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被问及是否要拆掉毛主席纪念堂,邓小平:我们没有这个想法

历史伟人录 2024-08-05 09:49:07
前言

对于毛主席纪念堂存在与否的问题,邓小平是什么态度?

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已经80多岁了,早就该死了

自从1971年冬,毛主席就患有老年性疾病,比方说大叶性肺炎等,病情时轻时重困扰着毛主席。1972年,毛主席突然发生了休克,经过抢救之后,他才成功渡过危险期。但是,在疾病的折磨之下,逐渐四肢无力,步履艰难,如果说多年以来他没有改变的,就是那颗雄心壮志。

次年,毛主席在会见澳大利亚总理时,他起身迎接对方还有坐下去,都拒绝了工作人员的搀扶,在谈话的时候更是铿锵有力,让人很难相信这居然会是一名80岁高龄的老人。然而,毛主席对自己的身体再清楚不过,在谈话时他坦言:“我和恩来都看不到中国革命结束了。”话语中满是悲凉之情。

1974年,毛主席的病情进一步加重,他的双腿已经出现了浮肿,行走也不怎么方便,但是,对于自己的身体他依旧很少考虑,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关心国家、人民和战友身上。

自从亲手开启中美建交的大门后,毛主席就时刻关心着两国的发展,82岁高龄的他在会见基辛格时,基辛格还关注毛主席的健康状况,毛主席指了指自己的头说:“这部分工作很正常,我能吃能睡。”他又拍了拍自己的大腿......

在和疾病的不断斗争中,毛主席顽强地跨进1976年,这一年,天灾人祸接踵而来,唐山发生了大地震,而周总理也在这一年逝世,这对毛主席的打击是无与伦比的,他和周总理共同奋斗长达半个多世纪,两人的友谊不可谓不深厚,当他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时,沉默不语,久久望着一个地方出神,许久后,他才长长的叹了一口气。

在周总理追悼会那天,毛主席身边的机要秘书张玉凤多么希望毛主席就像当年参加陈毅同志追悼会那天,突然决定驱车前往,可是,毛主席久久没有讲话,张玉凤最后忍不住询问了一句,要不要去参加周总理的追悼会?毛主席拍了拍自己的腿,非常痛苦地说:“我也走不动了!”确实,此时毛主席的双腿已经无法站立,再也不可能去参加任何一个战友的追悼会。

7月,毛主席的另一个亲密战友朱德去世,这一次,毛主席又接到了沉重的打击,他深刻的意识到自己距离死神已经不远了,他太累了,但是又不想休息,他还要为中国的前途命运思考和筹划,想要再奉献自己的力量。

在毛主席病情日益加重时,他将政治局全体委员召集到自己的病床边开会,他望着自己的同事们,感慨万千,“人生七十古来稀,我已经80多岁了,早就该死了。”毛主席动情道:“我一生干了两件事,一是与蒋介石斗了那么几十年......另一件事你们都知道......你们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毛主席一生从来不会考虑自己,即便到了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仍旧担心国家和人民。

8月下旬,毛主席的病情恶化,开始昏迷,有时候,在医生们的紧急抢救之下,他能够恢复片刻的清醒,但是,过不了多久,他又会昏迷过去,这样反复多次,就拖到了九月初。

虽然很多医生对毛主席进行会诊,各种药物和医疗器械都加注在毛主席的身上,却仍旧没能留住他的生命。

9月9日,毛主席与世长辞,享年83岁,此消息一出,全世界都为之震惊,与此同时,123个国家政府发来唁电,30多个国家和政党举行追悼大会。在中国,30多万人列队走过他的灵柩,瞻仰毛主席的遗容。

伟大领袖毛主席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

毛主席纪念堂选址过程

毛主席去世后,中央决定保留毛主席遗体,并建立纪念堂,但是,纪念堂的位置要选在哪里,成为了一个重大问题,须得进行反复研究。

1976年9月13日,毛主席遗体领导小组办公室成立的当天,就打电话通知了8个省市10个单位,让他们派出最有声望的建筑师等人,用最快的速度来到北京,将陵墓的选址和设计工作负责起来。

