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讯丨彭春凌《原道:章太炎与两洋三语的思想世界(1851~1911)》

章黄国学有深度 2024-03-02 17:07:37

《原道:章太炎与两洋三语的思想世界(1851~1911)》

彭春凌 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4年1月

ISBN:978-7-5228-2650-9

编辑推荐

著名学者陈平原、王德威、石井刚等作序推荐。

观中国思想的今古之变,看世界思想的流动转型:一部流动的、人类精神的史诗。

剖析既是国学大师也是跨文化哲学家的章太炎,追问清末知识分子如何重启天道、世道、人道的大哉问,探索晚清民国知识谱系的世界化倾向。

以章太炎为核心,跨越大西洋、太平洋两大洋,中文、英文、日文三个文化圈,中、日、英、美四个国家,用全球史的视野,把握中国近代思想史。

内容简介

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和19世纪的生物进化学说所奠定的新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构成了今天对宇宙与人的认知基础。而宇宙与人观念的新旧变迁又引动了包括宗教、伦理、美学、社会政治学说等诸领域的思想震荡、观念协商或革命。本书以近代中国的大思想家、国学大师章太炎之思想经历为轴心,来辐射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跨越大西洋、太平洋的英语、日语、中文三个文化圈,涉及英、美、日、中四国,围绕革新中的宇宙与人的观念所牵动的宗教、伦理、社会政治学说、美学诸领域之思潮跌宕和交互影响。这是一部流动的人类精神的史诗。在寰球的同一段时空中,各个国别固有的文化特征不同、当前之社会命题有别、内部的派别分歧深刻,使得整体上步伐相同的观念革新面临理解要点之参差错落、逻辑理路之递演流变。恰恰是在这么一个复调喧哗的格局中,才能以章太炎为切入点,来把握中国近代思想的某种全球史脉动。

作者简介

彭春凌,重庆市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先后获得文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11~2022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2022年调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曾任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Visiting Scholar, 2014~2015),多次赴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近代中国思想史、全球思想史,以及近代中英日三种语言圈之思想文化交流。出版有专著《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1898~1927)》《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研究、重译及校注》,并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等海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荣获第十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第八届“胡绳青年学术奖”提名奖、第二届新史学青年著作奖。

目 录

向上滑动阅览

序一 陈平原

序二 王德威 开花在星云以外

序三 石井刚

绪论 章太炎与近代中国思想的全球史脉动

一 “道之变”与进化

二 章太炎思想从“以进化为枢轴”到“以俱分进化为进境”

三 两洋、三语、四国的思想世界之连锁

四 由横向层累的历史观念出发重绘思想地图

第一章 进化中的宇宙与种群:跨入近代的观念断崖

第一节 何为进步:章太炎译介斯宾塞的主旨变焦及其投影

一 英中日跨语际传译中科学与宗教关系之调适

二 章太炎译介《论进步》的主旨变焦(上);宗教视域淡出

三 章太炎译介《论进步》的主旨变焦(下):与科学遭遇

四 严复理解“进步”立足点的差异及其对斯宾塞的呼应

五 东学滤镜下章太炎对斯宾塞的再认识

小结:“进一步、退半步”的思想全球化

第二节 儒术新诠、牛顿定律与宇宙图景嬗变中的新旧西学更替

一 真儒术与科学革命的范式转换

二 章太炎对儒墨差异的再认识及区隔治经、治子之法

三 牛顿定律介入章太炎真儒术认知的路径

四 清末西学对明末西学的更替与宇宙图景嬗变的深层次知识基础

小结:国学涵容近代科学

第三节 斯宾塞、拉马克主义与清末的种群竞争论述

一 种群进化论与1850年代以降中英间的知识流通

二 卡彭特与斯宾塞种群进化论的生成及在中国的落地

三 调律种群进化论(上):调整进化位阶

四 调律种群进化论(下):营造“退化”“灭种”焦虑意识

五 用进废退与种群竞争论述(上):分殊斯宾塞、达尔文学说

六 用进废退与种群竞争论述(下):从章太炎看日译新词

小结:喧哗舆论的表层和内里

第二章 人的再定位:跨洋流变的“社会学”之思

第一节 自由与秩序之思的跨洋交流:从岸本能武太到章太炎

一 岸本能武太《社会学》的英美资源

二 岸本能武太对斯宾塞社会有机体说的再编及其个人主义诉求

三 章太炎翻译《社会学》之前从“乐群”到“隐”的思想动向

四 章太炎对个人自由观念消极与积极两个方向的发展

小结:自由与秩序之思的跨洋流变及其影响

第二节 人兽之辨的越洋递演:从沃德、岸本能武太到章太炎

一 章太炎人兽之辨认知的越洋递演脉络

二 岸本能武太对沃德人兽界域的第二次划线

三 章太炎接受人兽之别在“有过去、未来之念”

