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故事林青霞和鄧麗君那些在眷村長大的孩子……

字说文 2024-06-28 09:08:36

林青霞、鄧麗君、秦漢、胡慧中、王祖賢、胡因夢、李安、鈕承澤、楊德昌、林鳳嬌、張艾嘉、劉若英、李宗盛、羅大佑、張雨生、潘安邦、蔡琴、歐陽菲菲、趙傳、伊能靜、庾澄慶、任賢齊、王偉忠、賴聲川、李立群、吳小莉、龍應台、蔣勳、白先勇、朱天心……

族繁不及備載,這些耳熟能詳的明星、作家、藝術家們,有一個共同的身分——他們都是在眷村出生、長大的孩子。

~~~~~那麼,什麼是眷村?~~~~~

1949年,大約150萬國軍、軍眷、流亡學生、企業家、公務員等,背井離鄉,從大陸潰退至台灣。島內日軍撤退留下的軍事基地,根本容納不下突然湧進的大批軍人及其家屬。

國民政府為解決人口激增帶來的居住問題,從1949年至1960年代,興建房舍或安排宿舍,以軍種、職業、特性等分別族群,安置聚居村落,形成眷村(沒有產權)。

1950年代,除了由日治時期遺留房舍轉為眷村建物外,大多眷村都是建設於公有地的簡單房舍。

早期最普遍的克難房子,是屋頂蓋稻草、牆面用竹泥。

在颱風多的臺灣,住在竹籬笆裡,真是苦不堪言。颱風一來,竹籬笆吹得東倒西歪;一到下雨,水漫全屋。

1985年,導演李祐寧拍眷村題材電影,就取名為《竹籬笆外的春天》。

2008年,話劇《寶島一村》上演,其中就有眷村生活艱辛的情節:趙家和周家之間,有一塊很小很小的空地,中間杵著一根電線桿,無房的老朱,見縫插針,在這個小空地上,愣是用木架橫搭成房梁,與趙家和周家共用窗戶,一住就是幾十年。

賴聲川這樣描述眷村:

在四面竹籬笆的擁擠空間中,左鄰右舍的爸媽吆喝著各家孩子回家吃飯,南腔北調混雜在一起。聽著《四郎探母》的老人家,淚眼婆娑地哼著「我有家歸不得」。

我從網上找來這三張老照片,圖片中的人物,全都以眷村為背景,可以看出當時的克難狀況:

這是我在眷村翻拍的照片:

到了1960年代-1970年代,軍方改建眷村,大多眷舍的主體改為磚造,房子終於有了主樑、屋瓦、電線線路等基本構造,每家也都有了私人廁所、浴室、廚房。

克難的竹籬笆們,退場了。

從北到南,全台共有近800個眷村,各地眷村的命名方式,也很有意思,大致以軍種特性來區分,一目了然:「陸光」多為陸軍眷村,「海光」多為海軍眷村,「憲光」為憲兵眷村,「明駝」是聯勤單位,空軍以「大鵬」與「淩雲」來命名;「貿商」、「貿易」、「台貿」等是因業界捐款而命名;由婦聯會捐款成立的為「婦聯」、「華夏」、「慈仁」等命名。

(蔣宋美齡題字的眷村石碑)

林青霞在1970年代拍過的文藝片裡,也多次出現過眷村場景,只不過,入鏡的,不是多數低階底層人員所住的擁擠不堪、條件很差的眷舍,而是選擇日治時期修建、國軍接收後分配給高級將官居住的眷村,作為拍攝地點,高級將官的房舍既漂亮又整齊,乾淨有序,花繁葉茂,拍出來的畫面浪漫又好看。

~~~~那些在眷村长大的孩子~~~~

林青霞出生在嘉義的社團新村,徐乃麟和她是同村小孩,比她小幾歲。中天電視《康熙來了》曾經做過一期有關眷村小孩的生活日常、成長趣事的節目——《竹籬笆內的春天》。

小S好奇地問徐乃麟:“你跟林青霞是同村的,林青霞呃,大美人呃,你那時候看到她,會吹口哨嗎?”