选址这项工作才刚开始,就碰到了问题,因为大家的意见不一样,提出的方案不一。

随后,他们耗费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进行选址,为此,专家们几乎走遍了和北京有关的地方,还勘察了多处名胜古迹。

他们的目光聚焦在中南海,因为这里对毛主席意义非凡,毛主席曾在这里长期居住,又将这里当作自己的办公地点,再合适不过,但是,他们需要正视一个问题,中南海是全国最高领导中心以及国际友好交往的重要活动场所,倘若陵墓建成,肯定会有数以万计的人来这里瞻仰,到时候肯定会对这里有所影响,所以,这里着实不大合适。

北海和颐和园倒不是办公的地方,但是,这里的性质是公园,倘若在这里修建一座陵墓,着实有些格格不入。

专家们随后又将目光放在香山身上,毕竟,毛主席曾在这里短暂的居住过一段时间,还曾在这里指挥过作战,更做出过很多的决定,倒是很有纪念意义,然而,这里距离北京着实有点远,对于群众们来说,并不是特别方便,不利于大家过来瞻仰毛主席,所以这个位置也被放弃了。

在众多依山傍水的方案被一一否决后,选址设计组将注意力转移到天安门广场。

倘若将地址选在这里,那么,涉及不到房屋的拆迁等问题。

选址工作人员觉得时间紧张,外界的压力也接踵而来,大家都在关注着这件事,催促他们加快进程。

就在选址组陷入僵局时,领导人召开了座谈会,在会议上,他们得到了启发,最后将所有的注意力都定在了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广场曾是五四运动发源地,毛主席曾登上天安门广场宣告新中国成立,他还曾在这里检阅过军队......

经过大家的广泛讨论,最后作出了“毛主席纪念堂建在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南”的决定。

之后,范围又进一步缩小,终于定在了原中华门的位置。

从毛主席纪念堂的选址以及大大小小细节的设计,其中都倾注出大家对于毛主席的爱。

贵国的女记者法拉奇真够厉害的

1980年,著名记者法拉奇乘坐一辆高级轿车驶入中南海。这位记者能耐确实不小,美国越南战争正打得酣畅淋漓时,她只身一人闯进了河内,进行实地采访越战,之后又单飞华盛顿,搞得很是头疼。

中东战火蔓延,危机四伏时,法拉奇又来到了神秘的中东,紧紧地跟着巴勒斯坦解放组织领袖阿拉法特和约旦国王侯赛因,让他们谈一谈中东的和平进程。

这一次,她将目光锁定在了中国。

这日,邓小平正在办公室伏案工作,秘书突然打报告:“意大利女记者奥琳埃娜.法拉奇要求采访,见不见?”

邓小平将头从文件中抬起来,答了一声“哦”,事实上,他的思维正在快速的运动。

邓小平清醒的知道,他接见法拉奇之后,每句话的重量,他的一字一句都代表着国家,与此同时,邓小平也有自己的打算,想要将正在进行的改革,借由记者之手传出去。

所以,这次,邓小平极其果断的回答:“见!我来看看,她到底有多厉害。”

邓小平做出这一决定,是基于他极富挑战精神的选择,邓小平曾经听说过,外交场上无往而不利的基辛格,就曾被法拉奇尖锐的提问搞得非常的尴尬,这件事后,他感慨道:“接受法拉奇采访是我一生中最愚蠢的事情。”

76岁的邓小平精力依旧非常旺盛,思维也很敏捷,他稍微做了一点思考,就准备去迎面应对法拉奇的难题。

果不其然,法拉奇如同传说中一样的难搞,还特别喜欢给人出难题。

法拉奇没有和邓小平寒暄半句话,一开口就是一个尖锐的问题,她询问邓小平,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还要永远的保留下去?邓小平也没有和她客套,当即回答:“永远要保留下去......”

法拉奇见他回答的游刃有余,于是又问:“那么,毛主席纪念堂不久是否将要拆掉?”

