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网友回忆大萧条艰难生活:每天只能吃一只鸡,小孩只有面包和鸡腿

天行舰 2024-09-02 12:44:19

在1929年至1939年间,美国电影业经历了重要的发展,这一时期被称为经典好莱坞电影时期。

这一时期的特点包括制片厂制度的形成和类型电影的发展。

这个时期确实诞生了许多著名的电影,包括您提到的《金刚》、《飘》、《小妇人》、《蝴蝶梦》、《米老鼠和唐老鸭》、《猫和老鼠》,以及第一部《白雪公主》等。

这些电影不仅在艺术上获得了成功,也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1929年至1939年这个经典好莱坞时期,确实孕育了许多至今仍广为人知的电影明星。

以下是一些在那个时代崭露头角或达到事业顶峰的伟大明星:

查理·卓别林(Charlie Chaplin):他是最著名的默片喜剧演员之一,尽管他的职业生涯始于更早的时期,但在1930年代他依然活跃在影坛,并创作了一些经典作品,如《城市之光》(1931年)和《摩登时代》(1936年)。

秀兰·邓波儿(Shirley Temple):她是一位童星,以其可爱和才华横溢的表演在1930年代初期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克拉克·盖博(Clark Gable):他是一位极具魅力的男演员,以其在《飘》(1939年)中的表演而闻名。

费雯丽(Vivien Leigh):她是一位英国女演员,因在《飘》中饰演斯嘉丽·奥哈拉而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英格丽·褒曼(Ingrid Bergman):她在1930年代开始获得国际认可,并最终成为好莱坞的顶级女演员。

葛丽泰·嘉宝(Greta Garbo):她是一位瑞典女演员,以其神秘的美貌和深沉的演技在1930年代的好莱坞取得了巨大成功。

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演员,以其独立和坚强的女性形象在1930年代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这些明星不仅在他们的时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且他们的作品和影响力至今仍然被世人所铭记。

此外,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就是在1929年5月16日举行的。

确实,第一届奥斯卡金像奖颁奖典礼于1929年5月16日举行,这是为了表彰电影业的杰出成就,并提升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和文化现象的地位。

以下是几个原因,解释了为什么在那个时期会设立奥斯卡金像奖:

电影业的迅速发展:在20世纪初,电影业经历了快速的发展,成为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电影技术的进步和观众基数的增长,电影业需要一个正式的奖项来认可和庆祝杰出的电影作品和电影人。

提升电影的艺术地位:当时,电影被视为一种较低级的娱乐形式,与戏剧和文学等其他艺术形式相比。

设立奥斯卡金像奖是为了提高电影的艺术地位,并将其视为一种值得尊敬的艺术形式。

竞争和市场营销:奥斯卡金像奖的设立也是电影制片公司之间竞争的一种手段,通过奖项来提升电影的知名度和吸引力,从而增加票房收入。

应对有声电影的兴起:1927年,第一部有声电影《爵士歌手》上映,标志着电影业的一个新时代。

奥斯卡金像奖的设立部分是为了应对这一变化,并鼓励电影人继续创新。

吕克·贝松的话反映了电影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尤其是在经济大萧条这样的困难时期。

电影提供了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让人们在面对经济困境和社会压力时能够找到慰藉。

电影院的普及和电影内容的多样性使得电影成为了大众娱乐的主要形式,它们不仅提供了一种经济实惠的娱乐方式,还能激发希望和梦想,帮助人们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烦恼。

因此,奥斯卡金像奖的设立也是为了庆祝电影作为一种能够激励和娱乐大众的艺术形式。

等等,不是经济大萧条吗?为什么还能每周去一次电影院呢?

尽管经济大萧条(1929-1939年)期间美国和全球经历了严重的经济衰退,但电影院的生意却相对繁荣,原因有几个方面:

逃避现实:在经济困难时期,人们往往需要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

电影提供了一种廉价的娱乐形式,让人们可以暂时忘记生活中的困境和压力。

价格低廉:电影票价相对较低,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即使在经济困难时期,也能够负担得起。

此外,许多电影院还推出了特别优惠,如“双人票”或“早场优惠”,以吸引更多观众。

新技术的吸引:1930年代是有声电影和彩色电影技术发展的时期,这些新技术的出现吸引了大量观众前往电影院体验。

电影内容的多样性:那个时期的电影内容丰富多样,从喜剧到歌舞剧,从西部片到犯罪片,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口味。

电影院作为社交场所:电影院不仅是观看电影的地方,也是一个社交场所。在电影院,人们可以与朋友和家人相聚,这也是当时的一种社交活动。

电影业的自我调整:为了应对经济衰退,电影业也进行了一些调整,比如制作成本更低的影片,以及推出更加符合大众口味的电影,以此来吸引观众。

因此,尽管经济大萧条时期人们的经济状况普遍不佳,但电影院仍然是人们寻求娱乐和放松的热门去处。

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电影业在经济困难时期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

