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方公布J-20击落“敌机”信息量很大,到底是谁那么倒霉被打掉了?

古史国际文明 2024-09-19 15:35:27

最近,一条J-20战机“第一视角”击落“敌机”的视频在网络上火了。视频中,导弹呼啸而出,目标瞬间被摧毁,大伙儿看得热血沸腾。然而,事情真的这么简单吗?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才真正预示着未来空战的走向。

视频里,最让人在意的,莫过于那句“雷达干净”。

这意味着什么?要知道,J-20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五代隐身战斗机,其搭载的AESA雷达探测能力绝对是世界顶尖水平。连它都说“干净”,那说明目标的隐身性能绝对不容小觑。

那么问题来了,J-20究竟是如何发现并锁定目标的呢?答案就藏在那句简短的指令中:“天眼,目标三组,纵队,距离150,高度8000”。

“天眼”,显然指的是为J-20提供目标信息的预警机。从距离150公里这一信息可以推断,此次J-20执行的极有可能是一次“A射B导”的超视距打击任务。

所谓“A射B导”,简单来说,就是攻击平台发射的导弹,并非依靠自身雷达系统锁定目标,而是通过其他平台(比如预警机、无人侦察机)提供目标信息,引导导弹进行攻击。

这种战术的优势在于,可以充分发挥远程导弹的射程优势,对敌方目标实施“静默打击”,有效提升自身生存能力。

从公开信息来看,J-20的武器配置中,能够满足150公里外对“隐身目标”进行有效打击的,只有射程超过250公里的PL-15超远程空空导弹。

这种导弹的列装,标志着中国空军已经具备了在超视距空战中对敌方关键节点(如预警机、加油机等)实施精确打击的能力。

这次J-20击落“敌机”的演习,实际上展现的是一种全新的空战模式:以预警机为“千里眼”,以J-20为“神射手”,通过数据链将二者紧密连接,形成一个高效的信息化作战体系。

更重要的是,这次演习或许暗示了未来空战中有人机与无人机之间的一种可能的分工:

无人机,凭借其隐身性能好、机动灵活、成本低廉等优势,可以更加安全地深入敌方纵深,执行侦察、探测和信息传递任务,成为战场上的“眼睛”和“尖刀”。

有人机,则可以凭借其强大的火力和载弹量,作为后方支援力量,在预警机和无人机的引导下,对敌方目标实施远程精确打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作战效能。

J-20的这次“猎杀”,实际上揭开了中国无人化作战体系发展的一角。近年来,中国在无人机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各种类型的无人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不乏一些“黑科技”:

攻击-11(GJ-11):这款隐身飞翼无人攻击机,被认为是中国版的“X-47B”,具备超音速飞行能力和强大的突防能力,可携带多种精确制导武器,对敌方目标实施远程打击。

无侦-7(WZ-7):这款高空长航时无人侦察机,被誉为“战场天眼”,其搭载的大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可以对数百公里外的目标进行探测和跟踪,为J-20等作战平台提供实时战场信息。

无侦-9(WZ-9):作为中国首款无人预警机,无侦-9的出现填补了中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它可以与有人预警机形成“高低搭配”,构建更加完善的空中预警体系。

除了上述机型外,中国还在积极发展“忠诚僚机”技术,探索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作战的新模式。

据悉,中国已经成功进行了“忠诚僚机”与J-20的协同飞行测试,未来将进一步提升“忠诚僚机”的自主作战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配合有人机执行作战任务。

中国之所以如此重视无人化作战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是由于无人机本身具备的诸多优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应对未来战争形态的变化趋势。

从海湾战争到伊拉克战争,再到叙利亚战争,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无人机正朝着智能化、集群化、自主化方向快速演进,其作战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战争中,无人机将不再是简单的“侦察兵”或“炸弹卡车”,而是会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独立作战力量,在战场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国军队对无人化作战体系的重视,正是基于对未来战争趋势的深刻洞察。抢占无人化作战的制高点,不仅是提升军队战斗力的需要,更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选择。

当然,无人化作战体系的建设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在技术、战术、战略等多个层面进行系统性思考和布局。

