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逛一次“青楼”,要多少银子?换算成人民币是多少?

博学的白云朵 2024-11-02 19:17:07

古代逛一次"青楼",要多少银子?换算成人民币是多少?

世人皆知古代青楼是风月场所,却不知最早的青楼竟是帝王将相的高贵府邸。说起青楼消费,在古代可不是寻常百姓能消遣得起的。据《吴三桂演义》记载,秦淮名妓陈圆圆一次出场就要五两黄金,而这仅仅是一次露面的价钱。更让人咋舌的是,明朝礼部尚书之子王景隆,为独占名妓玉堂春,一年内在青楼挥金如土,竟花费了三万多两白银!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历史变迁,让青楼从皇家庭院沦为风月场所?在不同朝代,青楼又有着怎样的消费标准?最重要的是,这些动辄数千两白银的消费,换算成今天的人民币又该是多少呢?

一、青楼的历史演变

世人都说"青楼"是烟花之地,却不知道在南朝时期,"青楼"竟是皇家最尊贵的建筑之一。据《南史》记载,南齐东昏侯萧宝卷登基后,为了彰显皇家威仪,下令修建了一座富丽堂皇的楼宇,楼体通体涂抹青色琉璃,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被称为"兴光楼"。

这座楼宇不仅是帝王享乐的场所,更是南朝时期最高规格的外交场所。据《南齐书》记载,永明三年,北魏派遣使节南下,东昏侯便在这座青漆琉璃的楼中接见使节,展示南朝的繁华富贵。

不过,青楼的性质在隋唐时期发生了重大转变。隋文帝杨坚统一南北后,为了笼络江南文人,在原南朝青楼的基础上,设立了专门供文人雅集的场所。这些场所不仅有歌舞表演,更有才女与文人对诗赋词,一时间蔚为大观。

到了唐朝开元年间,青楼迎来了最辉煌的转型期。当时的长安城里,就有一位叫李湘的名妓,不仅精通琴棋书画,更是与大诗人李白有过一段佳话。据《太平广记》记载,有一次李白登楼赴宴,见李湘抚琴,随口吟诗道:"低头弄玉暗长叹,古曲幽咽如怨诉。"李湘闻之,立即以琴声和诗,一时传为佳话。

这种歌舞升平的景象一直持续到安史之乱。叛军攻入长安城后,许多青楼遭到洗劫,不少原本以艺会友的场所,为了生存不得不转向更低俗的营生。这一变故,也成了青楼由雅转俗的转折点。

到了宋朝,青楼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的东京(今开封)出现了专门的"勾栏瓦舍",这些场所虽然还保留着一些文人雅集的功能,但已经开始以营利为主要目的。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青楼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经营体系,从门口的"打茶围"到楼上的"歌舞坊",每一处都明码标价。

不过宋朝的青楼仍保持着相当的格调,就连大文豪苏轼也常常流连于此。据传,苏轼曾在青楼遇到一位名叫朝云的歌妓,两人以诗文唱和,留下了"一曲新词酒一杯"的千古佳句。

二、青楼的经营模式

随着青楼性质的转变,其经营模式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体系。在明清时期,一座规模较大的青楼通常分为三层,每一层都有其特定的经营内容和服务方式。

一楼通常设有茶房,这里不仅提供各类名贵茶饮,还会准备精致的点心。据《板桥杂记》记载,苏州有名的秦楼,一楼就设有十几种精制茶点。最为出名的是"水晶饼",制作时将上等糯米磨成粉末,以玫瑰露调制,蒸熟后外皮晶莹剔透,咬开时还能看到里面的果脯馅料。这种点心每份要价五百文,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工匠三天的工钱。

二楼则是歌舞表演的场所。据《帝京景物略》记载,京城最负盛名的醉月楼,二楼设有一个可容纳数十人的表演厅,厅内陈设了各式乐器。每到傍晚,楼中的歌伎们就会轮番上台献艺。最特别的是一种称为"十面埋伏"的表演,需要十位乐伎同时配合,演奏出千军万马的气势。这种表演一场的价格高达二十两白银,往往只有达官显贵才能预约。

在某些高档青楼,还专门设有诗词雅集的场所。这些场所通常设在三楼,环境清雅,远离喧嚣。据《金陵琐事》记载,秦淮名妓卞玉京就在其所在的醉月楼三层设有一间"听雨轩",专门用来接待文人雅士。这里不仅有各色文房四宝,还收藏了大量诗集字画。每逢月圆之夜,卞玉京都会在此举办诗会,邀请文人共赏明月,吟诗作对。这种雅集每次收费十两白银,但依然座无虚席。

