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百万赏新声,开花无数黄金钱:从货币形制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

友情似千金 2023-02-09 14:46:33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现代社会老百姓更习惯于使用线上支付,很少有使用现金交易的机会,但是古人并没有如此方便的交易方式,甚至他们使用的货币并非一开始就如今天的硬币般便携。

最开始货币主要以青褐色古铜制金属货币的形制为主,这些货币质量大、形状奇怪,对于商人而言往往难以携带。一直到战国时期货币的发展才有了轻便的趋势。

战国时期货币究竟有着何种特点?这些特点反映了什么问题?对于货币形制的发展又有哪些影响呢?

会当车载金钱去,原始贝币顶半天

在人类社会刚刚诞生的时候,生产力水平低,人类主要的饮食来源为捕猎或采摘各种果实,因此并没有货币的存在。

在生产力得到发展以后,人们能够在满足自己日常饮食的基础上获得劳动剩余,而这部分劳动剩余则可以用来与其他人交换,从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物质。

最初,人们只会通过以物换物的方式来进行交换,这种交换方式最大的缺点就是不容易进行计算。为了让交换过程变得更加顺畅,早期货币应运而生。

货币最早出现在边疆游牧民族中,因为游牧民族地域广阔,想要以物换物更加困难,货币能够大幅简化这一过程。

随着这一行为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地区和人民开始使用原始货币进行交换。

在原始货币的出现过程中,许多货物能够为大家所接受,例如玛瑙、翡翠等等;而有一些货物因为交易不方便等原因而慢慢被淘汰掉。

能够为大家所接受的货物慢慢开始变为一般等价物,即变成了货币,这就是原始货币的由来。

我国货币出现较早,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大量使用货币,这让我们成为世界上最先出现一般等价物的几个国家之一。

一般认为,贝币是我们国家最先出现的一般等价物,但是贝币究竟出现于何时则颇有争议。

著名作家郭沫若认为,贝币被拿来当作一般等价物主要出现在商周之际,而千家驹先生则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我们国家贝币出现的时间非常早,在四千年前就已经出现,甚至比文字出现更早。

除此之外,郭宝均认为在周穆王之后才出现了贝币的说法;而黄锡全则提出,由于夏代已经出现了较为发达的青铜技术,当时已经出现了大量铜币,因此贝币无论如何都出现在夏代之前。

由此可见,夏代中后期已经出现了货币交易行为。

商代时期,经济的发展导致交易行为泛滥,贝币在数量和普遍性上远远超过夏代时期,这一点可以通过考古进行证明。

上个世纪我国考古学家从河南挖掘出6880枚贝币,经验证为商代时期产生。

同类贝币还从山东挖掘出3790枚,从其他地方也出土了大量贝币,这足以证明商代时期不仅贝币使用数量大,而且在使用范围上已经遍布全国多个地区。

西周时期,作为一个奴隶制国家,我国社会生产力已经达到了顶峰,这大幅度促进了商贸行为的扩大。

《诗经》中曾经描述,“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易经·系辞》中记载“旧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这都体现了西周商贸之频繁。

西周时期,人们在使用贝币的同时慢慢开始使用金属货币,毕竟虽然贝币轻盈容易携带,但是相比于金属货币更加容易损坏。

对于内陆地区来说贝币更加难以寻找,反而出色的炼金技术让金属货币慢慢代替贝币开始普及。

除此之外,根据考古发现,不管是贝币还是金属货币主要集中在各种贵族阶级的坟墓中,平民坟墓中则只有少量甚至没有货币。

这意味着经过夏商西周的发展,财富主要集中在贵族手中,只有富贵人家才有商贸的资本,普通百姓仍然难以进行商品交换。

然而进入战国时代,商品交易的垄断性被大幅打破。

万人楼下拾金钱,布币刀币愈便携

战国时期货币在材质和种类上有着突破性发展,货币开始得到全面普及,不再主要流通于贵族之间。

货币的兴起代表着战国时期商业贸易行为的大幅增加,其背后的根本因素在于国家的繁荣。

在材质上,战国时期的货币不同于历朝历代以天然货币和实物货币为主,而是变成了以铸币为主。

铸币的材质为金属,初期铸币分量重,但是随着冶金技术的不断提升,人们制作出的铸币越来越轻薄,同时硬度和质量更胜贝币等货币,慢慢变成主流。

由于经济的发展,商业贸易的行为越来越多,这导致人们对于货币的需求量直线上升。

在铸币发行数量不够的情况下,贝币依然有着大量市场,在真贝数量不足的情况下还出现了骨贝等仿贝货币,目的就是充当真贝不足的真空期。

然而,随着货币总量达到一定水准以后,仿贝也慢慢退出了货币市场。

除了铸币之外,战国时期还流行了布币和刀币两种货币,这两种货币的材质也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而变得更加轻盈。

