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不去的山海关,李自成进入北京一个月就仓皇南逃的原因

闲说宇俊星 2024-08-06 10:54:47
“战场打不赢,谈判桌上啥也拿不到”

很多人觉得李自成失败是因为进入北京追饷过程迅速堕落,丧失战斗力,从而失去了华北地主士绅的支持。

为了记住历史教训,1949年平津战役胜利后,建国团队还用了“进京赶考”来形容进入北京,要打起了十二分精神应对各种事宜。

郭沐若的甲申300年祭一文影响很大

但实际上从1644年3底崇祯自杀,到李自成率领大军进入山海关与吴三桂、多尔衮决战也就一个月时间。

北京的暴力追饷很快被叫停了,很多士绅的钱财也做了退回(不过地主对顺军的形象倒是定型了)

李自成意气风发进入北京,没想到只持续了1个月他建立新朝的愿望就土崩瓦解

李自成的失败首先是军事失败,而不是政治失败,更不是暴力征税的失败。是军事失败导致的一系列连锁反应。

若李自成在山海关打赢了,一战斩首多尔衮、阿济格、吴三桂,那他追赃助饷就成了令军心士气大振的英明之举。他后面再去追缴华北地主的钱粮肯定没啥阻力。

已经完成大兵团架构的清朝,组织力是当时最强的

军事是最严密最讲纪律的组织,它折射出一个政权的的基层执行力、战斗意志、后勤实力。

胜仗能解决思想问题,还能够解决政治问题,比如合法性,话语权。李自成打赢了不但北京士绅要乖乖配合,整个华北士绅都得配合,你的脖子有闯王的刀硬吗。

粟裕大将:打胜仗最能解决问题

粟裕大将就讲过,要打开局面,站稳脚跟,必须通过打仗来解决问题。仗打赢了什么问题都好解决。

李自成在山海关输了,接下来一路向南一路输,直到他在湖北被民团击杀。导致之前他做的一切成了笑话。

清军在当时各种战争环境下战斗力都极为彪悍

清军当时是东亚最强军事力量,我们复盘就会发现李自成对此的准备和情报工作做的非常不够。

面对吴三桂的“邀请”清军倾巢出动

清军这次南下,多尔衮力排众议,只留了老弱在关外,出动了大部分八旗(汉、蒙八旗几乎全部出动)。兵力有12万左右,是当时东亚地区最强军事集团。它拥有那个时代最强的骑兵、重步兵和炮兵。机动、野战、攻坚、战略筹划和协调也是顶尖的。高级指挥员全是身经百战有丰富经验的干将。

多尔衮的战略眼光极强,抓住了转瞬即逝的入关机会

清军多次入塞作战,对关内的地形情报也很熟悉。加上不断有明朝内部将领和九边投降明军加入,民间乡绅帮维持秩序与骨干优势极大,资源征集也是最强的。

他还有一项优势,心理上有必胜的决心,这是几十年来无数次野战击败明军带来的。

刚来北京的李自成浪费了最宝贵的一个月时间

如果李自成做了准备,多带人提前抢占山海关。还不是和吴三桂来回扯皮浪费1个月时间。后面即使打不赢但是在山海关决战中重创满清。清军不会有后面那种高强度追击节奏,李自成靠着山西陕西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第一次面对清军的顺军打的其实很出色,但后面被连续击败后也打出“恐清症”了。

复盘李自成生命最后一年

崇祯十四年(1641年)中原发生“大饥疫”,“死者无算”。大量饥民加入李自成的队伍,牛金星、宋献策等知识分子也投奔李自成。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而内地的明军都去关外打松锦决战了,没人能灭关内的大火。

李自成拿下开封,在内地已经无人可挡

1644年3月,农民军兵临北京,崇祯帝朱由检自杀。为了补充军饷,进城后的李自成开始追饷。

眼见大势已去,崇祯皇帝自杀

这一个月相当重要,我们详细看一下。

李自成团队1644年北上的时候是知道满清的存在,且对满清他做了防范,但他远远低估了满清的实力和多尔衮的执行力,也低估了吴三桂的无耻。

大顺军向北京进军途中,就考虑接收九边要塞了。对明朝边军封官、补发军饷,安排老营协同防务。很多九边将领顺势投了大顺,对山海关吴三桂还封侯,保证其家人安全,派了吴三桂的老同事唐通去劝降。

