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债7500亿元,创始人被抓,股权清零,中国第二大民企“倒了”

墨文成洛 2024-07-03 20:15:37
前言

最近除了高考分数是大家所关注的话题外,消费降级也是常常出现在大众的视野。

因为这都是跟大家生活息息相关的。

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都能明显感觉到钱不好赚了。

就连有着中国第二大民营企业之称的海航,如今也倒下了。

海航

说到民企,大家只知道华为、鸿星尔克,这些跟大多数人生活比较贴近的企业。

对于海航可能会比较陌生。

但海航却建立已久。

海航全称海南省海航公司,1989年,成立之初的海航只有两架飞机和几条航线,年营收不过几千万元。

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海航也开始了自己的成长之旅。

通过一系列的并购和扩张,海航逐渐扩大了自己的航线网络,从国内飞向国际。

到了2010年代,海航的业务版图不再局限于航空,而是扩展到了酒店、房地产、金融等多个领域。

2019年,海航达到了它的巅峰。

那一年,它年营收达到了6183亿元。

这个数字不仅让海航成为了仅次于华为的第二大民营企业,更是超过了许多知名的国有企业。

然而,海航看似版图在扩大,殊不知,涉足的领域越多,对海航来说,未来的变数会越大。

海航,终究还是“倒下”了。

高飞的代价

2010年开始,海航展开了一场令人目眩的并购盛宴。

它的触角不再局限于航空业,而是延伸到了酒店、房地产、金融等多个领域。

2011年,海航以18亿美元收购了GE SeaCo,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集装箱租赁公司。

2016年,它又以65亿美元收购了希尔顿25%的股份,成为这家国际酒店巨头的最大股东。

海航的并购步伐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

从2015年到2017年,短短三年间,海航在全球范围内完成了总额超过500亿美元的并购交易。

这些并购涉及的领域之广,令人咋舌:从航空公司到物流企业,从酒店集团到金融机构,甚至还包括了高科技公司和媒体集团。

然而,这场看似辉煌的并购盛宴背后,隐藏着巨大的风险。每一次并购,都需要海航投入大量的资金。

而这些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债务融资。

海航就像一个不断加杠杆的赌徒,每一次下注都比上一次更大,希望能够通过更大的赌注赢得更多的回报。

随着并购规模的不断扩大,海航的债务也在急剧膨胀。

到2017年底,海航的总负债已经达到了惊人的7500亿元人民币。

这个数字相当于一些中等规模国家的年度GDP。

海航的资产负债率飙升至70%以上,远远超过了同行业的平均水平。

更令人担忧的是,海航的许多并购项目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回报,一些并购项目甚至成为了沉重的包袱。

像海航斥资65亿美元收购的希尔顿股份,在短短两年内就贬值了近20亿美元。

这些失败的投资,进一步加重了海航的财务负担。

但海航的管理层似乎陷入了一种狂热状态,他们相信,只要继续扩张,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

然而,他们忽视了一个简单的事实:规模并不等同于效率,扩张并不必然带来利润。

随着债务的不断累积,海航的现金流压力越来越大,它不得不通过出售资产来筹集资金,以应付即将到期的债务。

到2018年底,海航的困境已经无法掩饰,它不得不开始大规模出售资产,以缓解债务压力。

疫情中的挣扎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性疫情,如同一阵狂风暴雨席卷而来,将本就处于困境中的海航推入了更深的漩涡。

疫情对全球航空业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各国纷纷关闭边境,实施旅行限制,航空客运量骤降。

作为以航空业务为核心的企业集团,海航首当其冲。

2020年第一季度,仅国内航空公司的亏损就高达336.2亿元。

然而,外部环境的恶化只是海航困境的一个方面。

更为致命的是,多年来积累的内部问题在这一刻集中爆发。

海航的业务版图庞大而复杂,涉及航空、酒店、地产、金融等多个领域。

这些业务在正常时期可能能够相互支撑,但在疫情冲击下,几乎所有板块都陷入了困境。

飞机租金、员工工资、贷款利息等各项支出如同一把把尖刀,不断刺向海航的现金流。

再者,海航多年来通过高杠杆运营,累积了大量债务。

在收入锐减的情况下,这些债务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利息支出像一个无底洞,不断吞噬着海航仅存的现金。

