本却突然不翼而飞了,剧组和现场翻了个底朝天,愣是啥也找不着。

这个时候,冯小刚就像英雄一般挺身而出,他对王朔说,他对剧本熟,背下来不成问题,想到当初冯小刚能背出自己的小说,想来背出剧本不成问题。

于是靠着冯小刚的功劳,《编辑部的故事》愉快开始,王朔也义气地把冯小刚加在编剧一栏。

值得寻味的是,电视剧开拍没多久,原来的剧本竟然奇迹般地又出现在剧组某个十分显眼的角落,至于为什么,大家自行思考体会吧。

不管咋的,自此之后王朔就把冯小刚当亲兄弟,还任命他做自己公司“好梦公司”的总经理,就这么的,冯小刚跟着风光无限的王朔,也成了圈里的有名人物。

俗话说男人有钱就变坏,很快冯小刚就抛弃了糟糠妻子,和大美人徐帆打得火热。

这个时候的张艺谋凭借《大红灯笼高高挂》成功坐上电影大师的位置,也和发妻闹起了分居,和巩俐爱得轰轰烈烈。

自然,这也意味着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有了鲜明,且不俗的成绩,毕竟,有钱了才会有情爱的欲望。

03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尤其是自己出了风头的鸟儿,王朔的风光无限遭到同行嫉妒,被人举报,在国内是彻底待不下去了,于是光杆司令,带着一本英语字典,独自前往美国去了。

走之前对冯小刚说:“咱们分开吧,你有机会活,不要一起死。”在王朔心里,冯小刚是聪明并且有能力的,也看得出,这么多年,王朔对冯小刚确实有些情谊。

1997年,冯小刚拍了王朔最后一部作品《甲方乙方》,票房3600万,不仅开启了冯小刚时代,也开启了电影贺岁档时代,可以说,冯小刚将中国电影带进了另一个新时代。

票房是真的,冯小刚没有在影片中署名王朔也是真的,据说这部电影冯小刚净赚117万,相当于北京300平的大平层。

之后冯小刚还陆续翻拍了王朔的不少小说,比如《过着狼狈的生活》改编的《一声叹息》同样火爆无比。

这可以说是时势造英雄,也可以说是英雄造时势,总之冯小刚算是熬出头了,不管是凭贵人,还是凭本事和嘴皮,着实是有两把刷子。

王朔骨子里是个文人,很看不上冯小刚的这股子铜臭味儿,这也是王朔尽管捉襟见肘的时候,也没要那5万块的真实原因。

后来叶京还笑话王朔:“当初何必帮他写剧本?”

“如果一个人天天拍你马屁,你不能跟他急吧?”

不过没成功的日子里,冯小刚也着实没少哭,后来叶京说:“他经常在王朔面前痛哭,光在我面前就有好几次。”

不过这一切都来源于冯小刚的童年和出身,虽说和王朔不愉快了,但这并不影响冯小刚结交新的资本,比如当时的华谊兄弟。

毕竟冯小刚骨子里是有些文艺情怀的,贺岁片不过是生活所迫,于是2003年,冯小刚和华谊做了个交易:

“我给你们拍一部商业片,公司就给我投资一部我想拍的电影”。

后来冯小刚顺应市场拍了部《夜宴》,效果和反响都很不错,作为交换,华谊为他投资了《集结号》,这样的模式一直持续着,华谊有了冯小刚这个金字招牌,赚的盆满钵满。

这个交易在如今看来,不知是他冯小刚的缘还是他的孽。

冯小刚风光无限的时候,张艺谋早就尝遍了成功的滋味,他继续将“黄土地”中的人物色彩发挥到极致,成功开启“张艺谋”时代。

章子怡、董洁、周冬雨、倪妮,除了巩俐之外,每个谋女郎都独具特色,而且每个谋女郎都是张艺谋从一张白纸开始,精心雕磨,这是老谋子特有的本事,冯小刚和陈凯歌学不来的本领。

