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临终前,为何要提出将自己“薄葬”?是节俭,还是害怕被报复

方圆君喜欢阅读 2024-08-02 03:18:49

众所周知,中国历代帝王都将自己的陵寝作为江山社稷的象征。他们大多从登基之日起,就下令让专人去为自己选择陵地,然后开始动工修建。

这些陵墓工程浩大,费时数年,动用上万甚至是几十万民夫,耗费了大量金银,陪葬了数不尽的财宝。

慈禧太后的菩陀峪定东陵、秦始皇陵、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等都是典型的例子。

但你知道吗,在古代也有那么几位帝王,他们没有建造豪华、奢靡的陵地,而是追求简单、朴素的葬制。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曹魏政权的建立者——魏武帝曹操!

相较于古代很多帝王来说,曹操对于自己的身后事,出人意料地提出了——“薄葬”的概念。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出“薄葬”的帝王,在这之前,还未有帝王这样做过。

公元218年,曹操颁布了一道《终令》,其中明确提出自己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瘠薄的土地上,并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堆土、不植树。

当然了,对于曹操颁布的这道《终令》,也许有些人会觉得这只是官方作的表面文章而已,实际并不可信,毕竟千百年来,还没有哪一个帝王这样做过。

所以在当时很多人看来,曹操此举不过是想为自己谋取一点身后之名罢了。

但事实证明,曹操还真就这样做了。

一年后,曹操为自己准备了送终的四季衣服,并留下遗嘱说:我如果死了,就按当时的季节所穿衣服入殓,金银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当时,曹操虽然没有称帝,名义上也只是一个“魏王”而已,但其权力和地位早就已经与帝王无异了。

那既然如此,曹操为何不按帝王的规格入葬,而要求“薄葬”呢?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主要有两个。

第一,曹操本人非常节俭

据说,曹操是一个很讲简朴的人,他无论是对家人还是对官吏,其要求都非常严格。

他儿子曹植的妻子崔氏,因衣着太过华丽,曹操登台看到后,认为她违反了穿着华丽的禁令,回家后崔氏就被赐死了。

此外,宫廷中的帷帐屏风,破旧之后缝补一下继续使用,不可以换新的。

有一个时期,天下闹灾荒,资财匮乏,曹操就带头不穿皮革制的衣服。到了冬天,朝廷的官员们都不敢戴皮帽子。

正因如此,曹操才绝不提倡“厚葬”,而是提倡“薄葬”。

第二,曹操担心死后会被报复

传说,曹操早年为了筹集军饷,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为此还专门设了一个官职,叫做——摸金校尉。

他亲眼目睹了许多陵墓被盗后尸骨不存、什物狼藉的场面,他不愿重蹈覆辙,更担心自己死后遭到报复,于是便一再要求“薄葬”。

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曹操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布置疑冢,一方面是为了防盗,另一方面,也和他生性多疑有关。

在曹操生前,曾因多疑,错杀了许多人,死后,他的多疑也不例外。

传说,在他安葬的那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七十二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

从此,曹操之墓便成为了“千古之谜”。

不过,这所谓的“千古谜团”并没有持续到现在,相反,在2009年的时候,曹操墓就被发现并确认了。

曹操墓,即安阳高陵,就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安丰乡西高穴村,在曹操王都邺北城西12公里处。

2009年12月27日,经中国考古学界一致确认,国家文物局最终认定,此墓的墓主人就是魏武帝——曹操。

而从现存的史料和考古发现来看,所谓的“七十二疑冢”和“秘葬”并不准确。

根据陈寿的《三国志》等史料记载,曹操在洛阳去世后,灵柩运到邺城,葬在了邺城的西门豹祠以西丘陵中。

当然,曹操墓确实没有封土建陵,也没有随葬的金银器物,更没有建设高大坚固的祭祀殿堂,所以说“薄葬”是准确的。

但所谓的“七十二疑冢”、“秘葬”,则更多来源于民间传说和文学作品中而已。

至于相信与否,那就得看读者自己的理解了!毕竟“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真实与否我们并不能作出绝对的判断。

0 阅读:0

方圆君喜欢阅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