这些都需要钱,大顺没办法对刚拿到土地的农民征税,那只能苦一苦京城的达官显贵了。所以当时在北京追饷是必须的步骤。

北京的官僚倒霉了,因为他们手上没刀。李自成为了拉拢蛇鼠两端的吴三桂,屡次写信,并许诺高官厚禄,还给关宁军带去了急需的军饷。

山海关大战,吴三桂李自成大战一天后,被清军顺势收割

事后看这是一个大失着,吴三桂早就和清朝暗通款曲,准备把自己卖个好价钱。后面一个月他多次假意投降,拖了很长时间就是要把关外最大势力多尔衮等来(吴三桂压根没把他爹的命当回事)。当时如果派刘宗敏带大部队跟着唐通去“劝降”,吴三桂骑墙的可能性就没有了。

拿下山海关再重整九边防线,清军就是想入关也没有后面那么容易。

最后时刻杀出的清军损失也很大,这一仗顺军打的其实很不错,只可惜已经失去了战略先机

1644年4月山海关大战顺军败北。不过清军阵亡于此战的六品以上将领有十几个,这是清顺第一次交锋,李自成前面还在打吴三桂,这一仗打的相当不错了。

山海关血战,1644

也从另一角度说明大顺的士兵没有畏惧心理充分发挥,清军并没有那么可怕。但这一仗后,清军紧追不舍,顺军连败连退,心理状态和明军也一样了,面对清军完全放不开,越打越差。

清军吸收了明朝火器部队,火力远超大顺军,南下过程中屡次击垮顺军的城防

1644年9月清军进攻太原,清军搬来大炮轰城,守将陈永福突围。

1644年12月中旬,多铎进军灵宝,占领豫西通道。

潼关之战,大顺军全军出击,精锐尽出,依旧不是清军对手

1644年12月底至1645年1月,潼关,一路失败的顺军倚靠坚城与清军决战。这一仗可以说是李自成倾国之力的决战。刘宗敏先战,打不过。刘芳亮出战,打不过。最后李自成“亲率马步兵拒战”还是打不过。清军带上大炮轰开潼关城墙,李自成败走。

自此后丢了山西、陕西顺军再次成为“流寇”,接下来小半年李自成几乎没有喘息,一但稍微落脚就被清军追上。

一路追杀大顺军的清军,可以说是狠准稳。几乎没有给李自成一天喘息时间

1645年3月下旬,李自成在武昌被清军包围,最后全军突围东下放弃武昌。

1645年4月上旬,阳新县富池镇,刚从武昌撤退的的顺军被清军追上,顺军大败。

1645年4月下旬,桑落洲,清军攻入顺军老营,大将刘宗敏,军师宋献策被俘。

1645年5月,九宫山,李自成被地方民团击杀。从他气吞万里如虎开赴山海关才过了1年。同时东面的清军也打到长江边,南明弘光政权也进入了亡国倒计时。

李自成悲剧的原因

打下北京的李自成,以下情报他的团队是清楚的:

1.满清随时会入关。

2.清军实力强大,不可等闲视之。

3.皇太极刚死,清朝内部在经历大的人事动荡。

4.山海关的吴三桂很重要要拉住,也要防范。

针对以上信息,李自成做的反应是:

九边如此重要,李自成北上第一时间就安排了人去接管

1.挤出钱粮接济九边的明军,防止清军入塞。以往清军都是从墙子岭、喜峰口进来的。这是第一个经验主义错误。

李自成以为清军主力全部出动的概率不大。就是出动了,按照以往的经验,会从北面进来。所以李自成大军一直在北京附近没有进驻唐山一带靠近山海关。

2. 吴三桂在明显出现蛇鼠两端和可能做出不利于大顺的举动时,李自成还是以安抚和收买为主,送钱送粮,这也是失误。

山海关大战时,绕过北山的部队应该交给嫡系,而不是降将唐通

3. 山海关大战时,关键位置给了明朝降将没有安排自己人去顶住。

历史证明,李自成对满清实力和野心的估计还是严重不足,对吴三桂这种人的无耻也是估计不足。

摄政王多尔衮得知关内有变后,他几乎是梭哈一般的把所有股本全部投进去。入关清军人数就超过北京的大顺军主力的8~10万人,这还没加上吴三桂部,清军本身又是当时最强战力。

