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料分级效果如何?调查显示企业实施方式不一,消费者关注度不高

新京报食物链 2024-10-17 20:10:55

上海市2024年3月开始试行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研制的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这是国内首次由官方机构推出的评价型FOP(食品包装正面标识)。该标识根据饮品中的非乳源性糖、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非糖甜味剂含量,将其分为A、B、C、D四个等级。

该标识的实施效果如何?10月17日,新京报记者获悉,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近期调研发现,企业普遍将“营养选择”作为营销推广手段,具体实施方式不一,而消费者对此关注度不高,“口头支持”现象突出。

上海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规则

企业普遍作为营销推广手段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钟凯介绍,该中心对多家试点企业实施情况进行了线上和线下调研,包括企业的App或小程序展示情况、门店物料及店员反馈、消费者网络调查和门店拦访等。

调查结果显示,企业普遍将营养分级作为营销推广手段,具体实施方式五花八门且变动频繁,还有企业出现“自定义”的评级规则,并开发了不同样式的分级标识。

其中,餐饮现制饮品的问题最为突出,比如宣发物料、门店菜单和点单程序往往展示不额外加糖的A/B级产品,也有企业会选择性标识A/B级产品,也有选择性不标识C/D级产品或通过拆分产品(如不计算水果、单点奶盖等)的方式规避C/D级。而新加坡的实施方式是A/B级自愿标识,C/D级强制标识且不得营销。

此外,餐饮现制饮品根据杯型、加糖、加冰等差异,同一产品的分级跨度可达3级,即使门店员工也很难清楚说出实际分级。实地调研还发现,门店员工不仅不会引导消费者选择A/B级产品,甚至还会出现误导的情况。

消费者关注度不高

此次围绕消费者的调研,主要考察其对饮料“营养选择”分级标识的认知、态度及行为。结果发现,口味、价格、配料成分是消费者的主要购买决策因素,而产品的营养属性关注度并不高。调研结果发现,总体上,消费者对营养分级的规则漏洞保持了较高容忍度。

在实际购买行为方面,消费者的“口头支持”现象突出。比如84%的上海消费者对营养分级标识表示非常支持或比较支持,但仅有32%的消费者表示营养分级对购买决策影响很大或较大。308名刚刚购买试点产品的上海受访者中,280人(91%)无法反馈所购奶茶的营养评级,仅有16人(5%)给出正确回答。

专家称不能急于推广

基于上述调研结果,钟凯表示,评价型FOP政策不能急于推广,尤其在餐饮行业的应用要慎之又慎。同时,评价型FOP并非消费者教育的捷径,反而需要花更大力气教会大家做好食物选择与搭配。否则在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下,评价型FOP的缺陷将被显著放大并被企业营销利用。对此,政策制定者和舆论都应有清醒认识,不能盲目期待和乐观。

为避免市场混乱和消费者选择困惑,减少未来消费者教育的挑战,最好能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统一且单一的FOP,而各种实质上属于FOP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和地方标准应一律废止。

新京报记者 刘欢

编辑 李严

校对 柳宝庆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