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9月22日,乔冠华因病去世。
按理来说,这是一位了不起的外交家,毕竟他在历史上曾留下过“乔的微笑”,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可是,就是这么一位大人物,在去世后却没有隆重的告别仪式,更没在报刊上刊登公告,只有一份简单讣告。
即:新华社北京9月22日电: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顾问乔冠华同志因患肺癌,于今日上午10时40分在北京逝世,终年70岁。
没有任何夸赞,同样不存在贬低,只是平实的描述了下他的离开。
对于这一结果,有人觉得不应该,尤其是胡乔木,作为毛主席的秘书,他认为这些流程过于简单,甚至表示:要重视此事。
关于乔冠华的历史,大多数人只记住了那一个片段、些许画面,对他为何没有隆重的葬礼,还有他和胡乔木的过往,我们知之甚少。
带着这些疑惑,一起来回顾一下乔冠华的过往......
一、文学才子乔冠华1913年3月,乔冠华出生于江苏省建湖县庆丰镇东桥村,因为家境比较富裕,加上父母都是开明之人,出生在这种环境下,他也有幸度过了一个美好的青年岁月。
值得一提的是,乔冠华从小成绩就很优异,不是成绩年年第一,而是读初、高中时连跳几级的那种,最后还成功考入清华大学哲学系,成为同届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人。
毫无疑问,乔冠华是个天才型的“怪物”。
来到清华大学后,他也继续保持着优异成绩,还开始阅读大量进步书籍。到1933年,他先是去日本留学,之后又来到德国,继续以优异的成绩获得图宾根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而他仍旧不满足这个现状,有感于未来的变化,开始疯狂的研究军事、政治,尤其是军事理论,他认为在未来十分重要,因此苦修《战争论》。
到抗战爆发后,他果断回国,开始在《时事晚报》上发表国际评论,呼吁全世界人民抗击法西斯。1940年,他在香港创办了中国通讯社,自任社长。
——也正是在这一期间,乔冠华放出了一个“大招”。
这个大招,是预言:法国必败。
众所周知,当时的法、德对峙于马奇诺防线,大多数人都非常认可法国的实力。但乔冠华在德国留过学,他清楚德国有多强,为此他发表了公开表态:“三天后,法国巴黎会投降。”
这番言论,一度遭到大家一致嘲讽,但乔冠华却坚信会如此,丝毫不在乎众人的不理解。而让人惊讶的是,没过多久,乔冠华的预言真的被证实了,法国投降了......
这一下,便让乔冠华之名威震天下,他写的文章被众人广为传播,就连毛主席都对其称赞不已,说他的文笔可抵得上战场上的几个“坦克师”。
根据资料记载:当时乔冠华在《时事晚报》写文章时,因为不允许用原名发稿,导致必须用笔名,于是他就给自己取名为“乔木”。
后来随着他名气越来越大,乔冠华发现出现一个问题——自己这个名字发表了很多没有写过的文章,而且此人的文章丝毫不逊色于自己。
离谱的是,“自己”一会儿在北方,一会儿在南方,宛如有分身术一般。还有,乔冠华接到过一个不知道从哪里来的妹妹的信,信中还向他表示了问候。
当时的乔冠华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来才明白,原来,报刊界还有一个大作家,此人也叫乔木。不过这个乔木非彼乔木,而是大名鼎鼎的胡乔木。
二、胡乔木与乔冠华的纠葛胡乔木和乔冠华一样,都是天才型人才,而且他还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马克思主义学者。
从文学水平上来看,他丝毫不逊色于乔冠华,甚至在某些领域还犹有过之。他们两人都出自于盐城,年龄也只相隔一岁,而且还都是清华出身,两人还同样使用了“乔木”的笔名。
唯一不同的是,胡乔木很早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而且于1937年来到了延安,成为毛主席的秘书,之后又成为中央政治局秘书,是当时响当当的人物。
这下可就有趣了,两位大才子分别在南、北,用同样的笔名写文章,二者的文章对于时事点评都颇有见解,也难怪所有的人都误以为乔木有分身术,就连胡乔木的妹妹都认错了自己的兄长。
不过,我们也知道,文人一向有风骨,看到与自己势均力敌的对手,还是同样的名字,那自然会比比谁更配得上这个“笔名”。
当然这种争斗是文斗的方式,通过比较双方的文采来分一个高下。
例如,乔冠华曾说:“我本来就姓乔,身高1米83,就像一棵挺拔的乔木。”而胡乔木则立即回应:“我名字本来就叫乔木子明,自然非我莫属。”
总而言之,二者引经据典,文白相间,斗得不亦乐乎,让众人看得直呼精彩。
后来,乔冠华也于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直接得到周总理的栽培。
到1949年时,南北二乔终于走到了一起,其中胡乔木为新闻总署署长,而乔冠华则担任外交部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兼任新闻总署下属的国际新闻局局长。
这下子,两人再次见面了,自然又要来一个“人名”官司,而且这一次打的更凶,甚至打到了毛主席那去了。
看着两个大才子各持己见,毛主席也没有偏袒任何人,而是客观的作出了判决:冠华这个名字甚好,以后你就叫乔冠华,仍然姓乔。
紧接着转向胡乔木:你可复姓原姓,保留乔木一名,就叫胡乔木。
在毛主席的裁决下,两人的名字之争终于落下帷幕,而且经过这么一番打闹,二人居然还真的成为了好朋友,彼此相知。
对于两人的和好,毛主席当时还多次调侃。例如他说:古有大小二乔,今有南北二乔!