春秋时期流行的布币是空首布,而战国时期则变成了平首布。前者的主要特点就是体大厚重,尤其首部中空,下部宽大,看上去非常像务农用的铲子,因此又被称为“铲布”。

根据考古学家出土的结果,早期空首布看上去与务农工具青铜铲极为相似,青铜材质让空首布平均质量则达到上百克。

到春秋中后期,空首布以“平肩”为特点,不仅体积变小,青铜含量的减少也让其重量降到了40-50克左右。

战国早期的平首布在长度上远远低于早期空首布,重量上一般不超过25克。由于非常便于携带,因此战国中后期空首布慢慢被平手布所取代。

平手布种类繁多,有锐角布、方足小布、圆足布等多种币种。其中方足小布长度约四厘米,重量只有3-8克,多数为6克,因此流通范围最广。

根据《史记·本纪》记载,“惠文王生十九年而立。立二年,初行钱。”

战国之前刀币主要流通于齐、燕、赵等几个主要的商贸需求较大的国家。

而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之间经济往来更为密切,因此大国附近的各个小国也会适量准备一定数量的刀币,刀币也因此得到了推广。

顾名思义,刀币就是长相与刀非常相像的币种。这类货币主要使用青铜等金属材质,其头部比刀更钝,但是依然具有一定的攻击性。

由于各国推出了属于自己的刀币,因此刀币种类较为繁多,但是与布币一样,刀币也在历史的发展中不断变得体积小、形状易携带。

归根结底,战国时期货币之所以能够变得体积小、容易携带,与当时不断进步的冶金技术有很大关系,较为成熟的冶金技术能够精准控制货币大小,铸就的货币往往更为轻便。

而战国铸币能够广泛推广的另一个关键原因,便是诸侯国的数量得到了控制。西周初期出现了几百个诸侯国并立的情形,诸侯之间的长期战争以及争霸让大量诸侯国消失。

西周诸侯国

一直发展到春秋时期只剩下不到一百三十个诸侯国,而到了战国时期更是只剩下几十个诸侯,这大大促进了战国时期货币种类的发展和推广。

战国时期形成了四大币种体系,分别为布币、刀币、圆钱和蚁鼻钱。每个币种下分数百种币,以至于许多老百姓都无法分清具体的币种。

前文提到的布币是战国时期最为普及的货币,因此种类也最多。而且各个地区还在原有形制的基础上,添加具有地区特色的装饰或文字,因此布币是战国时期最难统一辨认的货币。

刀币最初出现在齐燕之地,它的形制分类则更为复杂。

根据推行国家的划分刀币能够分为五类,分别为燕明刀、齐大刀、齐明刀、赵直刀和中山成白刀。根据形状可以划分为大小两类;根据背部形状可以划分为弧背、折背、直背或是根据刃部形状划分为直平首、斜平首、尖首等等。

除此之外,另外两种币种圆钱和蚁鼻钱尽管种类繁多,但是由于流通范围有限,无法与刀币和布币相提并论,主要用于局部地区的商贸交易。

综上,从货币的发展情况就能够得知,战国时期经济发展非常迅速,社会繁荣度较高。

战国点点金钱满,商人贸易把把深

货币发展趋势为由大到小,货币逐渐向着轻易便携的方向发展,这体现了战国时期商品贸易活动的频繁。于是顺理成章的滋生了债权。

社会对于货币流通的大量需求让货币开始平钝化以方便携带,商品贸易之发达甚至诞生出较为原始的高利贷。

根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的记载,“大斗出贷小斗收”就是高利贷的一种。

债权的出现使得经济体量已经从购买向资本转换,这进一步促进了钱币向纸币的过渡。

从货币材质中金属的比例来看,战国时期货币中青铜含量便已经开始逐渐下降,这反映了两点问题。

首先,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之间纷争不断,大量青铜被投入到军事之中,货币中青铜含量自然下降。

其次,商品贸易发展极为迅速,社会对于货币的需求直线上升,而青铜炼制数量较为稳定。

如果货币中掺杂大量青铜,那么较为有限的青铜无法支撑起社会对于货币的需求,再加上青铜会让货币沉重难以携带,因此货币中青铜含量愈发减少。

结语

通过对于战国时期货币的发展,可以发现该时期的货币无论是材质还是种类方面都出现了较前朝较为明显的改变。

材质上愈发轻便,而种类上则根据各个国家和地区不同的风俗演变出许多种类,其中刀币和布币占据战国时期商品贸易货币的主体地位。

钱币的演进可以让我们很好的了解当时的商品经济、社会经济处在一个什么样的阶段。从形制等外形特点上,能够对人们当时的生活水平有了部分了解。

如今,世界经济日新月异,纸币经济走向数字经济以成为大趋势,但不时的回顾历史,或许对于在资本经济中沉沦的思想有着不忘初心,溯本求源的作用。

参考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易经·系辞》

《诗经》

0 阅读:17

友情似千金

简介:每一处的阳光,都有不一样的温暖。有你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