四 章太炎理解岸本能武太命题的增益与转调

小结:解析人的本质以召唤生活的目的

第三章 反思进化的物质宇宙观:章太炎与以井上哲次郎为中心的东京哲学圈

第一节 章太炎与井上哲次郎的交往及跨越欧亚的思想地图

一 并非两颗运行轨道相似的“孤星”

二 章太炎与井上哲次郎原是旧相识

三 从按图索骥到得鱼忘筌

小结:面对进化之宇宙观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第二节 从姉崎正治到井上圆了:清末革命思潮中的日本宗教学

一 由章太炎参与翻译《妖怪学讲义》引出的问题

二 姉崎正治的比较宗教学与清末革命的展开

三 井上圆了与章太炎的《建立宗教论》

四 同旨中的异趣

第三节 章太炎与井上哲次郎哲学的再会及暌离

一 从《哲学丛书》到《原道》:章太炎再会井上哲次郎哲学及其思想史意义

二 章太炎《读佛典杂记》与森内政昌《认识与实践、实在观念与理想观念》的交叠

三 为什么是“活动”:从章太炎、森内政昌到井上哲次郎的逻辑溯源

四 章太炎与井上哲次郎认识论及伦理观的暌离

五 去宥成别:章太炎齐物哲学和井上哲次郎、井上圆了的纠葛

小结:围绕“现象即实在论”及其政治实践的对峙

第四章 章太炎与转轨中的清末国学及明治汉学

第一节 章太炎将“小学”转型为“语言文字学”及其建国理想

一 从“小学”到“语言文字之学”

二 以“一返方言”拒斥“汉字统一”论

三 以“一返方言”抵抗“万国新语”说(上)

四 以“一返方言”抵抗“万国新语”说(下)

小结:声音和语汇之间的现代中国

第二节 从雅乐到郑声:章太炎与明治汉学

一 章太炎与走向建制化的明治汉学

二 从章太炎首次旅日看《与罗振玉书》中追忆与现实感的汇流

三 《訄书》重订本与明治汉学中的比较文明史取向

四 章太炎批判《汉学》

小结:超越夷夏之辨的雅郑之争

第三节 另一侧的潜流:清末国学变迁与章太炎的明治汉学批判

一 章太炎批判“九能”之士与岛田翰系列事件的发酵

二 清末知识人调适“自心”与“外物”

三 “古物”与“故闻”之学的两途

四 章太炎与罗振玉的分飞

小结:清末国学与明治汉学的二重奏

结 语 近代思想全球流衍视野中的章太炎与五四一代

附录一《訄书》初刻本(1900)中的日本元素

附录二《訄书》重订本(1904)征引日本著述及其所涉西人情况

附录三 章太炎与明治汉学关系表

表1 章太炎《与农科大学教习罗振玉书》(1911)关联人事表

表2 章太炎与明治汉学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后 记

后 记

本书书名中的“两洋三语”显示了论题所涉及的空间和文化界域。其实,我自小生活在西南山区长江边上的一个小镇,在18岁之前没走出过川渝,当然更没有见过海洋。如今已过不惑之年,写完这本贯穿了我整个青年时期阅读、思考、生活、游学经历的书。除了许多博学又善良的师长之指导,若干专业而包容的学术机构给予的空间,以及个人在可能性范围内的努力,根本上还要归功于塑造这个“可能性范围”的历史和时代。我属于伴随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这40多年在我看来也许是中国历史的“黄金时代”。

1999年,我从重庆市巴南区鱼洞镇考入北京大学。就在那20世纪的最后一年,有张歌曲专辑叫《我去2000年》,“是的,我看见到处是阳光/快乐在城市上空飘扬/新世纪来得像梦一样,让我暖洋洋/……快来吧,奔腾电脑/……18岁是天堂”。尽管所有的青春都会经历迷茫和痛苦,但回过头来看,新世纪确实像梦一样。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全球化以龙卷风般的速度席卷而来。家乡重庆成了拥有赛博朋克建筑美学的知名旅游城市,在依山而建的高楼中再也找不到少年时代走过的泥泞道路。2020~2021年我在西北城市甘肃武威挂职工作了一年:无论是沙漠边缘的民勤县城,还是祁连雪山下天祝藏族自治县哈溪镇,所有地方都有二维码覆盖,无须使用纸币。在这样的时代回瞰19世纪后半叶到20世纪初的中国思想史,格外深切体悟到“全球思想流动”的意义,也拥有了在实践上掘发这一命题更多的可操作性。