从技术层面来看,需要进一步突破无人机平台、人工智能、数据链、网络安全等关键技术,为无人化作战体系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从战术层面来看,需要探索和完善有人机与无人机协同作战的战术战法,形成体系化的作战能力,最大限度地发挥无人作战的优势。

从战略层面来看,需要将无人化作战纳入国家安全战略体系,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全球安全稳定。

J-20击落“敌机”的演习,或许只是未来空战的一个缩影。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战争形态的演变,无人化作战将成为未来战争的“决胜之地”。

中国军队正以开放的姿态、创新的精神,积极拥抱智能化、无人化战争的浪潮,为维护国家安全和世界和平贡献力量。

未来战场上,无人机“蜂群”呼啸而来,这不再是科幻电影中的场景,而是正在成为现实。而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

J-20 与预警机协同“猎杀”隐身目标,仅仅是无人化作战体系应用的“冰山一角”。未来,伴随着无人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与有人平台、网络信息体系的深度融合,空战的模式和规则都将被彻底颠覆。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黎明时分,敌方基地毫无察觉,几架高空长航时无人机悄然逼近,它们的任务不是直接发起攻击,而是利用自身搭载的先进传感器系统,对敌方目标进行全方位侦察和识别。

这些信息实时传输到后方的指挥中心,经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辅助决策,很快,敌方防空系统的部署、雷达的运行规律、重要目标的具体位置等关键信息便一目了然。

与此同时,在距离目标数百公里外的空域,数架攻击-11 无人机已经悄然升空,它们携带的并非传统的炸弹,而是各种类型的精确制导武器,甚至可能是高超声速导弹。

接到攻击指令后,无人机“蜂群”迅速向目标区域发起突袭,它们凭借着隐身性能和灵活的机动能力,成功突破敌方防空系统的拦截,对预定目标实施精准打击。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无人机之间可以相互协同,共享信息,形成一个完整的作战网络。一旦某架无人机发现目标或遭遇威胁,其他无人机可以迅速做出反应,调整攻击策略,甚至可以利用自身作为诱饵,为其他无人机创造攻击机会。

这种“集群作战”模式,将彻底改变传统空战中“一对一”、“多对多”的对抗模式,使得空战更加强调体系对抗、信息博弈和智能决策。

无人化作战体系的建设,对于任何国家而言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雄厚的技术实力,更需要在战略、战术、组织、训练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提升作战效率,降低人员伤亡: 无人作战平台可以执行高风险、高强度、长时间的作战任务,有效减少人员伤亡,同时也可以释放出更多的人力资源,投入到其他关键领域。

增强作战灵活性,拓展作战空间:无人作战平台不受生理极限的限制,可以更加灵活地部署和运用,执行一些传统作战平台难以完成的任务,例如深入敌后、超低空突防、电子干扰等。

降低作战成本,提高作战效费比:相比于昂贵的有人作战平台,无人作战平台的成本相对较低,而且可以重复使用,在未来战争中具有更大的应用潜力。

技术瓶颈有待突破:无人作战平台的自主化、智能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尤其是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对抗能力、态势感知能力、协同作战能力等方面,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作战理论亟需创新:无人作战平台的出现,对传统的作战理论和作战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探索和建立一套全新的无人作战理论体系,以指导无人作战力量的建设和运用。

伦理道德问题引人关注:无人作战平台的使用,涉及到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例如算法歧视、误伤平民、战争责任认定等,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国际准则,规范无人作战平台的使用。

中国作为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之一,对无人化作战体系的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将其视为未来军事变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从目前来看,中国在无人机技术领域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涌现出了一批性能先进的无人作战平台,例如攻击-11、无侦-7、无侦-9 等,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基础。

更重要的是,中国军队始终坚持科技兴军战略,积极推动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为无人化作战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然而,被打掉的是什么呢,应该只是模拟F-22或者F-35的一款无人机。

当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在无人化作战体系建设方面还面临着一些挑战,例如关键技术瓶颈、作战理论滞后、伦理道德风险等,需要我们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才能最终建成一支强大的无人作战力量。

J-20 击落“敌机”的演习,不仅展示了中国空军强大的作战实力,更预示着未来空战的变革方向。

未来,中国军队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精神,积极应对世界军事变革的挑战,为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信息来源:人民网官微

0 阅读:65

古史国际文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