徐乃麟攤攤手:“她是那種,你越吹她越不理的人啊,根本不鳥我們啊,其實喔,像林青霞和鄧麗君這樣的漂亮女生,在眷村,一抓一大把。”

同為眷村子弟的王偉忠、邰智源趕快點頭、幫腔:“對對對,是真的,一抓一把,在眷村真的是常見到的。”

鄧麗君出生在雲林縣,6歲時隨父母搬到臺北縣蘆洲鄉(現新北市蘆洲區)的眷村。退役後的父親以製作北方大餅及饅頭養家,因為家境貧寒,她在小學階段逐漸開始唱歌,也因為唱歌分心,沒有考上公立中學,只好去了私立金陵女中。

林青霞在國小四年級的時候,隨父母從嘉義搬到臺北縣三重鎮(現新北市三重區)的眷村,當她進入私立金陵女中讀書的時候,鄧麗君已在上一學期休學離校,加盟唱片公司,推出第一張唱片,正式以歌唱為職業。

林青霞的父母是山東人,鄧麗君的母親也是山東人,這兩個眷村小孩、金陵女中的校友、華人藝文圈中的女神,在後來的歲月裡,成為了莫逆之交。

1970—1980年代,臺灣影壇有“雙胡雙林”四大美女,“雙胡”即胡因夢、胡慧中;“雙林”即林青霞、林鳳嬌。四大美女,除了林鳳嬌,其餘皆為眷村小孩。

眷村出明星,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有人說,眷村裡的爸媽來自五湖四海,軍官的太太漂亮,眷村子弟基因好。也有人說,眷村人沒田地,家族沒有根基,要想出人頭地,要麼功課好,要麼只能當明星。

出生於1949—1950年代的眷村小孩,到了1970年代逐漸步入成年。成績好的,考上國立大學或者考出了國;外型好的、有藝術天分的,當明星;成績不好的,一部分人在父母的安排下進軍校,另一部分人則混黑幫。

胡慧中的前夫唐重生,比胡慧中大一歲,兩家住在同一個眷村,學生時期兩人就相互喜歡。唐重生高中開始混幫派,1999年,唐重生因幫派之爭,當街被射殺身亡。

而臺灣現存的大型黑幫“竹聯幫”、“四海幫”,都與眷村有關。有關這部分的內容,另開一篇專講。

~~~~眷村文化的保留與影像記錄~~~~

隨著時光的緩慢流逝,老兵們的逐漸凋零,子弟們的外流,房舍的老舊加速,眷村,這種沒有產權的聚居村落,大多數被拆除,只留下少數保存完好的,作為臺灣歷史上特有的眷村文化的標本,保留了下來。

拆除中的眷村:

棟與棟之間,隔著窄窄的巷

戶與戶之間,隔著矮矮的牆

下圖是梁幼祥在眷村的家。梁幼祥是臺灣知名的美食家,也是李安導演拍攝影片《飲食男女》時的美食顧問。

正在拆除中的高雄岡山的醒村,日治時期是神風特攻隊飛行員的宿舍。國軍接收後成為空軍官校眷村。

日本殖民台灣的後期,以台灣為南進基地,1937年因飛機場規模擴大,官兵人員居住需求增加而擴建「崇蘭陸軍官舍群」,在二次大戰結束後,交由美軍短暫居住。該村於民國35年(1946年),由國軍分配服務於陸軍訓練司令部之將官,即保存完好的位於屏東的「勝利新村」。如圖:

這位白髮老人,一直雙手合十,虔誠而謙卑,默默地在眷村裡邊走邊看,不知道他和這個漂亮的日式眷舍有什麼樣的情感與關聯。出於禮貌,沒敢上前去唐突地打斷他。

2005年,得知嘉義的建國二村即將拆除,在這個眷村出生、長大的王偉忠,為了留住自己和同村小孩的成長記憶,拍了紀錄片《偉忠媽媽的眷村(上、下)》,記錄了16歲的媽媽跟著19歲的父親,匆匆訂婚,淚別父母,揣著1949年的“北平地圖”,一路顛沛來到臺灣,最後在嘉義的建國二村安頓下來,生兒育女,一住就是五十年的經歷,成為臺灣眷村的生活影像縮影。紀錄片的尾聲,建國二村已拆除,偉忠帶著全家回來尋找舊址,媽媽站在廢址前,流著淚:“這是我的家。”

隨著全台各地老眷村拆除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多,抱持著對眷村無法割捨的情懷,2008年,王偉忠花了四個月時間,拍了電視連續劇《光陰的故事》,把自己、把千千萬萬的外省父母和小孩,在臺灣落地生根、開枝散葉的故事,糅進劇裡。六十年來,外省人在臺灣的人生悲歡,在107集的劇集裡,慢慢展現,令人笑中帶淚,欲語凝焉,獲得2009年全台八點檔收視率第一。

0 阅读:29

字说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