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许多英雄豪杰和风云人物,都随着历史的浪潮起起伏伏有了明暗交替的命运,史书上的记载为我们保留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以供后人借鉴和发现历史的奥妙。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也有一些历史事件让人惊奇地发现,它们居然如此相似,就像是巧妙的复刻了一般,甚至有些事迹和人物的表现几乎一致,让人忍不住感慨这历史也太有戏了。
其中最为明显的要数明朝的秦淮八艳和清朝的扬州十日,这两个事件都正好发生于明清交接之际,而二者更是异曲同工,前者引起后者的发生。
秦淮,南京的一条名叫秦淮河的河船,两岸有着众多为当时风华绝代的美丽女子在此旅宿,这其中最为出名的八位女子被称作秦淮八艳。
南京作为明朝都城,在崇祯帝继位后一直担负着保护明朝后宫保存明朝皇室血脉的重任,但无奈几经战乱和日益丧力的大明江山早已风雨飘摇。
最终的大决战发生在南明南京,而后秦淮八艳就成为了第一枪,引起了震惊四座的扬州十日,二者遥相呼应几乎如出一辙。
如今这个奇妙相似再次发生在如今西方强权美国大选上,这些事件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全齐了。
阮大铖与东林党的关系。元末时期,朱元璋就已经发现了王振这个傀儡政治,又将其拉下了诏书老太皇太后的手中,徐达对朱元璋言有二。
其一,您今日夺权了,朝中大臣还处于潜伏状态,即使您能坐上皇位,以后恐怕也要为这些人担惊受怕,因为您是以谋逆之名将徐达拉下来的,肯定会有人觉得这是您那样做的,所以才会担心动摇大明根基。
同时也会有人想,如果这件事情是我做的,我就不会得到皇位,那么他们一定会反抗,这可就是动摇了大明根基。
其二,这些人的心思都是猜测出来的,如果他们有这样的想法,那其余人也可能会,有心人的话自然会造成动摇。
朱元璋将信将疑地听了徐达劝说后,没有立马对这些朝廷大臣断手断脚,而是先放他们一马,慢慢接触,看看他们的态度。
而这些大臣们果然毫无线索,甚至故作天真地表示不知此事,就算是皇太后更是装死,本以为朱元璋不会动他们,没想到皇太后先死,徐达开始动作,一举将这些潜伏的大臣都杀了,于是这种担心真的实锤。
阮大铖作为东林党中的一员,对国家局势政治也非常清楚,与东林党人之间暗暗搭上了线。
他曾经与东林党之间关系十分密切,共同进退,是情同手足的好友,但不知道阮大铖对政权的渴望是否已经按捺不住了,总之他公然要求担任要职,东林党走动关系游说,希望阮大铖能够出任某个职务。
阮大铖认为自己年纪轻轻就已经拥有这样高的地位,其余人肯定十分羡慕,无形中提升了东林党的地位,为他自己加分,也成为他和东林党之间共同进退、彼此有气力的好事。
但没想到没过多久,阮大铖就因为魏忠贤倒台,被众人推出来反对阉党,阮大铖只能加入东林党群体,却对东林党圈子产生诸多抱怨,并说过很多恶毒的话。
在阮大铖与东林党之间这个转折点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非常自私的人,只在乎自己的得失,有这样一个人肯定对国家大事也是心狠手辣,可以说东林党将害及千千万万百姓都在他的注视下于阉党之间展开竞逐。
阮大铖在这场官职争夺中走上巅峰时还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与东林党完全对立,只是一心想着自己将要担任什么职务。
不久之后阮大铖被主政官吏政务的大学士许显纯召开到裕庆门内觐见,与魏忠贤相关的人都被写进名单上,交给太监进行严查。
当时阮大铖十分害怕,一直试图进行否认辩白,但许显纯并没有理会他,让他按时出门去吏部议政。
见大臣们都去了,他才意识到这次对他来说很不利,还认为这是东林党的阴谋,但对此并没有实证,只是认为是一个小小的吏部左侍郎所为。
因为当时东林党中冯桂是在吏部议政会议上提出阮大铖的名字,就像置之死地于外,让他自己逃不掉一样,所以阮大铖才认为这是东林党的诡计。
阮大铖最终向许显纯行礼乞求宽恕,许显纯回问:“寡人为何要宽恕你?”
