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北势力格局是怎样形成的?这篇文章说清楚了

物流启示通 2024-08-10 21:38:40

继续缅北系列。

上一篇文章说了1960年代缅北风云大幕是怎么拉开的,交待了“三支老兵”的形成和“四大军区”的建立,缅G在1970年代发展至鼎盛时期,缅北邻近我国边境的“克钦-果敢-北佤-勐拉”一线,尽入缅G势力范围,基本回到“1941年线”时候的状态。

还是先放两张缅甸地图:

缅甸行政地图(图源网络,侵删)

缅甸地形图(图源网络,侵删)

【本文是缅北系列第五篇】

第一篇

一、《彬龙协议》

二、三次英缅战争

三、英国“分而治之”

第二篇

四、日本“联缅驱英”

五、彬龙精神

六、缅甸内战爆发

第三篇

七、中缅蜜月

八、军政府上台“反花”

九、军政府上台 “削藩”

第四篇

十、三支老兵

十一、四大军区

第五篇

十二、缅G落幕

前文中,我们梳理了缅G中央发展的时间线,从1939年8月成立到1943年初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1944年6月参加“自由同盟”到1947年底退出缅甸政府组阁,从1948年8月组建民主联军到同年底退守勃固山区根据地。

之后,缅G中央分裂为红旗派和白旗派,红旗派最终被缅甸政府军消灭,白旗派一直在勃固山区坚持打游击,在缅军的围剿下,处境非常艰难。

缅G中央勃固山区根据地

1968年3月,当缅G中央听到缅北人民军起事并一路攻城略地的消息时,勃固山区一片欢腾,像过年一样,缅G中央领导人德钦丹东召众商议,筹划北伐,与缅北人民军会师。

德钦丹东(图源网络,侵删)

然而,德钦丹东没能等到与北方战友们会师的那一天,当年 9月,德钦丹东被缅军收买的警卫刺杀。这个警卫名叫貌缪,日后被克伦族俘获处决。

德钦丹东身亡后,继任者德钦辛、德钦漆于1975年3月在扑佳羌战斗中牺牲,勃固根据地失守。缅G中央主要成员多数壮烈牺牲,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成功突围辗转至缅北。至此,在勃固山区坚持斗争36年的缅G中央武装力量损失一空。

1975年5月,德钦巴登顶在缅北重建缅G中央,标志着缅G斗争时代从下缅甸的勃固山区转移至缅北高原。

德钦巴登顶(中间)(图源网络,侵删)

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开始推行改革开放,逐步调整对外政策。在对缅问题上,关闭云南“训练营”、裁撤缅北“顾问组” ,停止“物质支援”。

当时的背景是,正处于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前夕,国际G运进入低潮。同时,海峡两岸关系改善,T军事力量不再向缅北渗透。另外,缅北战事已使奈温政府财政难以为继,以苏貌、丹瑞为首的新军人政府崭露头角,开始走温和路线,出台民族和解政策。

在这一背景下,缅G渐行衰落,走向分裂,以至名存实亡。

1970年代缅北缅G四大军区

1989年3月,东北军区彭家声宣布脱离缅G,组建“缅甸民族民主同盟军”(果敢军)。4月,中部军区赵尼来、鲍有祥宣布脱离缅G,组建缅甸民族联合军(佤联军),赵鲍二人将缅G主席德钦巴登顶 “礼送”至云南孟连县。紧接着,“815”军区林明贤宣布脱离缅G,组建缅甸掸邦东部民族民主同盟军(勐拉军)。9月,“101”军区丁英宣布脱离缅G,成立克钦新民主同盟军。

当丁英礼送”德钦巴登顶时,这位戎马一生的领导人泪流满面,回望一眼身后的缅甸,带着缅G中央一行人,在中国度过了他们的余生。德钦巴登顶于1997年12月在北京病逝。

缅G落幕后的德钦巴登顶(图源网络,侵删)

缅北四大军区脱离缅G自立后,相继与缅甸政府达成停战协议,东北军区的果敢成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区”、中部军区成为“缅甸掸邦第二特区”、 “815”军区成为“缅甸掸邦第四特区”、“101”军区成为“缅甸克钦邦第一特区”。

至此,缅G在缅北轰轰烈烈的风云激荡时代,落下了历史帷幕。

但是,缅G的落幕,也给缅北留下了真空地带,缅北依然暗流涌动。

十三、后缅G时代

随着缅G四大军区相继脱离缅G并与缅甸政府签订停战协议,作为缅G统战部队的崩龙邦解放军(PSLA,前文有提到),于1991年4月也与缅甸政府达成停战协议,其所控制的地区主要在南散、曼同两个镇区,即缅甸掸邦“第七特区”。

不过,崩龙邦解放军(PSLA)在与缅甸政府签署停战协议时,其内部出现分裂,一部分不愿停战的队伍“离家出走”,南下缅甸与泰国交界的克伦邦,成为“德昂流亡军”。这支“德昂流亡军”在老牌抗缅武装克伦民地武的支持下,开始在异域发展武装力量,这支力量我们后文再说。

