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历经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以中朝联军的胜利而结束,迫使美国不得不在《朝鲜战争停战协定》上签字。随着朝鲜半岛局势趋于稳定,我志愿军分批次撤军回国。在此背景之下,我志愿军第15军(即大名鼎鼎的‘千岁军’)于1954年4月撤军回国,驻防湖北孝感,属中南军区建制。
1955年5月,以原中南军区建制内的湖北、河南军区及境内武装力量为基础,成立了武汉军区(军政主官配置为陈再道、王任重),第15军仍属该军区,军部机关亦未作调整,仍驻湖北孝感。大家可能想不明白,第15军军部机关为何驻湖北孝感?孝感究竟有哪些优势?第15军又有着怎样的辉煌军史?
第15军正式成军于1949年2月,由中原野战军第9纵队改称而来,时辖第44(原留豫西第25旅)、第45(原中野9纵第26旅)、第46师(原中野9纵第27旅),军政主官配置为秦基伟、谷景生。第15军带有少量红军血统,“黄麻起义红三连”(原红25军224团2营6连)、“黄麻起义红八连”(原红25军224团2营5连)就是典型代表。
▲“黄麻起义红八连”传人
解放战争时期,第15军及其前身部队参加了淮海、渡江、两广、进军云南、西昌、剿匪作战等战役战斗。建国初期,第15军有地方化的倾向,拟改编为公安军部队。不过,第15军军长秦基伟一心求战,多次向首长申请要上抗美援朝前线。1950年11月,在秦基伟的积力争取下,第15军拿到了入朝作战的宝贵机会。
同期,第43师脱离第15军建制,调入第10军29师(邱少云生前所在部队,即现今西陆第76集团军某合成旅)。1951年3月,第15军正式入朝参战。抵朝后,第15军参加了第五次战役。1952年10月,第15军参加了上甘岭战役。此战,第15军打出了国威军威,也打出了“千岁军”威名,涌现出了以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上甘岭特功八连”为代表的英雄模范、群体。
▲上甘岭战役期间的秦基伟
其实,第黄继光只是第15军英模群体的冰山一角。上甘岭战役中,以各种方式(拉响手榴弹、手雷、爆破筒等)与敌同归于尽,舍身炸地堡、堵枪眼的烈士,留下姓名的就多达38位。所以讲,“千岁军”的威名是真刀真枪打出来的。1954年4月,第15军离朝回国,军部驻防湖北孝感。在笔者看来,第15军军部之所以驻防湖北孝感,主要有以下两方面深层次原因:
(一)孝感自身的地理条件优越,兼具多种地形;
当时的孝感与现在意义上孝感存在很大的区别,本文语境中的孝感指的是孝感专区。第15军军部移驻孝感之际,孝感专区的辖区面积正是历史巅峰,辖16个县级政区,涵盖现今孝感市全境、咸宁市全境、武汉大部,基本上如下图所示:
▲孝感专区辖区图及湖北省地形图、孝感市3D地势图
结合上图中孝感专区、湖北地形图,大致可以看到孝感专区包含了山地、丘陵、平原等地形。第15军作为一支以陆战为主的野战军,孝感专区自身的地理条件,可以满足该军的训练需要。1959年11月,孝感专区撤销,所辖各县均并入武汉。
尚需指出的是,孝感的行政区划沿革很复杂,一句两句说不清楚。但是,第15军的军部一直在孝感,这又是为什么?华夏腹地在华中,华中腹地在湖北,湖北精华在江汉平原,江汉平原腹地正在孝感。换言之,孝感可理解为“双重腹地”,此为不可多得的战略要地。
(二)孝感靠近素有“九省通衢”的武汉,可享受便捷的水陆交通;
孝感距离武汉60多公里,区位关系相当于开封和郑州。这也是孝感最大的区位优势,靠近素有“九省通衢”美称的武汉。武汉之所以能够被称为“九省通衢”,与其水路优势有着莫大的联系: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汉江在此交汇。因而,历代封建王朝,无不视武汉为“称雄武焉”之地。
▲孝感旧照
及至近现代,武汉成了京汉、粤汉铁路的交汇点,又有长江黄金水道中转站传统优势的加持,其地位更加突出。1957年10月,随着“万里长江第一桥”武汉长江大桥的投入使用,京汉、粤汉铁路得以衔接合并为京广铁路。由此,武汉交通枢纽地位更加巩固。
京广铁路进入湖北境内后,贯穿孝感全境直至武汉,这也客观上为第15军千里机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无论是选择水路还是铁路,都能获得最大限度的地利优势。这一军部部署的,与类似于后来的武汉军区第20军军部驻防开封,本质上都是为了借助交通枢纽强大的运输能力实现千里机动。
综上所述,第15军军部之所以驻防湖北孝感,主要还是为了守好华中腹地,以便武汉军区更好的履行中央军委赋予的战略预备队的重任。1961年6月,第15军(军部及第44、第45师)与空降兵师,整编为空降兵第15军,属武汉军区建制,军部驻地依然在孝感。
▲新时期的空降兵军某旅英模单位“上甘岭特攻八连”
此后数十年,空降兵第15军在大军区时代,历经多次精简整编,隶属关系也是一再调整,可军部机关驻地始终没有调整。2017年新一轮军改,“千岁军”空降兵第15军撤销了陆军色彩浓厚的番号,改建为空军空降兵军,并实施了“师改旅”。经调整,我空降兵军军部机关驻地仍在孝感。由此可见,孝感的战略价值之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