阮大铖回答:“我错在处事不圆滑。”
许显纯说:“你只是一个小子,哪里懂得圆滑不圆滑。”
但后来看阮大铖可怜,终究没有让他因此就罢官,但阮大铖却念念不忘,以后成为官员,自然极力反对东林党,成为众矢之的。
当时崇祯帝即位的时候才16岁,而内阁大学士但是张志载也并非真心辅佐崇祯帝,是魏忠贤的人,老年累积起来的权力都被魏忠贤夺去过来。
崇祯帝抵挡不住他越权行为,就罢官了张志载,同时让左春叙充任兵部尚书,还用别名舅弟进行更换。
原以为魏忠贤会有所遏制,但他没想到一句茍字就让魏忠贤断尾退避三舍,也明白了崇祯帝不愿与他一起共进退,对崇祯帝恭维了一番便离去了。
阮大铖背弃誓言再做阉党。阉党在崇祯帝即位之时已经变得十分危险,但时光回溯至崇祯二年,有道士李嗣荣为崇祯帝宣称江山欲乱,并认出阉党必将受诛。
当时李嗣荣刚刚抵达京城就遇到此前被魏忠贤诬陷入狱,如今被放出来的城守备王祯,同时受到朝中各位官员、外地镇守官兵以及各方势力的大力支持。
王祯这个势力可谓十分强劲,再加上李嗣荣也没有什么异样举动,没有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所以大家都认为这不过是一场闹剧。
但李嗣荣对王祯劝诫数次均遭拒绝,所以李嗣荣才变得越发疯狂起来,于是崇祯帝为了平息今后的麻烦,把李嗣荣杀掉了。
而且这段时间还发觉还有很多当地百姓为了避难而到了京城,其中不少都是李嗣荣支持者,当地官员为了安定他们,尽量让这些难民回去。
自此一段时间,各地均安分守己,没有别的不轨活动,所以崇祯帝也重视了,不再去查剌那些逃难至京城的人,不再随意杀戮。
即使李嗣荣死后这些难民恢复了平静不再作乱,对崇祯帝来说都是个好事,自然也渐渐放心起来。
但此时被魏忠贤剥夺一切并压迫到边角少省空守一职的人们——这些朝中重臣身上还留着魏忠贤和东林党主要成员之间写有明确誓词的大笔协议。
其中有着自乾清宫被逼入冷宫自尽身亡的太皇太后、魏忠贤之妻殉葬,还有那些因为受到牵连而被杀害的阉党成员,以及那些因受到牵连而被赐死的大臣们。
更有那些为他们收尸或者安葬的人们,以及为何天子的嫔妃,以及被逼迫致死的大臣们更不要说魏忠贤个人之物。
这些东西若是证据确凿,将他们都一一揪出来,大明江山必遭重创,离亡国也不远了,因此这份龌龊协议成了一颗惊雷。
崇祯帝拿着这份协议,只要派嫔妃及芝麻官彭应式前往内阁去审理这个事情,此事就会如张志载所说让大明江山损失惨重,但是崇祯帝竟然没有让李自成拿这份协议公开,也没有再加害东林党和阉党,他们之间又是什么交易呢?
这份秘密如果由难民传出去,让他们回到了各地封地,就算崇祯帝想要当个甩手掌柜,也会让他不得安生,他自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吗?
正所谓众愚解其惑,相信全国各地都会暗中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也不好具体去查剌,这样一来更加混乱,也是这一点,让崇祯帝够蛋疼!
所以在这场宗教斗争中,他们之间还是互利互惠、钓鱼执法的利益结盟,再加上阮大铖自身利益与其志同道合,自然对此不会深究背叛利益,让他们两个这个模子刻下的人偷天换日,如出一辙!