又例如,他在一次宴会上询问江苏盐城籍代表:“你们盐城有二桥你知道吗?”当时这位代表还满头问号,以为是风情地理,于是立刻回答:“西门登瀛桥,东门朝阳桥。”
毛主席哈哈一笑,说道:我不是说桥而是说人,“盐城二乔”就是胡乔木、乔冠华。
三、乔冠华的外交天赋当然这还只是开始,毕竟乔冠华强的可不仅只是文采,更厉害的是他的外交天赋。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到后期,乔冠华奉命作为外交部副部长李克农的助手,前往朝鲜参加停战谈判。
关于乔冠华的出场,资料记载:毛主席亲自点的将,希望他能够在此次大战中大放异彩。
果然,乔冠华表现得相当出色,当时代表团内部成员缺少外交经验,乔冠华就是一个外交秀才,在整个表现中显得鹤立鸡群。
不仅如此,1953年,他还大胆地针对战场变化提出了建议:一动不如一静,让现状拖下去,拖到美国人愿意妥协,必由他来采取行动为止。
该建议,也得到了毛主席的认可。
后来没过多久,美国的克拉克将军选择回到板门店谈判,后续双方签订了遣返病伤战俘的协议,这场大战终于结束了。
因为在抗美援朝时期的表现,所以乔冠华再次得到毛主席的重用,例如1963年9月,中苏之间的论战开始了,毛主席就让乔冠华撰写针对赫鲁晓夫的反驳文章。
期间,乔冠华引用了一段《惠子相梁》的故事,有理有据的讽刺了赫鲁晓夫,毛主席看后大为高兴,直呼写得好。
后来,毛主席也发表过多篇重要的对世界的公告,这些文章大多慷慨激昂,颇具震慑力、感染力,其中有不少就是出自乔冠华之手,经过毛主席修改而问世。
到1971年,历史性的一刻终于到来。
在毛主席的大力提拔下,乔冠华担任中国出席联大会议的第一位代表团团长。
当时毛主席还特意开了个玩笑:“伍修权在安理会讲话,就是告美国这个玉皇大帝的状。现在你不同了,不是去告状,而是去伸张正义,长世界人民的志气,灭大国的威风,给反对外来干涉侵略控制的国家呐喊声援。”
事实上,乔冠华也确实是如此。
尤其是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时候,看着一个个投票显示,最终联合国以压倒性优势恢复了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面对这一光荣时刻,乔冠华不由的发出大笑,于是就有了那幅著名的画——乔的笑。
当时的西方记者就评价:乔的笑,震碎了联合国议事大厅的玻璃。
带着这份自豪,乔冠华昂首挺胸地回到祖国,并且随后在中南海得到了毛主席的接见。对于这一结果,毛主席笑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四、乔冠华的巅峰与后来伴随着中国的崛起,1971年美国尼克松正在筹备访华,中美关系出现解冻的趋势。
当时毛主席也在筹划开放,但受历史影响,只能向东方开放,可东方如今也出现冰冻之态,中国的发展绝对不能够孤立下去,所以毛主席也开始为后来铺路。
在这个铺路过程中,中美关系正常化以及未来的中日建交,将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然而,中美关系正常化可不是那么简单能够做到的,毛主席将各种大的方略已经制定好了,接下来就需要一个优秀的外交人才去执行。
这一次毛主席再点将,点的还是乔冠华。
当时乔冠华的对手是基辛格,虽然基辛格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但是在当年他可是没有丝毫朋友的情面,他和自己的助手连番进攻,手展开车轮战。
而乔冠华则守土有责,在谈判桌上针锋相对,有好几次搞的基辛格暴跳如雷。
对此基辛格在回忆录中评价: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表明,中国人什么东西都不会浪费掉的,我在公报里删掉的那些有争论的话,几乎全部写进他在联合国的初次发言中了。
在乔冠华的妙语连珠之下,基辛格不得已做出了很多让步,尤其是关于台湾问题的让步,期间一度引起美国议会的强烈不满,但有乔冠华的坚持,中美联合公报最终还是如约公布。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毛主席开始打开通向西方联系的大门。
毋庸置疑,乔冠华是一个外交天才,他的能力之强连基辛格都奈何他不得。
再加上有中美联合公报,以及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两大历史时刻,乔冠华都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外交奇人。
可是,他后来因为十年动荡时期陷入进历史旋涡中,受到审查。1977年3月,乔冠华因心肌梗塞复发住进医院,不久后又不幸被诊断出患上肺癌。
虽然及时进行了手术,也休养了很长时间,但1982年初,肺癌居然复发,甚至转移到颈部,病情极为严重。住院后,医生都认为他的生命最多只能维持3至6个月......
这段时间,乔冠华把精力全部放在出版著作上面,自此不过问任何事。而中央对于这位老同志也一直都很重视,1982年12月,中央来人看望乔冠华。
在询问完乔冠华病情后,中央代表对其说道:“过去的事情一风吹了,一笔勾销。你是党内老同志,受点委屈要想得开。”
同时,还语重心长的对他讲:“外交战线需要你发挥作用, 十天半月就可以定了。”
乔冠华听到党中央的新决定后,非常激动。尽管已经到了弥留之际,他仍然坚持表示:“虽然我病了, 我还是渴望投身工作, 最后为党做些贡献。”
就这样,后来他被安排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担任顾问。
1983年9月22日,在刚过完最后一个中秋节后,乔冠华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一代外交名家自此成为历史......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过往,所以才会出现开头的那一幕,乔冠华的葬礼很平淡,他的讣告也很普通。
但毫无疑问,这位和乔冠华较量了一辈子的胡乔木,终究还是在乎乔冠华的,所以才会说出那番话。他们俩也算得上是不打不相识的好朋友,只是可惜,乔木终究只剩下他一人了......
也是位杰出的革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