从2006年我涉足章太炎研究算起,至今已经17年了。这本书整体思路的形成却极为曲折艰难。我的第一本专著《儒学转型与文化新命——以康有为、章太炎为中心(1898~1927)》(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以新文化运动反孔批儒思潮的形成为线索,较为集中地考察了章太炎的有关思想。2012年,我以“中国近代‘国学’构想的建立:章太炎与明治思潮”为题,申请了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章太炎与明治思潮”这一论域,有小林武先生『章炳麟と明治思潮:もう一つの近代』(研文出版、2006)的珠玉在前。我原先的想法是,以中国近代国学构想的建立为主题,继续开掘这一论域的潜力。然而,在写作涉及章太炎既有文献中已经登场的人物斯宾塞、岸本能武太、井上圆了等的单篇论文过程中,我发现当初拟定的题目和角度虽然都能沾上关系,但终究有些自捆手脚。略加整理已写作的论文,2018年我先将该项目顺利结项。然而我自己心里很清楚,当时找到的都是若干拼图的块件,缺失的环节和线索使我还没有看清那幅宏大思想地图的完整轮廓。可以说,转换思路,通过章太炎来勾勒全球思想流动图景的深入研究真正开始了。

探查英国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与全球思想史,与英、美、日、中四国近代思想的关系是勘察这幅思想地图踏出的关键的第一步。“进化”的哲学思潮勾连16、17世纪的科学革命与19世纪生物进化学说,构成了19世纪中期以降全球思想运动的主轴。其形成、流衍、变迁的脉络逐渐凸显出来,吸附住了我所关注的对象和问题。而凭借既有研究提示的蛛丝马迹,我找到了章太炎1899年在东京和井上哲次郎交往的确切信息。日本近代文化巨人井上哲次郎的“浮出水面”,在思想和人际多个层面衔接起了章太炎周边原本显得零散的日本学人圈,特别是解释清楚了明治思想在沉迷斯宾塞之后的德国哲学转向,从而为追索章太炎从“进化”到“俱分进化”的演进提供了切实的外部思想空间。可以说,这是勘察这幅思想地图过程中关键的第二步。

随着两洋三语思想世界的整体面貌日渐清晰,接下来的工作进度也逐渐加快。一方面,我集中精力完成了《章太炎译〈斯宾塞尔文集〉研究、重译及校注》(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一书的写作和出版。该书梳理了斯宾塞的百年汉译史,考证清楚原作底本,给予《斯宾塞尔文集》以全球史的审视,重译、校订、注释原作和译作,建构起维多利亚英国与清末中国的跨语际思想时空。在写作本书之前,那些必须要交代清楚的文献方面的基础性问题得到了落实。另一方面,在已然明晰的全球知识图景照拂下,我打通了已经书写的相关论文(那些拼图块件)彼此间的逻辑关系,重新结构了它们各自的内容,使其成为这幅知识图景中有机的存在。顺着这幅图景探寻历史,往往可以柳暗花明地发现此前忽视掉的逻辑环节和关联内容,《章太炎与井上哲次郎哲学的再会及暌离》也成为全书最后才补写完成的章节。

除因为对维多利亚时代的斯宾塞产生浓厚兴趣,而于2016年专程前往英国瞻仰他的墓碑,感受那个时代点点滴滴又无所不在的残迹之外,本书书写到的美、日、中三国的知识人和他们生活、学习、工作、交往的地理空间,我在过往十多年的人生中曾屡屡与之“相遇”,而很多是相遇多年后才恍然大悟。