有网友提出了这个问题,底下有不少网友给出了答案——

因为大萧条期间,一家六口一天只能吃一只鸡。孩子只能吃到面包和鸡腿。

这个网友的说法可能是基于一个误解或是对历史情况的一种夸张表达。

实际上,虽然经济大萧条期间许多美国家庭确实经历了严重的经济困难,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饮食会极端到每天只吃一只鸡的程度。

大萧条期间,许多家庭确实面临着食物短缺和预算紧缩的问题,这导致他们的饮食习惯发生了变化。以下是一些实际情况:

节俭饮食:家庭可能会减少肉类的消费,转而食用更便宜的食物,如面包、土豆、豆类和罐头食品。

自家种植:为了节省开支,一些家庭会在自家后院种植蔬菜和水果,或者饲养家禽。

救济食品:对于那些最贫困的家庭,政府和非营利组织提供了救济食品,如面包行和施粥所。

食物共享:邻里之间可能会互相帮助,共享食物资源。

关于“一家六口一天只能吃一只鸡”的说法,这不太可能是普遍现象。

首先,鸡肉在当时并不是最便宜的肉类,而且一天只吃一只鸡对于六口之家来说,从营养学角度来看,也是不合理的。

更可能的情况是,家庭会减少肉类的消费,更多地依赖价格低廉且营养丰富的食物来维持生活。

因此,这种说法可能是一种夸张或者是对特定情况的描述,并不代表大萧条期间普遍的家庭饮食习惯。

而在澳大利亚,母亲因为只能要到猪蹄给家里人吃而哭泣。(不过平心而论,这就类似于很多外国人不吃鸡爪,而在国内却很受欢迎一样)

在澳大利亚或其他地方,大萧条期间的故事反映了那个时代普遍的经济困难和食物短缺。

母亲因为只能为家人提供猪蹄而哭泣,这种情况可能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现实:

经济压力:在经济困难时期,家庭可能被迫选择更便宜的食物来源,这些食物可能在当地并不被视为首选食材,但在经济压力下,它们成为了餐桌上的主要食物。

社会和文化差异:不同的文化和地区对食物的偏好不同。

在中国,鸡爪是一种受欢迎的食材,而在许多西方国家,鸡爪并不常见于餐桌。

同样,猪蹄在澳大利亚可能不被视为常规食物,但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是美食。

食物的可用性:在经济衰退期间,人们可能无法负担得起常规的肉类,因此会转向更便宜或不受欢迎的肉类部位。

猪蹄和鸡爪等部位因为价格较低,可能成为了经济困难家庭的选择。

情感反应:对于母亲来说,无法为家人提供更好的食物可能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反应,如哭泣。

这反映了她对家庭福祉的担忧和对经济困境的无力感。

这种故事反映了大萧条时期人们的生活现实,同时也揭示了食物选择背后的社会和文化因素。

在当时,食物不仅仅是营养的来源,也是情感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因此,被迫选择非传统或不受欢迎的食物可能被视为一种社会地位的下降,从而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

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他的小说中确实描绘了英国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尤其是在他的两部著名作品《上来透口气》(Coming Up for Air,1939年)和《1984》(Nineteen Eighty-Four,1949年)中。

在这些作品中,奥威尔通过对物资配给和生活条件的描述,展现了社会不平等和物质匮乏的问题。

在英国,物资配给制度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39-1945年)实施的,而不是经济大萧条时期。这一制度旨在确保战时有限的资源能够公平分配给所有人。

奥威尔的作品通常包含对社会不公和贫困的批判,他通过描绘底层人民的物质匮乏和生活挑战,来反映社会结构和政策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即使在物资配给的困难时期,他提到巧克力等物品的配给,也体现了人们在艰难时期仍能找到一些简单的快乐和安慰。

经济大萧条期间,虽然很多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失业和收入减少,但这并不总是意味着他们无法获得足够的食物来避免饥饿。

更准确地说,问题往往在于食物的质量和多样性,而不是数量。

声明:取材网络,谨慎甄别,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4 阅读:639
评论列表
  • 2024-09-18 21:14

    怎么一股AI味

  • 2024-09-07 17:32

    小学时一篇关于列宁还是马克思的课文,说他穷困潦倒时,每天只能靠两片干面包充饥!当时我就震惊了,国外的穷都不一样,那时候我一年都吃不上两个面包,面包是高级食物,会做面包的人都是高级师傅!尤其面包风干了,味道更是好吃!实际上因为馋,刚到手的面包根本等不到风干就吃的精光,甚至连渣都不剩。风干面包都是在面包筐边缘因保护不好透气自然风干的一小部分!

天行舰

简介:最有态度地解读天下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