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宏观经济的另一半

学之智经 2024-02-26 10:33:53
(学之智经济原创) 前一篇文章讲到,市场需求有充足、缺乏两种状态,公共支出有高效、低效两种状态。将不同状态相互搭配,可以将宏观经济划分为四种基本状态。状态1:MD充足、PE高效;状态2:MD充足、PE低效;状态3:MD缺乏、PE高效;状态4:MD 缺乏、PE低效。其中,前两种是市场需求充足的情况,后两种是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 传统宏观经济理论主要关注于市场需求充足的情况,建立在一般均衡稳态的基础之上。这种理论在描述经济状态1和状态2时是有效的,并且可以提供较为有效的常规的宏观经济政策建议。然而,它对于状态3和状态4的描绘、解释和应对能力有限,这两种状态是被传统宏观经济理论所忽略了的非均衡状态,被称为宏观经济的另一半。 对于宏观经济非均衡状态下的另一半,常常表现为市场失灵、流动性陷阱以及经济危机等现象。传统经济学把这些现象归咎于外部条件的影响,认为是偶尔才发生的黑天鹅事件导致,并认为市场机制本身具有自我调整的能力,能够使经济重新达到新的均衡水平。然而,这些现象并非是外部冲击所致,有可能是由于市场机制本身的不完善、道德风险等问题所引发,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自我调整可能无法解决根本问题。更重要的是,这些现象并非偶尔发生的不受控制的事件。相反,市场需求不足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是非常常见的状态,甚至可以说是常态。 因此,传统经济理论不适用于宏观经济的另一半,使得其在预测和应对经济危机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和挑战。一方面,在预测经济危机上存在较大局限性。由于其理论框架的限制,它可能无法捕捉到导致危机的关键因素或动态变化,从而难以准确预测危机的时间和严重程度。另一方面,当经济危机已经爆发,需要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传统经济理论也显得力所不及。由于其对非均衡状态的理解有限,所提供的政策建议无法针对实际情况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在1920年代,美国经济处于状态2,市场经济出现自由扩张的繁荣景象,而持续的财政盈余使得公共支出没有发挥效能。1929年,经济大萧条开始蔓延,经济转变为状态4的状况,即市场需求萎缩,并且政府职能失位和公共支出处于无效状态。当时的主流经济思想主张自由市场竞争,反对政府干预,应对经济萧条束手无措。1933年,罗斯福新政突破了经济学理论的枷锁,采取了超出理论框架的一系列刺激经济复苏的政策,才让经济逐渐重回正轨。罗斯福新政纠正了政府失位问题,让公共支出发挥出效能,经济从状态4转变为状态3。不过,市场需求的恢复较为缓慢,一直到二战结束之后,经济才逐渐回到了状态1。 1936年,在罗斯福新政实施了3年之后,凯恩斯的《通论》才诞生。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主张政府加大对经济的干预,以扩大总需求。凯恩斯主义认识到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问题,也主张依靠公共部门的力量推动总需求扩张,弥补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缺陷,促进了宏观经济体系的建立。但是凯恩斯主义没有将公共需求纳入宏观经济理论框架,仅仅把公共部门作为干预经济的外部因素和手段,作为一个外生变量来看待。这就引起了较大争议,不少经济学家认为凯恩斯主义主张的政府干预已经超出了经济学范畴,这对经济的正常运行是一种扭曲。 在1980年代,日本经济出现状态2的情况,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之后表现出繁荣景象,政府部门主动削减财政赤字直至出现持续性财政盈余,公共支出效率下降。当19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之后,经济转变为状态3,市场需求急剧萎缩,公共支出大幅扩张,依靠公共需求的扩张稳定经济社会的稳定。此时,凯恩斯主义主张的常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失效,为了应对总需求萎缩,日本政府不得不摸索“超纲”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工具。比较典型的做法是,政府部门大幅举债加大公共支出,日本央行购买大量政府债券提供资金。 对于日本出现的经济现象和采取的调控政策,传统经济学难以解释,功能财政和功能货币的做法引起了巨大争论,不少经济学家批评日本的做法是财政赤字货币化的罪恶行径,必然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债务危机和政府信用违约。然而,已经30多年过去了,日本并没有因为功能财政和功能货币的做法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也没有出现债务危机和政府失信,充分证明了传统经济学家们的判断极为荒谬和错误。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传统经济理论没有把公共需求纳入理论分析框架之内,认定政府的干预仍然是外部干扰因素,是不能长期维持的错误做法。经济实践表明日本经济长期保持在状态3,市场需求不足并非外因导致,这不是偶尔发生了非常规现象,更应该是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 不仅仅在日本,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美国也在较长时间出现状态3 的情况,一直延续到2020年之后才有所改观。实际上,进入21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经济体呈现出状态3和状态4的特征。公共部门治理较好的国家更接近状态4,其特点为市场需求萎缩,政策刺激很难促进需求扩展,货币政策对市场的调控几近失效,难以促进经济增长。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上升,带来大量养老、医疗、教育、生育等需求,这些需求存在非逐利性特征,不满足传统经济理论“经济人”假设,而是属于学之智广义需求理论中的公共支出(公共需求)。这部分需求需要扩张型财政政策,财政收支压力随之持续加大。 这时,只能采取非常规的宏观调控政策应对经济问题,这些政策往往超出了已有的经济学理论范畴。例如主要经济体都持续扩大财政赤字,完全不顾财政收支平衡,也不顾财政支出对市场的挤出效应,美日欧等使用操常规货币政策,这些都超出了传统经济学的政策主张。甚至,把货币政策释放的流动性转移给财政政策使用成为必然的选择,也就出现财政赤字货币化。 回首过往,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处于类似状态2的情况。在计划经济环境中,市场存在潜在需求,但是被严重地人为性抑制,经济缺乏增长动力。政府对经济的干预程度过重,远远超出了公共需求的规模,不但公共支出效率很低,而且严重挤压了市场需求。后来,通过改革开放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市场需求逐渐被激活,投资、消费、出口都出现快速增长,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积极配合,带来中国经济长期快速增长。 (原创作品,请关注学之智经济)
0 阅读:11

学之智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