2009~2010年、2017年、2019年我多次到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进行访问研究。当时绝没有想到,东京大学正是我要研究的绝大多数近代日本思想人物工作或学习过的地方。我在宗教学研究室阅读到姉崎正治的手写文献,在文学部地下室图书馆里翻看曾任东大图书馆馆长的岸本英夫的文集,而他是岸本能武太的儿子、姉崎正治的女婿。2017年春旅日期间,我租住的小公寓位于东大本乡校区附近的小石川。小石川的街道颇有些古风,平日里人不多,各式咖啡馆的时代特色很鲜明。几年之后我才知道,章太炎1899年旅日期间就曾住在梁启超位于小石川的寓所,井上哲次郎自明治25年(1892)开始长期居住在小石川3丁目20番11号,那里正是章太炎和井上哲次郎多次晤谈之所。2017年秋,我有幸参加了东洋大学主办的国际井上圆了学会第六届学术大会。东洋大学的前身是“哲学馆”,一所由井上圆了创办的大学。此行我还参观了位于中野、演绎井上圆了理念的哲学堂公园。2019年春夏之交,我住在东大本乡的追分公寓,从那里转过一个街角,就到了东洋大学所在的白山。2014~2015年我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担任访问学者。当时还没有意识到,哈佛大学曾经是美国传播斯宾塞学说的基地,本书涉及的约翰·菲斯克、芬诺洛萨、岸本能武太都曾在这所校园里学习、生活。2019年初,我到芝加哥参加美国历史学会的年会,顺道去了附近莱斯特·沃德的出生地——伊利诺伊州的乔利埃特(Joliet)。乔利埃特有一所废弃的监狱,曾是美剧《越狱》的拍摄地。那里的萧条、荒芜,让人稍稍与早年面临艰难生存环境的沃德产生共情。

我自己多年的学习、研究经历,竟然与章太炎所牵引出的两洋三语的思想世界有某些重叠的轨迹。仔细想来,这又并非偶然。我们仍旧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那代人所经历过的全球思想连锁空间之中,一些关键性的思想交通枢纽和通路依然在强有力地发挥着它们的作用。

感谢离开家乡20余年来,为我提供学习、研究、工作机会的各个大学和研究机构,以及我在每个地方所遇到的师长、学友。我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了12年书,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从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到研究员工作了11年。陈平原教授是我在北大硕博阶段的指导老师。郑大华教授当年坚持把我召进近代史研究所。人生没有太多个十年,感谢在文、史两个领域帮助和指导过我的所有老师!我从不曾忘记你们每一个人对我的关怀!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近代史方向黄兴涛、郭双林、杨念群、夏明方、朱浒诸位老师其实长期都在关注和鼓励我的研究。2022年9月,我调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工作,可以继续向老师们学习如何为学育人。感谢尾崎文昭、黑田明伸、中岛隆博几位老师提供机会,感谢王德威教授、裴宜理教授的邀请,让我在东京大学、哈佛大学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访问研究。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在日、美两国的经历,还会不会有这本书的样貌。我也特别珍惜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给我提供的访问研究机会,谢谢邓小南、渠敬东、钱锁桥、林少阳等好多老师的照顾。

本书涉及大量的外文文献,感谢尾崎文昭老师、滨田麻矢、津守阳、裴亮、张晓明、蒋运鹏等师友在解读明治日文文献和德语文献上提供的帮助,感谢石井刚老师、邓芳学姐、王俊文学长帮我查阅、邮寄若干资料,坂元弘子、高柳信夫、陈捷、铃木将久几位老师曾耐心地倾听我的想法,小川利康老师帮助我在早稻田大学图书馆查阅文献,秋吉收老师帮我找到《六合杂志》,陈力卫老师把他的研究成果寄给我,陈继东老师把《日本及日本人》中关于《学林》的资料复印给我,素未谋面的饶佳荣老师也曾热心帮我邮寄资料。总之,我得到过太多在日本生活的师友的帮助,这里虽然没有办法一一写出他们的名字,但深情厚谊是永难忘怀的。

本书涉及的若干单篇论文,曾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和知名高校每年底合办的全所青年会,由近代史研究所思想史研究室郑大华、邹小站老师操持的多次思想史国际学术会议,以及所里老师们举办的其他重要会议上宣读、征求意见。这些论文还在北京大学中文系陈平原老师、王风老师、张丽华师姐、李浴洋师弟,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孙江、李恭忠几位老师,北京师范大学张昭军、孟琢诸位师友,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瞿骏、李孝迁、王传诸位师友,中国人民大学高波、胡恒等学友,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孟庆澍老师、袁一丹师妹,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日本研究中心张晓明老师等主办的会议或讲座上征求过意见。杭州是章太炎的故乡,我在这里参加过多次关于章太炎的专题学术研讨会,感谢章念驰先生和杭州师范大学朱晓江、周东华师友这些章太炎先生的家里人、家乡人的关怀和帮助。东洋大学是井上圆了研究的重镇,感谢佐藤将之老师的邀请,让我有机会在这里参加关于井上圆了的国际会议。会后,井上圆了研究专家三浦节夫先生赠送给我他的著作,告诉我很多圆了的研究资料。如今,三浦先生已经仙逝。2023年10月底,坂元弘子老师去世的消息更让人悲痛万分,难以接受。2016年底,彼时任职神户市外国语大学的津守阳师姐(现已调任京都大学),在大阪主办了“二十世纪东亚:跨境的文学形式与思想流动”工作坊,让我与日本有关的研究再次在日本接受检验。感谢这些会议、论坛上主持人、评议者贡献的宝贵意见。

