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详解]范晔《后汉书·蔡邕传》、司马光《资治通鉴》

老谢语文 2024-09-28 17:10:52

[真题详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笃孝,与叔父从弟同居,三世不分财,乡党高其义。少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中平六年,灵帝崩,董卓为司空,闻邕名高,辟之。称疾不就。卓大怒,詈曰:“我力能族人,蔡邕遂偃蹇者,不旋踵矣。”又切敕州郡举邕诣府,邕不得已,到,署祭酒,甚见敬重。举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尚书。三日之间,周历三台。迁巴郡太守,复留为侍中。

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令邕鼓琴赞事,邕亦每存匡益。然卓多自佷用,邕恨其言少从,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终难济也。吾欲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状异恒人,每行观者盈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邕乃止。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允勃然叱之,即收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刖足,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搢绅诸儒莫不流涕。

(节选自范晔《后汉书·蔡邕传》)

材料二:

卓之死也,左中郎将高阳侯蔡邕在王允坐,闻之惊叹。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亡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疾,而怀其私遇,反相伤痛,岂不共为逆哉!”即收付廷尉。邕谢曰:“身虽不忠,古今大义,耳所厌闻,口所常玩,岂当背国而向卓也!愿黥首刖足,继成汉史。”

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马日碑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而所坐至微,诛之,无乃失人望乎!”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流于后世。方今国祚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蒙其讪议。”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纸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伯喈旷世A逸才B多识C汉事D当续E成后史F为G一代大典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东,向东,与《赤壁赋》中“下江陵,顺流而东也”的“东”字用法不同。

B.谢,告诉、告知,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字意思相同。

C.使,让,与《六国论》中“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的“使”字用法不同。

D.祚,福分,与《陈情表》中“门衰祚薄,晚有儿息”的“祚”字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蔡邕无奈接收董卓征召后,颇受厚待,每每有省察匡正补益之意,多次劝勉进言,只恨说得太少。

B.蔡邕生性极为孝顺,博学多才。董卓听闻其名望很高,想要征召他,蔡邕称病推辞,惹恼了董卓。

C.蔡邕因听闻董卓之死,不经意发出叹惜,被王允交付廷尉去治罪。蔡邕请求刺面砍脚,继续修完汉史。

D.许多士大夫都很同情蔡邕,设法营救他,但都没有成功。蔡邕最终死在狱中,士大夫和学者们没有谁不流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以待之,何如?(4分)

(2)而所坐至微,诛之,无乃失人望乎!(4分)

14.根据上述两则材料,简要概括王允处死蔡邕的原因。(3分)

[答案详解]

10.[答案]BDF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译文:蔡邕是个旷世奇才,他对汉朝的史事典章有很多的了解,应当让他完成史书,这将是一代大典。

11.[答案]B

[详解]文中的谢为“谢罪”的意思。A,“顺流而东也”的“东”为方位名词活用作动词,“东行”。C,“使六国各爱其人”的“使”表假设,翻译为“假使”。D,“祚”意思相同,都指“福分、福运”。

12.[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只恨说得太少”错,应是蔡邕对董卓很少采纳他的意见而深为遗憾。

13.[参考译文]

(1)(4分)如果路途遥远难以抵达,暂且逃避到崤山以东地区来等待时机,怎么样?

(2)(4分)而且他所犯的罪极小,杀了他,恐怕会失去民心吧!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山东”“何如”各1分,句意2分。

(2)“坐”“无乃……乎”各1分,句意2分。

14.[答案]

①蔡邕为董卓之死而叹息,王允认为蔡邕怀念董卓的私人恩惠,有共同谋逆之嫌。

②王允认为国运衰微,帝位不稳,不能让史官执笔擅议朝政,混淆是非。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答对1点1分,答对2点满分3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案亦可酌情给分。

[挖空练习]

材料一: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邕性(生性)笃(深,十分)孝,与叔父从弟(堂弟)同居(住一起),三世不分财,乡党(乡亲)高(意动,以……为高)其义。少博学,师事(侍奉为师)太傅胡广。好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中平六年,灵帝崩(憎恶),董卓为司空,闻邕名(名望)高,辟(征召)之。称疾不就(应征)。卓大怒,詈(责骂)曰:“我力能族(灭族)人,蔡邕遂偃蹇(傲慢)者,不旋踵(把脚后跟转过来,形容时间极短)矣。”又切敕(严厉告诫)州郡举(推举)邕诣(到)府,邕不得已,到,署(相当于担任)祭酒,甚见(受,被)敬重。举(推荐)高第,补侍御史,又转持书御史,迁(升任)尚书。三日之间,周历(遍历)三台(指中台、宪台、外台三个重要官署)。迁巴郡太守,复(仍旧)留为侍中。

卓重邕才学,厚相遇待,每集宴,辄(就)令邕鼓琴赞事(相当于助兴),邕亦每存匡益(匡正补益)。然卓多自佷(古同“很”。违背,不顺从)用(此指刚愎自用),邕恨(遗憾)其言少从(被听从),谓从弟谷曰:“董公性刚而遂非(坚持错误),终难济(成功)也。吾欲东(名作状,向东)奔兖州,若道远难达,且遁逃山东(崤山以东)以待之,何如?”谷曰:“君状(相貌)异恒人(常人),每行观者盈集(满满聚集)。以此自匿,不亦难乎?”邕乃止。