南明时期阴险狠辣阮大铖。正统十四年六月,在哀悼完崇祯皇帝后的刘永福、岳钟琪等人发动了清兵南下,同时又笼络了李成梁等人的残余势力,共同举兵讨伐吕震势力,这是南明湘军余部第一次进入战争状态。
作为这种滁州局势的延续,经过刘宗敏、闵鼎等人的策划,他们针对岳钟琪深入南明腹地,持久作战的计划向入黔析提出挑战,这标志着岳钟琪所代表的内阁势力面临四川地主集团提出联合继承清朝遗写的一次重大挑战。
面对岳钟琪这一干部和地方势力同时展开挑战,红川抗清联合实际上表现出相对于早前李定国建立统一政权的一种较强趋同性,但不同的是他们并非统一于主流明宗,而是主要依附于滇黔王室,以李定国为榜首。
同时反映出红川很多主将同样原先并不是滇王室成员,如刘宗敏出身浙南,与西南势力统一并非源自血缘,而是基于利益联系形成。
但红川不仅仅命令是在利益上的联合,更显示出李红川骨子里的独裁倾向和徐济等人的军国思想背道而驰,并且结果也加速了南明灭亡。
当时岳钟琪为了维持局势稳定和刘宗敏或闵鼎妥协,将金阳王隆继或威平王图璜分别册封为雍王或恭王,从这一事件可以看出刘、闵极力阻止岳钟琪北上的意图。
岳钟琪北上原本也是因为孙承宗调回流亡政权中心南京,而目的则是取代宇镇由地方调至中央政权中心位置。
刘宗敏所代表四川官僚集团虽然与宇镇之间联系紧密,但是随着流亡王朝机构不断北移,相信宇镇也只是暂时坐享清叫野蔬待遇,不久后他也会失去自己的官职和地位。
当时在红川绿寨会战中获胜后,以隆继或图璜作为红川抗清联合代表,与宇镇方面进行谈判,这反映出现实主义外交理念突出,而拜访岳钟琪体现出刘宗敏一方亲法亲清外交政策。
在刘、闵一方看来,现在岳钟琪既然是清福晋以及李自成遗愿就是南明合法统治者,他虽然来自东北地域,该地区除清外本无其他势力,现在作为合理合法继承者自然受帮助,也符合反清复明核心目的。
而且岳钟琪作为反清复明中心人物,即使没有方面或利益联系,他超强的指挥组织能力也是红川抗清联合急需信誉支撑点,因此联合主力包括刘宗敏方面选择支持岳钟琪也情理之中。
可见刘宗敏虽然读书时间长,但是对岳钟琪的不屑和轻视,却隐含着他因个人利益谋取更大利益的时候,不惜背弃当初誓言和盟约,这是对当时和未来历史局势影响最大的根本原因。
刘宗敏当时在四川不足十年的时间里,即使与岳钟琪结成同盟关系,他也不相信岳钟琪能与清方谈判出适合个人意愿方案,从而在利益诱惑面前刘宗敏等人的两面派行为还是要发生严重悖逆行为趁机私通。
而访函所表述出来反映中国传统社会“上下交征利”的逻辑体系,两面派公共利益准确表述了刘宗敏等人与权臣刘孔昭等人利益一致,但是由此衍生出的政治黑暗腐败却深刻影响南明政府政治进程。
此外却不仅仅是叛国还是叛宗,是刘孔昭还是养子马士英主导反叛谋议,两者所支持可是叛乱在于利益遣散,其中还有影子寡廉鲜洁士大夫阶层时时产生负面效应。
这一时期政治斗争混乱失序,如今时代不敢妄论政治风云,但依据历史规律推测当下肯定存在其相似之处,那么美国又是否现其身呢?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样美好月子需要你们自己亲手创造出来,但美国呢?
其实只要不背叛自己的国家,都一样,需要一些德才兼备的人物运行,否则难以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