本书若干小节曾经以论文的形式在《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北京大学学报》《清华大学学报》《清史研究》《中华文史论丛》《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广东社会科学》《中国文化研究》《杭州师范大学学报》和日本『国際井上円了研究』、神户外国语大学『外国学研究』上发表。这些论文进入本书后内容和逻辑都进行了或多或少的调整。感谢诸刊编辑部老师的奖掖和帮助,感谢匿名评审者的意见和建议,感谢日文译者的辛苦工作。

本书最后统稿、校订的阶段,正值国内从疫情管控到放开的两三年。面对生活的各种不确定性,紧张焦虑让心绪难以平静。我知道,绝不能烦躁着去做精细活。因此,只有在知晓有一小段时间可以自由支配、心中暂无挂碍时,我才会继续从事本书的修订工作。这也导致工作时间的断断续续,交稿的日期一再后延。然而,就像这么多年学术给我的陪伴一样,只有沉浸在自己向往的学术工作中,我的心情才能慢慢平复下来,体验到没有虚度的时光。

感谢我生活过的每一个城市,它们在不同维度上激发了我对自然、对人类的好奇心,拓展了我对生活边界的想象力。2013年我在香港得到何教练的健身指导,他用港普夹杂英文告诉我,坚持跑步健身是实现对自己的commitment,要努力把体重降到一个标准值。十年来,我实现了这个承诺。我一路跑过波士顿的查尔斯河畔,跑在香港、东京、武威的健身房,跑过北京夏秋两季的街道,跑坏了家里的一台跑步机。只有在跑步的时候,我的大脑才没法想任何问题,彻底放松下来。也许是内啡肽的奖励吧,精疲神衰之后跑六公里,的确帮助我找回精力和斗志。希望我的身体机能可以支撑我这样跑下去,跑过下个十年,下下个十年……

感谢章太炎先生,非常幸运遇到了这个研究对象。我以他为立足点,看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看他周边那些同样出类拔萃的风流人物,看日本明治时代东京的思潮涌动,看近代宇宙和人的观念及其所牵动的宗教、伦理、社会政治学说跨越大西洋、太平洋,在英语、中文、日文三个语言文化圈传播和变迁的历史图景。我的内心日益丰盈。众所周知,章太炎的文章佶屈聱牙、索解艰难,但正是阅读理解上的困难,让我不得不停下想要“奔腾”的脚步,在这个讲求效率的时代,只能“慢下来”一字一句地啃读原典,潜心沉入那个逝去的思想世界。心性也因此得到了磨炼。十多年前,我提交博士学位论文时曾暗暗下决心,要为康有为和章太炎再各写一本书。康有为那本还遥遥无期,我和章太炎的缘分也绝不会在这里终结。

感谢本书的责编李期耀先生,及徐思彦、宋荣欣等师友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劳。

篇末的话,还是要留给陪伴我最多的家人。对他们,除了感谢,我更多的是愧疚。我的爸爸、妈妈已经年迈体衰,我的丈夫工作强度比我的还大,但他们都在帮我挑各种生活的担子。而我在家几乎是坐在书房,别说帮助做家务、陪着聊天解闷,因为长期处于思考状态,经常是沉默寡言、一脸愁容。我的儿子六岁多了,虽然还很顽皮,但也越来越懂事。只要妈妈陪他玩耍一会儿,他就很开心,表白说“喜欢妈妈”。学术工作无休止地索取着个人时间。我爱诗歌、爱音乐、爱旅行、爱美食,想和家人郊游、漫步,想读收藏的各种画册……这些属于生活的基本要求,却总是被搁置到后面,以致常常难以实现。宇宙无涯,生命短暂,究竟什么样的人生是真正值得过的,生活的哪些部分是可以牺牲的,我还很困惑,还在追问。

2023年3月初稿于北京西二旗智学苑

2023年11月补记于北京中关村

特别鸣谢

敦和基金会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众号主编:孟琢 董京尘 谢琰

责任编辑:花蕊

我知道你在看

0 阅读:0

章黄国学有深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