更糟糕的是,由于信用评级下降,海航难以获得新的融资,无法通过借新还旧来缓解压力。

面对这样的困境,海航开始了一系列自救措施,它开始大规模裁员,仅在2020年上半年就裁减了数万名员工。

同时,海航还实施了严厉的成本控制措施,包括停飞部分航线、出售非核心资产等。

然而,这些措施就像是在大海中泼水,难以改变海航整体陷入困境的局面。

更为棘手的是,海航的问题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危机,而是关乎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作为中国第二大民营企业,海航的债务牵涉到众多银行和金融机构。

如果海航倒下,可能会引发连锁反应,对整个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2020年2月,海南省政府成立了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开始全面接管海航的经营。

然而,即便有了政府的介入,海航的处境依然岌岌可危。债权人的压力与日俱增,多个债务违约事件接连发生。

2020年底,海航的困境进一步加深。

一些供应商因为长期拖欠款项而停止合作,海航的日常运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坠落

2021年1月29日,海航集团正式宣布破产重组。

这个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中国商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曾经的商业巨鳄,中国第二大民营企业,就这样轰然倒塌。

然而,海航的噩梦并未就此结束。

就在破产重组宣告后不久,更令人震惊的消息传来:海航集团的创始人陈峰和首席执行官谭向东因涉嫌犯罪被采取强制措施。

这两位曾经叱咤风云的商界大佬,如今却身陷囹圄。

他们的落马,不仅标志着海航帝国的彻底崩塌,也为这个曾经辉煌的商业传奇画上了一个令人唏嘘的句号。

随后,海航集团的股权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原有股东的股权被全部清零,这意味着陈峰等创始人彻底失去了对海航的控制权。他们曾经倾注心血打造的商业帝国,在这一刻化为泡影。

这种结局,对于任何一个企业家来说,都无疑是最为痛苦的打击。

海航倒下,不仅影响了海航自身,也波及到了与之相关的众多企业和个人。

数以万计的员工面临失业的风险,众多供应商和合作伙伴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更不用说那些持有海航债券的投资者,他们可能要面临巨额损失。

海航的坠落提醒人们,企业的扩张必须建立在稳健的财务基础之上。

过度依赖杠杆,盲目追求规模,最终可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自救与挣扎

在破产重组的阴霾下,曾经的商业巨鳄海航开始了一场艰难的自救之旅。

自救的第一步,是大规模的资产出售。

海航开始清理其庞大而复杂的资产组合,试图通过变现来缓解债务压力。

从酒店到房地产,从金融机构到物流公司,海航的资产出售清单几乎涵盖了所有行业。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海航对其核心资产——航空公司的处置。

海航集团旗下拥有海南航空、天津航空、祥鹏航空等多家航空公司。

2021年,海航宣布将旗下的海南航空等航空资产整体转让给辽宁方大集团,这标志着海航在其核心业务上的重大让步。

与此同时,海航还在进行大规模的业务重组,它将非核心业务逐一剥离,试图回归到航空主业。

然而,资产出售和业务重组只是自救的开始。更为艰难的是如何处理庞大的债务。

据统计,海航集团的债务高达7500亿元,这个数字令人瞠目结舌。

面对如此巨额的债务,海航不得不与债权人进行艰苦的谈判,试图通过债务重组来获得喘息的机会。

在这个过程中,海航不得不做出许多痛苦的决定。

其中最为艰难的,莫过于大规模的裁员。作为曾经的就业大户,海航在全盛时期拥有近20万名员工。

然而,在自救的过程中,海航不得不大幅削减人员。

除了裁员,海航还实施了严厉的成本控制措施。

从高管降薪到日常开支缩减,海航在每一个可能的地方都在寻找节省成本的机会。

然而,尽管海航做出了种种努力,其自救之路依然充满坎坷。

债务的压力依然巨大,业务的重组也面临诸多挑战。

更为棘手的是,海航的品牌形象在这场危机中受到了严重损害。

海航的自救之路,不仅是一个企业的生存挣扎,更是对中国企业管理能力的一次严峻考验。

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自救与挣扎中,海航的命运仍然悬而未决。

它能否最终渡过难关,重新展翅高飞?

还是会像许多曾经的商业巨头一样,最终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让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资料:

2024-05-30 11:58·澎湃新闻《海航控股换帅在即:总裁祝涛拟接棒丁拥政担任董事长》

2023-08-04 13:22·第一财经《海航集团破产重整纷争仍存,易航科技被判四亿赔偿引争议》

0 阅读:0

墨文成洛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