及卓被诛,邕在司徒王允坐,殊不意(很不经意)言之而叹,有动于色(神色)。允勃然叱之,即收(拘捕)付廷尉治罪。邕陈辞谢,乞黥首(刑罚一种,刺面)刖足(刑罚一种,砍脚),继成汉史。士大夫多矜(同情)救之,不能得。邕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搢绅(士大夫)诸儒(学者们)莫不流涕。

材料二:

卓之死也,左中郎将高阳侯蔡邕在王允坐,闻之惊叹。允勃然,叱之曰:“董卓国之大贼,几(几乎,差点儿)亡汉室,君为王臣,所宜同疾(痛恨),而怀其私遇(私人恩惠),反相(表动作施及的对象,此处相当于他)伤痛,岂不共为逆(谋逆)哉!”即收付廷尉。邕谢曰:“身虽不忠,古今大义,耳所厌闻,口所常玩,岂当背(背叛)国而向卓也!愿黥首刖足,继成汉史。”

士大夫多矜救之,不能得。太尉马日碑谓允曰:“伯喈旷世逸才,多识汉事,当续成后史,为一代大典;而所坐(牵连,犯罪)至微,诛之,无乃失人望乎(恐怕……吧)!”允曰:“昔武帝不杀司马迁,使作谤书(指《史记》)流于后世。方今国祚(国运)中衰,戎马在郊,不可令佞臣执笔在幼主左右,既无益圣德,复使吾党(我们)蒙其讪议(毁谤议论)。”

[参考译文]

材料一:

蔡邕,字伯喈,是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人。蔡邕生性极为孝顺,他和叔父堂弟住在一起,三代都没有分家,乡亲们都很敬重这种义举。他年轻时就博学多才,尊奉太傅胡广为师。喜好辞章、数术和天文,并擅长弹奏美妙的音乐。

中平六年(189),灵帝驾崩,董卓担任司空之职,听说蔡邕名望高,前去征召他。蔡邕声称有病没有应征。董卓极为恼怒,责骂道:“我有能力将人灭族,蔡邕竟然如此傲慢,我让你很快遭到灾祸。”又严厉告诫州郡官员推举蔡邕到他的司空府,蔡邕迫不得已,来到司空府,董卓任命他为代理祭酒,很受敬重。因为官吏考绩优等而被推荐,补官侍御史,又转任持书御史,随后又升任尚书。三天之内,遍历中台、宪台、外台三个重要官署。后升任巴郡太守,仍留在京城担任侍中。

董卓敬重蔡邕的才学,非常优厚地对待他,每次饮宴,总是让蔡邕弹琴助兴,而蔡邕也每每有省察匡正补益之意。然而董卓多刚愎自用,蔡邕对自己的意见很少被听取感到遗憾,便对他的堂弟蔡谷说:“董公性情倔强固执而坚持错误的做法,最终难成大事啊。我想向东逃奔到兖州去,如果路途遥远难以抵达,暂且逃避到崤山以东地区来等待时机,怎么样?”蔡谷说:“您的相貌异于常人,每次外出观看您的人都围聚成群。用这种方式来隐藏自身,不是很困难吗?”蔡邕这才打消了躲避的念头。

等到董卓被杀后,蔡邕在司徒王允家做客,蔡邕很不经意地谈到了董卓而叹惜,神情也有些激动。王允勃然大怒,斥责他,立即拘捕蔡邕交付廷尉去治罪。蔡邕上书表示谢罪,请求刺面砍脚,继续修完汉史。士大夫有很多人都同情他,想营救他,但没有成功。蔡邕最终死在狱中,时年61岁。士大夫和学者们没有谁不流泪。

材料二:

董卓被杀了以后,左中郎将、高阳侯蔡邕正在王允家做客,听到这个消息后为之惊叹。王允勃然大怒,斥责蔡邕说:“董卓是国家的大贼,几乎要灭亡了汉朝,你作为汉朝的大臣,应当一同痛恨他;而你怀念董卓(对你)的私人恩惠,反而为他悲伤,你这岂不是要与他共同谋逆吗!”然后当即就把蔡邕逮捕了,送交廷尉。蔡邕谢罪说:“我这样做虽然对皇上有些不忠,但对古今的君臣大义,耳中常听,口中常说,怎么会背叛国家而袒护董卓呢!我情愿刺面砍脚,(让我)继续完成汉史吧。

士大夫有很多人都同情他,想营救他,但没有成功。太尉马日磾对王允说:“蔡邕是个旷世奇才,很了解汉朝的史事典章,应当让他完成史书,这将是一代大典;而且他所犯的罪极小,杀了他,恐怕会失去民心吧!”王允说:“当年汉武帝不杀司马迁,让他所写的谤书《史记》流传后世。如今国运中衰,战事就在眼前,不能让奸佞之臣在幼主身边撰写史书,既无益于皇帝的圣德,还会使我们这些人受到毁谤。

0 阅读:1

老谢语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