除了这些基本服务,青楼还有一些特别的经营项目。比如"赏月宴",是在每年中秋前后举办的特色活动。据《板桥杂记》记载,苏州玉蘭楼的赏月宴最负盛名。届时楼主会在屋顶搭建凉棚,摆设精美酒席,邀请名妓登台献艺。一场赏月宴少则需要五十两银子,多则上百两,但依然一席难求。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青楼的经营更加精细化。据《吴门百咏》记载,苏州的一些大型青楼开始推出"月票制"。客人可以预付一定数额的银两,获得一个月内的优先消费权。这种经营方式不仅确保了固定的收入,还培养了一批忠实客户。

青楼的经营收入主要来自几个方面:茶水酒食占三成,歌舞表演占四成,其他服务占三成。据《姑苏繁华录》记载,一座中等规模的青楼,每月的总收入约在千两白银左右。而像秦淮名楼这样的大型青楼,月收入甚至能达到三千两以上。

三、青楼里的特色文化

在青楼独特的经营模式之外,还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体系。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名妓教育制度。据《燕都游记》记载,清朝时期北京的顶级青楼都设有专门的"教习房",新入门的女子必须经过至少两年的培训才能正式接客。

这种教育制度可以追溯到明朝中期。据《金陵春梦录》记载,南京秦淮河畔的青楼在选择新人时有着严格的标准:年龄不超过十四岁,容貌端正,有一定文化基础。入选后,这些女子要先在教习房学习三年。第一年学习礼仪、琴艺和书法,第二年学习诗词歌赋,第三年则要掌握各种乐器和表演技艺。

在教习期间,青楼会请来专门的教师授课。据《姑苏杂记》记载,苏州望月楼就曾聘请过一位姓赵的前科举考生担任诗词教习。这位赵先生每月薪酬高达二十两银子,相当于当时一个中等官员的月俸。在他的教导下,望月楼培养出了多位能够即兴作诗的名妓。

除了基本技艺,青楼教育还特别重视诗词创作。这种传统始于唐代,到了明清时期达到顶峰。据《秦淮梦忆录》记载,著名名妓李香君就创作了大量诗词,其中"玉树后庭前,疏影横斜月"等句,至今仍被人传诵。这些诗词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也成为了重要的文学遗产。

青楼还是曲艺传承的重要场所。以昆曲为例,许多著名的曲目都是在青楼中首次演出并流传开来。据《吴门画舫录》记载,昆曲名家柳敬亭就经常在苏州的青楼中演出,并在此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女弟子。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李二娘,她演唱的《牡丹亭》选段"游园惊梦",被誉为"昆曲第一折"。

青楼的文化传承还体现在器乐演奏上。据《燕都游记》记载,北京的一些青楼专门设有"琴房",用来传授古琴艺术。这些琴房不仅收藏了大量名贵古琴,还保存了许多珍贵的琴谱。著名的《碧海潮音》琴曲,就是在这样的琴房中流传下来的。

这种文化传承一直延续到清末。据《申江旧闻》记载,上海十里洋场时期的一些青楼,还专门开设了新式艺术课程,如钢琴、西洋画等。这些课程的学费相当昂贵,一个月就要二十多两银子。但正是这种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使得青楼文化在新旧交替的时期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这种教育体系下,青楼培养出的艺人往往才艺出众。据统计,仅清代乾隆年间,秦淮河畔就有超过二十位名妓的诗词作品被收入正式诗集。其中最著名的《秦楼月影集》,收录了近百首青楼女子创作的诗词,质量之高令人惊叹。

四、青楼的消费标准

在不同的朝代,青楼的消费标准也有着显著的差异。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朝开元年间,长安城顶级青楼一次普通的赏花宴就要花费二十贯钱,相当于一个中等官员半年的俸禄。若是要请名妓献艺,价格还要翻上一番。

到了宋代,青楼消费变得更加细致。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开封府的青楼按照规格分为上中下三等。下等青楼主要接待商贾小民,一次消费约在千文左右;中等青楼的客人多为举人秀才,消费在三千文到五千文之间;而上等青楼则专门招待达官显贵,一次消费动辄上万文。

明代的青楼消费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据《金陵琐事》记载,秦淮名妓柳如是出场费就高达百两白银。这笔钱在当时可以买下一座普通的院落。而更让人咋舌的是,著名商人徐弘基为了独占名妓李香君,一年内在秦淮河畔花费了近万两白银。这笔钱足够当时一个普通家庭生活数十年。