大顺军绕过了北山包抄(图中山体),但多尔衮已经赶到了关外不远处

从沈阳集结军队再到山海关比北京过来要远,如果这个时间内,李自成接管了山海关,清军入关没那么容易,但这个时间差被吴三桂弥补了。

从3月底到4月,九边传檄而定归顺李自成时,吴三桂蛇鼠两端,如果李自成马上安排大军来到山海关。当时那种形势下,吴三桂想投清,可能其他人也因为畏惧大顺的兵力也会掣肘他。但是李自成团队浪费了多次预警信号一直对吴三桂抱有幻想。

吴三桂卖主求荣,亲爹的命都不在乎

直到最后吴三桂撕破脸,李自成北上还带了吴襄,想用父子亲情和家国大义感召吴三桂。可吴三桂就是个没皮没脸的。

李自成收到满清出动的预警时,这是最后的机会。要从北京马上动身,大军应该昼夜兼程,一刻不能耽误拿下山海关。事后看就算是早2天到,山海关可能都不会被多尔衮拿下。

明末的棋局最后阶段,清军入局了,掀起滔天巨浪。

卢象升当初也低估了清军战斗力,主动和清军打野战

其实同样吃过亏的还有卢象升,卢象升堪称明末农民军的阎王爷。几次把各省的农民军打的奄奄一息。崇祯9年几十万农民军浩浩荡荡东出潼关,直向东南最后被卢象升围住,然后一战打崩。这一战卢象升部力战不退,官军靠着顽强的战斗意志把农民军给崩断的。

不满同僚畏战,主动请战的卢象升壮烈殉国

屡次以劣势兵力打崩农民军的卢象升在2年后清军入塞抢劫时犯了经验主义错误。当时在关外混过的将领和太监一直对他说“鞑子老猛了,和你之前打的不一个档次”。当时卢象升以为这些人是畏敌不前,是一群投降分子。结果几千人出去和清军主力硬杠,壮烈殉国了。

李自成也是一样,他当然知道清军比较厉害,但不知道有这么狠。

从历史复盘来看不论是明军还是李自成的农民军都有个很大的劣势。那就是缺乏在大规模野战中击败清军的实力。

清军南下准备充分

明军用20多年屡屡惨败的事实告诉我们,必须要有几万人大兵团作战能力打赢清军,军事上才有逆转的可能。不论是万历时期守沈阳、辽阳。天启时代的以辽河为核心守广宁,还是后面守备锦州。努尔哈赤、皇太极有一堆法子绕过去,或者搞围点打援。

李自成比明军则还多一个困难,他没有稳定建设一块根据地的时间。

明末的农民起义大家以为是越烧越旺最后到了北京城破,崇祯皇帝自杀。

实际上崇祯4年、10年全国范围那种大串联的起义都被压下去了。卢象升和洪承畴包括辽系内调的将领等人在崇祯11年前把内地收拾的差不多了。

但是崇祯11年卢象升被清军杀死在河北,崇祯13年到15年洪承畴带领13万明军主力出关决战,一战败北。两个农民军克星没了,内地的官军已经打不过日益成长的农民军。这一次李自成的部队才骤然成长。

我们不妨和朱元璋做一个比较,同样是15年夺天下,朱元璋用14年做根据地建设,用1年推翻元廷。而李自成则是14年流动作战,1年推翻明廷。留给他维护基本盘,进行行政建设的时间太短了。

正所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最后是农民军残部扛起了保卫国家的责任

山河板荡之际,面对凶残的敌人,曾经要推翻明朝的农民军接过了抗击外敌的大旗,一直从华北战斗到了西南。而明王朝曾经的捍卫者反而成了侵略者的帮凶。一辈子都在做叛徒的吴三桂勒死了永历皇帝,终结了明朝复兴的最后一丝波澜。

0 阅读:0

闲说宇俊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