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60年4月,王龁出兵攻打长平,引发了一场大战。赵孝成王命廉颇出战,他率领大军与秦军决战,刚开始双方各有死伤,后来因秦军兵力优势,秦军逐渐占了优势。阴历六月,王龁大败廉颇,连破两处兵营,廉颇知道秦军比赵国更强,便退兵了。阴历7月,廉颇撤到丹江东,在秦人的进犯下,修建城墙,拒绝出战。在廉颇看来,秦军长途跋涉,粮草吃紧,必须尽快结束这场战争,而他则固守不动,久而久之,必可消磨对方的士气,那时他便可乘胜追击,向秦军发起反攻。但他这样想,却不等于他的上司亦这样想,赵孝成王以为他怕了秦军,曾数次遣人斥责他。
秦国看出了赵国君与臣子之间的冲突,迫不及待地等着赵军出征,所以,秦国决定做些什么。当时的秦国大臣范雎,派人带着一批黄金,前往赵国,想要挑拨离间。“廉颇还好说,但秦国真正忌惮的,却是赵括,也就是马服君赵奢之子。”赵王早就看廉颇不顺眼了,所以才会在流言蜚语中决定换将,事实上,赵王一开始并没有用赵括的意思。他首先想起了李牧,可是李牧年纪尚小,不好委以重任,而大将乐毅弃燕投赵国的时间并不长,对他并无归属感,因此最终还是选择了赵括。所以,秦国为何要将赵括作为自己的敌人?赵括到底有多大的来头?赵括的父亲是赵国大将军赵奢,赵括自幼受到他父亲的熏陶,所以对他的军事知识非常熟悉,几乎可以说是烂熟于心,所以和赵奢讨论军事知识,他并不觉得有什么困难。但是赵奢对这个孩子却没有多大的信心,一来赵括没有经历过战争,不会随机应变,二来赵括非常骄傲,觉得这个世界上没有人可以和他相提并论。
但就是这样一个毫无战斗经验的人,竟然得到了赵王的信任,成为了一员猛将。那时赵奢已死,赵相蔺相如也是病入膏肓,不过他们还是竭力劝说赵王,让他别以功名利禄自居,就是赵括的生母也给赵王写了一封书信,让赵王别用赵括,并且要求和赵括断绝关系,以免被牵扯进去。赵括的娘亲也不同意,说明他并不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不过赵括也不是傻子,赵王让赵括去见了一面,询问他有没有战胜大秦的办法。赵括又道:“如果是秦国的人,那我就不得不慎重对待了。现在来了个王龁,和廉颇只有一拼之力。如果是我的话,击败他轻而易举。”赵括是个狂妄的人,可他还没傻到这种地步。阴历7月,赵括率领20万大军抵达长平,继任廉颇为主帅。既然如此,以赵括的身份,为何会怕白起?
说起来,这位白起也不简单,他是秦国的一位大将,辅佐秦昭王,立下了无数的功勋,在公元前293年,他发起了一场伊阙之战,击溃了魏韩两族的二十四万大军,为秦国的东方开辟了一条道路。公元前二百七十九年,楚国被征讨,楚国的国都——郢都被攻陷,逼得楚王不得不迁都,而屈原则是在那一年,跳入了汨罗江,楚国失去了和秦国抗衡的力量,这才有了“白起”名满天下。秦国知道赵括取代了廉颇的位置后,便悄悄任命武安君白为大将军,并且下令所有人都要保守这个秘密,谁敢泄露这个消息,一律处死。这是赵括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强大的敌人,也是他有生以来的第一场战斗,也是他有生以来的最终一场战斗。
一位成名已久的将军,一场箭雨,让四十万人为他“陪葬”。赵括根本不知道秦军的动向,他一上任就改变了之前廉颇定下的策略,开始亲自向秦军发起攻击。白起命秦军假装溃不成军,赵括见此大喜,下令赵军继续追杀,直到秦军大本营前,仍未能突破对方的防线。白起眼见诱饵已经上了,便下令两万五千大军从后方包抄赵军,从后方断绝了赵军的退路,并下令五千大军横插在赵军和大营中间,把赵军分成了两个独立的小股,并断绝了赵军的补给。秦军的轻骑将赵军团团围住,赵军根本无法和秦军抗衡,屡战屡败,最后只能龟缩在帐篷里。赵括这才意识到自己上当了,只好命令大军原地待命,伺机而动。与此同时,秦军也在全国范围内调集了大批人马,赶往长平,截断了各大诸侯的增援和补给。就这么,赵军成了秦军的瓮中之鳖,处境岌岌可危。这一次,秦军占据了上风,面对赵军数十万大军,秦军并没有进攻,而是等待着赵军崩溃。
阴历九月份,赵军的主力部队,在四十六日内,全部都是没有粮食,赵军的将士都是饥肠辘辘,互相厮杀,互相吞噬。赵括带着四个小队,几次三番的尝试,都没能成功。但在这样的局面下,他们必死无疑,赵括不愿意束手就擒,所以他决定带着剩下的人马冲出去。而秦军则是迫不及待的等着,对方自己找上门来,那自己就满足对方好了!赵括亲自带着一支精英队伍,硬闯了进去,果然没有成功,赵括自己也被秦军乱箭射杀。赵军没有了首领,自然是群龙无首,士气全无,纷纷向白起认输。面对赵军的投降,他只是简单地说了几个字:“赵国的军队变幻莫测,若是不将他们斩尽杀绝,只怕会有更多的麻烦。”这一次,赵军被活埋,加上在战斗中被杀死的,赵军一共死去四十五万人,这令整个赵国都为之震动。秦国在这场战争中取得了胜利,白起因此得到了“杀神”的外号。
[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