具体来看,明代青楼的消费项目十分繁多。以南京秦淮河畔的麒麟阁为例,一场普通的茶宴就分为三个等级:下等茶宴供应龙井、碧螺春等普通名茶,配以寻常点心,收费五钱银子;中等茶宴增加了一些稀有茶种和精致点心,收费一两二钱;上等茶宴则要供应贡品级的名茶和专门订制的糕点,价格高达三两银子。

若是要欣赏歌舞表演,价格就更高了。据《燕都游记》记载,清代北京最负盛名的醉月楼,一场普通的歌舞表演收费就在十两银子以上。如果要请名妓献艺,还要额外支付"梳妆费"和"赏钱",总价很容易超过五十两。而一场完整的"十八艺"表演,价格更是高达百两以上。

除了基本消费,青楼还有各种名目的附加费用。比如"赏月钱"、"添香钱"、"打茶围"等,这些费用虽然看似不多,但加起来也是一笔可观的数目。据《姑苏繁华录》记载,一位普通的商人在苏州望月楼消费一晚,光是这些杂费就要花去三五两银子。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青楼消费更是达到了巅峰。据《燕京岁时记》记载,北京最著名的八大胡同内,一些顶级名妓的出场费高达五百两白银。而要想包下一个月的独享权,至少需要三千两以上。这个价格相当于当时一个从五品官员十年的俸禄。

这些高额消费也催生出了一些特殊的消费方式。比如"合资消费",就是几个人凑钱共同享受服务。据《申江旧闻》记载,上海的一些青楼专门推出"会份制",允许客人按份认购消费券,这样可以大大降低单人的支出。还有一种叫"月票制"的消费方式,客人预付一定数额的银两,就可以在一个月内享受优惠价格。

五、青楼的衰落过程

随着社会变迁,青楼文化逐渐走向衰落。这个过程始于清末,到民国初年达到顶峰。据《申报》记载,1912年,上海地区的传统青楼数量从鼎盛时期的三百余家锐减至不足百家。这种衰落既有经济原因,也与社会风气的变迁密切相关。

从经济层面来看,传统青楼的高消费模式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据《天津杂记》记载,1900年后,天津的老字号青楼"醉月楼"因经营困难而被迫改制。原本需要数十两银子的表演节目,价格降到了几个大洋。即便如此,生意仍然每况愈下。最终,这座有着八十多年历史的青楼在1908年彻底关门。

与此同时,新式娱乐场所的兴起也加速了传统青楼的衰落。据《上海滩纪实》记载,1920年代的上海,各类舞厅、酒吧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场所不仅消费更为大众化,而且在形式上更符合现代审美。1925年,仅南京路一带就开设了二十多家新式舞厅,其中不少都是由改造后的青楼转型而来。

教育体系的变革同样对青楼造成重要影响。据《民国教育志》记载,1912年后,全国各地相继开办女子学堂。这使得原本进入青楼学艺的女子有了新的选择。据统计,仅1915年一年,北京地区就有超过三十名青楼女子转入新式学堂就读。

政府政策的改变更是直接影响了青楼的命运。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取缔烟毒条例》,随后又出台了一系列整顿社会风气的政策。这些政策虽然主要针对鸦片贩卖,但也波及到了青楼行业。据《南京市政纪要》记载,1928年至1930年间,秦淮河畔共有四十多家老字号青楼被勒令关闭或改制。

在这种大环境下,一些青楼试图通过转型求生。据《申江叶榭》记载,上海的"丽春院"在1920年代改组为"丽春茶园",主营文明戏和京剧表演。虽然仍保留了一些传统青楼的形式,但经营重心已经完全转向了公开的戏曲演出。这种转型模式在当时颇为普遍,但成功案例并不多见。

有意思的是,一些青楼的艺术传承并未随之消失。据《民国艺文志》记载,原秦淮名妓顾翠琴在青楼衰落后成立了私人戏班,专门传授昆曲艺术。她的弟子中,有多人后来成为了专业的戏曲演员。1935年,这个戏班还在南京举办了一场大型演出,获得了极高的评价。

到了1940年代,传统意义上的青楼已经基本消失。据《上海文史资料》记载,1949年上海接管时,全市仅存的几家青楼也都改制为茶馆或者戏园子。这些场所虽然还保留着一些旧时的痕迹,但已经完全失去了传统青楼的特色。最后一家保持传统形式的青楼"宝莲院",也在1952年结束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营业历史。

0 阅读:3

博学的白云朵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