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骏:神与物游丨私享艺术

私享艺术 2024-07-23 14:46:32

从吾所好文 / 马骏

每位画者的绘画面貌背后都有属于自身的营养源,这些选择是因人而异的,就我个人而言,自然、本真、璞玉浑金式的审美是我一直喜爱并关注的,绘画过程更多的是对洋溢于心中的美的捕捉与沉淀。画面的调整与变化实在是心中对审美的微调所致,在绘画中的每个阶段尽可能保持一种新鲜感,有足够的绘画愿望而不是只流于某种形式,因此对自身所喜爱的绘画营养的再发现、整理与提炼信息就非常重要了。

马骏作品局部

早期艺术形式中,大胆、泼辣,不拘泥于一种固定模式,生动朴茂、有真趣,对于空间切割巧妙灵活的语言非常符合我对绘画创作中自由、多变有着足够发挥空间的理解与认知,通常意义上的早期绘画,因为种种原因,保存下来的实物资料数量有限,如果要比较全面地理解早期绘画,还要更多地放眼其它艺术形式,这些艺术形式依附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材质、不同方式的各种语言上,也许并不是我们所熟悉的欣赏理解模式,甚至有些形式的外在语言还会显得比较粗糙或荒率,但往往这些早期的艺术作品非常注重神的捕捉,虽然形式不同材质各异,但属于中国式审美特有的韵味蕴含其中,绘画作为其中一种语言,也广泛地吸收借鉴其它艺术形式,并丰富着自身的创作方式,如果不敏感于观察,会忽略掉这些营养间相互渗透所产生的内在之美。

马骏作品局部

在欣赏学习过程中我更关注人的参与,也就是人在创作中的创作状态问题,材质与工艺只是这种精神表达的外在手段,能否精准地借助这个材质形式,畅神地表达了创作精神才是一件优秀作品的重要前提,正如黄宾虹所说“艺术流传,在精神不在形貌,形貌可学而至,精神由领悟而生,无分繁简,不辨工拙。”

马骏作品局部

南朝谢赫提出“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当然这些是站在文身士大夫角度来讲的,也是我们通常意义欣赏习惯来讲的“精”与“略”。魏晋时期,作为人的精神觉醒期,画家在创作中的情感代入,材料形式的日趋成熟,直接影响后世绘画的不断完善与发展已至高度成熟,这些是我们在艺术院校学习中要不断理解和着重学习的重点。随着画面格调的不断提升,法度的不断完善,与技法题材的不断深化,是绘画不断细化与精的过程,如果只是一味强调技法,不注重精神上的补充,随着这种细化伴随产生的绘画制作性、图示性、过于强调技法化的画面语言苍白的诸多问题也会随之显现。因此重新回头阅读并关注早期绘画,早期的艺术形式,解读隐藏于各种形式、材质背后的创造热情与细腻情感,会对时下的创作注入鲜活的力量,早期艺术蕴藏着极大的审美元素和创作方式,民间画工虽然在文化水准与创作题材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他们大胆尝试在艺术形式上的突破,用大胆泼辣的形式与笔法表达了对生活以及生命力的理解,正是这种积蓄的力量才有后来各个门类的枝繁叶茂,也为后世绘画的不断“精”化做好了图示与技法上的储备,这些营养在现阶段的挖掘与理解是明显不够的,所以我们在深入学习解读“有名”的经典同时,不能忽略早期的无名经典,要追根溯源发现审美的原动力,这些语言虽然时间久远,但仍然活力依旧气血充盈,相反一些牵强地依附于某种表面形式或只是抓住细枝末节过度精化的作品反倒是暮气沉沉。

马骏作品局部

“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对于无名经典的借鉴也不是生吞活剥式的学习,发现的同时更要注重提炼语言,感受早期艺术的浓度、鲜活、升腾之气,以重新激活以往所熟悉的成熟期作品的认知,用以启发对传统真味和时下对绘画的一些思考,最终把这些力量融化于自身打磨的绘画语言中,可以说这种借鉴是了无痕迹的,是一种长期的浸泡与滋养,更是一次开阔的精神远行。

入古者深,出古者远,追根溯源,从吾所好,在学习与欣赏中修正自身审美,这种修正与调整也会阶段性折射到自身的创作中去,更开阔地认知与挖掘传统并不是守旧,而是为了更为通透灵活地理解传统,认清自己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语言,在规律中更清晰自如地自由表达。

马骏,1975年生于天津,1994-1998年就读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任教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国画系

精选作品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