同样作为缅G统战部队的克钦独立军,后于1994年2月与缅甸政府达成停战协议,其所控制的地区主要在拉咱、迈扎央等地,被缅甸政府称为“缅甸克钦邦第二特区”。

面对缅G解体后缅北出现的真空地带,一代枭雄坤沙出世。

坤沙(图源网络,侵删)

坤沙生于1933年的掸邦莱莫山弄掌大寨,其父是山东人(一说是云南人),母亲是掸族人,姥爷是当地土司。坤沙曾在果敢末代土司杨振材的军官学校进修,与罗星汉、彭家声是同班同学。

后来,坤沙借由该学校G军教官的关系,辗转来到G军残部控制的“金三角”地区,做起了贩D生意。在此期间,坤沙结识了原G军特种部队的张苏泉(辽宁人)。在张的帮助下,坤沙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后击败罗星汉,取而代之成为“金三角”的最大D枭。

张苏泉(图源网络,侵删)

前面的文章说了,掸族与缅军的当阳大战和掸族盟主苏瑞泰身亡,直接促成掸邦联合革命军(SURA)、掸邦独立军(SSIA)、掸邦民族军(SNA)三支民地武的形成。后来,SSIA和SNA合并为SSA,仍称为掸邦民族军(SSA)。

当阳位置与周边势力范围图

1985年,坤沙武装与掸邦联合革命军(SURA)、掸邦民族军(SSA)组建蒙泰军(MTA),一时间军力达到近4万人,成为继缅G之后缅北最大的地方武装。

这里需要重点说一下,在坤沙组建勐泰军(MTA)时,掸邦民族军(SSA)有一部分不愿意南下加入勐泰军(MTA),而是选择北上加入了当时的缅G。后来,随着缅G解体,这支武装又经过两次分裂,在佤邦的支持下,演变为现在的北掸邦军(SSA-N)。北掸邦军(SSA-N)辖区即为掸邦第三特区,俗称“山地特区”。

缅G解体前,坤沙还不敢有所动作,缅G解体后,坤沙开始抢占佤邦地盘。于是,佤联军与勐泰军交战,缅甸政府军则坐山观虎斗,以图渔翁得利。

掸邦势力分布示意图

熟料在1993年12月,坤沙突然宣布掸邦脱离缅甸联邦独立,建立“掸邦国”。于是,缅甸政府军入场参战。

1996年1月,在缅甸政府军和佤联军的共同打击下,坤沙向缅甸政府投降。此后,佤联军接管了缅泰边境地区原属于坤沙的部分地盘,并入南佤。

坤沙投降后,掸邦联合革命军(SURA)不愿招安,后于2003年在傣泰亮山成立南掸邦军(SSA-S)。之后,2005年又整合了原掸邦民族军(SSA)的一部分武装。南掸邦军主要控制掸邦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幕后有泰国和美国的支持力量。

这里说明一下北掸邦军、南掸邦军、佤联军三者之间的关系:

南北掸邦军的源头都可以追溯至当阳大战和苏瑞泰身亡时期,两者在寻求掸族有更高自治权的立场相同,但政治理念不同,经常发生军事摩擦,主要表现在抢地盘。

南掸邦军与佤联军不睦,南掸邦军认为佤邦侵占了南掸邦的地盘(指南佤),在坤沙建立“掸邦国”期间,南掸邦军(当时为SURA+SSA)作为勐泰军的主力,两支武装打得水深火热、刺刀见红。

北掸邦军与佤联军则是战友兼盟友,1989年佤联军与缅甸政府军达成停战协议后,佤联军撤出萨尔温江西岸地区(缅G683地区),并将这一地区交给了北掸邦军。

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北掸邦区紧邻缅甸政府军的曼德勒军区,是佤邦与缅甸政府军之间的安全屏障,所以佤联军一直支持北掸邦军,甚至很多时候,佤联军穿着北掸邦军的服装支持其作战。

至此,在后缅G时代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缅北民地武势力格局正式形成:

在名义上,果敢为“缅甸掸邦第一特区”、佤邦为“缅甸掸邦第二特区”、小勐拉为“缅甸掸邦第四特区”、 原“101”军区为“缅甸克钦邦第一特区”、克钦独立军控制区为“缅甸克钦邦第二特区”、崩龙邦解放军控制区为“缅甸掸邦第七特区”、北掸邦军控制区为”缅甸掸邦第三特区”,另外还有南掸邦军控制区,以及在异地他乡的“德昂流亡军”。

缅北民地武势力分布示意图

总算把缅北的民地武梳理完了。

自1989年果敢脱离缅G(标志是311事件),到2009年果敢被缅甸政府军实控(标志是8·8事件),这20年间,除坤沙一时兴起外,缅北总体上渡过了一段难得的相对和平时期。

而从1947年《彬龙协议》签订到1989年缅G解体前夕,缅北也走过了风云变幻的42年。

此时,《彬龙协议》的首倡者昂山的女儿,也长大了。

下一篇,我们说另外一条线,“彬龙精神”的化身,昂山素季。







0 阅读:52

物流启示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