拍着拍着,张艺谋和冯小刚在“艺术’领域似乎开始背道而驰,商业片赚够了的冯小刚,一心想着拍一部惊天地,泣鬼神的文艺片。

乡土电影不能满足张艺谋的胃口和创作欲望,急于改变的张艺谋走上了冯小刚商业片的路子,《有话好好说》尽管票房不尽人意,但似乎没有让他放弃对商业片的探索。

冯小刚靠着华谊和商业片叱咤风云的时候,张艺谋带着《英雄》《赤壁》《归来》 等这些带着资本色彩的商业大片,走向观众视野。

虽缺少了文化底蕴,但视觉效果依旧震撼人心。

此时,大众对张艺谋的评价开始动摇,但大众对于他的审美,还是赞不绝口,直到后来《长城》《三枪拍案惊奇》之后,张艺谋直接成了大众口诛笔伐的对象。

此时冯小刚可以说在导演界属于是独树一帜的“独孤求败”了,对此他本人是这么说的:

我可以说,我什么都能拍,拍什么都有票房。

拍娱乐的有票房,拍不是娱乐的严肃电影照样有票房,没准比那娱乐的还高。

没办法,谁超得过我,你给我找出来一个?

没有!

我特别孤独求败……

04

可能是调子起得太高了,冯小刚精心准备了18年的大片《1942》,踌躇满志投资5个亿,却只有3.7亿的票房。

作为补偿,他后来又推出《私人订制》 算是弥补心中的亏欠。

2016年,《我不是潘金莲》因为排片的原因,仅收到了4.8亿的票房,能不能收回成本是个考验,更重要的是,他和华谊签订了对赌协议,再也不是华谊的摇钱树了。

2017年,《芳华》大获成功票房14.2亿,那时候的张艺谋可以说是“人人喊打”了,以至于冯小刚直接在媒体面前明里暗里的讽刺张艺谋:

“我拍电影很少亏本,成本都不超过1个亿,而有些人花10亿拍电影,需要30亿才能回本,这不是找罪受么?”

可惜,没过多久,《芳华》的票房就被《战狼》碾压了,冯小刚还没开始嘚瑟,就已经开始有观众倒嘘了。

因此不断有人在质疑,冯小刚的日子到头了?张艺谋也是这个水平,中国电影被吴京这样的半路导演带领到新高度,第五代导演何去何从?

面对质疑,冯小刚一句话把锅甩到观众身上:国内有这么多垃圾电影,是因为有很多垃圾观众。

当年因为《我不是潘金莲》在万达的排片率太低,与王思聪展开骂战也扒了出来,王思聪也不甘示弱:“没人和钱过不去。”换言之,冯小刚江郎才尽了。

之后伴随冯小刚的是,对赌失败,陷入资本旋涡,和某崔开启一轮又一轮的骂战,将某冰变成某九亿后,冯小刚化险为夷后直接说:“你们懂不懂电影啊?”

之后,冯小刚的行为,更是让人十分迷惑,《唐山大地震》大卖,老婆徐帆却错失金马影后,冯小刚立马发文:“人家金马奖评委恨你都来不及,怎么可能给你颁奖。”

等到《我不是潘金莲》获奖时,冯小刚又说:“感谢金马奖的胸怀,让我看到了公正。”

合着,公不公平,全靠冯小刚一张嘴,在大师和艺术之间周旋得如此如鱼得水,属实耐人寻味。

05

可能真的是被冯小刚的一句“我拿1亿赚10亿,有人以10亿博1亿,真遭罪,搁谁不生气。”深深地刺痛了,之后的张艺谋似乎一直是沉默的。

有段时间,张艺谋似乎再次回到了当初下放的日子,夹着尾巴学做人,就这,还因为二婚,超生,甚至多年前和巩俐的绯闻,闹的心里窝火憋屈。

被极尽嘲讽的张艺谋,只好继续夹起尾巴做人,发誓一定要做出好作品来,2019年,《悬崖之上》大获好评,2022年《狙击手》票房暴涨。

冬奥会的成功,让大家感叹:“我们都欠张艺谋一张电影票!”

国师再次成了国师,而此时的冯小刚,似乎消失在电影和大众面前,张艺谋风光无限的时候,冯小刚在春节前夕落荒而逃。

张艺谋最终用卓越的实力,续写了辉煌璀璨的后半生

张艺谋和冯小刚,在中国电影上,都有过自己浓墨重彩,甚至是各领风骚的时候,但可能是出身,亦或者是环境,两人的天赋资质可能是平分秋色的,但在做人格局方面,相差甚远。

这也是两人至今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

这也许就是,为何他们能在顶峰相见,却无法殊途同归的根本原因吧!

原创作品,抄袭必究。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谢谢!

0 阅读:0

鱼籽酱名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