西方人对于当时中国的特殊历史环境并不了解,对此,邓小平摇摇头,回答对方:“我不赞成把它改掉。已经有了的把它改变,就不见得妥当。既然是不妥的,如果改变,人们就要议论纷纷。现在世界上都在猜测我们要毁掉纪念堂。我们没有这个想法。”

法拉奇的采访前前后后持续了四个小时,邓小平的敏锐和坦率让法拉奇极为敬佩,在这场采访之中,邓公没有推脱责任,没有个人恩怨,更加没有回避矛盾,而是用一个老革命家的身份,对于历史进行客观的评价。

8月28日,法拉奇的采访报道被发表在意大利报纸上,她和邓小平的谈话内容被原原本本地写了出来。

5年以后,意大利共产党总书记纳塔访问中国时,会谈的间隙,邓小平笑着对他说:“贵国的女记者法拉奇真够厉害的,一连串问了我许多难回答的问题。”

纳塔赞赏不已:“听说您的回答让她很满意。”

邓公也笑着说:“我总算通过了考试。”

中国政坛会有一场较量,“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

倘若毛主席在天有灵,看着邓小平做出来的成就,应该会很欣慰,直到后来大家才明白,毛主席去世之前,为何要保邓小平。

邓公曾经三起三落,邓小平后来之所以能够“保留党籍”,同毛主席有关,从毛主席的这一态度中,我们也能看出,毛主席对于邓小平仍旧寄予希望。对于邓小平的处理,毛主席始终留有余地,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毛主席相中了他的才华。

在毛主席看来,邓小平的性格和自己非常像,而且,在原则性的问题上不肯让步,因此,毛主席非常欣赏他,还不止一次的在公开场合评论过他。

邓小平第二次复出时,毛主席的评价是,他的一生大概是三七开。从毛主席对于邓小平的多次评价中,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毛主席非常欣赏他的才干和品格,与此同时,毛主席也预感到,在自己去世之后,中国政坛会有一场较量,“搞不好就得‘血雨腥风’。对于这个局面,毛主席自然是不愿意发生的,在毛主席看来,华国锋的资历还是有点浅,到时候能不能驾驭住局势还是未知。他临终之前曾经两次见叶剑英,像是要表达什么,就连叶剑英本人都在想,毛主席对自己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嘱咐。

或许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毛主席才会选择用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将邓小平保留下来。

对于邓小平来说,当初包主席做出保留他党籍的决定还是有些出乎他意料的,在此之前,他已经做了最坏的打算,没想到在最后的关头,毛主席会这样做,不仅如此,毛主席还指派了专人以及部队去保护邓小平的安全,还不让别人插手和干预。

在得知毛主席为自己默默作出的事情后,邓小平提笔给汪东兴写了一封信,在信中,邓小平对于中央的决议表示拥护,对于毛主席继续将他的党籍保留下来予以感谢。

我来休假,就是休假嘛

邓小平生前曾经多次说过:他不要被人为他写传,不要过分地宣传个人。邓公平时很少对别人,甚至是自己的家人讲述自己的身世。

邓公的性格趋于沉默寡言,相反,他的夫人性格开朗,爱说爱笑,两人成婚没多久,卓琳就向邓小平提出,“我有什么话对你说,你要耐心地挺下去,不对的可以批评,但不能不让我说。”

邓小平是一个非常务实的人,他不喜欢搞一些形式化的东西,他晚年在外地休假的时候,地方的有关领导总是喜欢请他会见和讲话,对此,邓小平都婉言谢绝,并表明:“我来休假,就是休假嘛!”

1989年,邓小平终于辞去了自己的最后一个政治职务——中共中央军委主席,对于他的这一决定,邓小平全家都很支持,希望他能够健康长寿,而邓小平希望自己早点退下来,则是为了国家的前途。

1997年2月20日清晨,国旗护卫队出现了,只是,大家能够鲜明的看到,他们的脸上有一些异样,不仅如此,他们的脚步还非常的沉重。今日的国旗将要用降半旗的形式来哀悼昨日21时08分病逝的敬爱的领袖邓小平。

“降——半——旗!”突然,一声石破天惊的声音重重的砸在了观众们的心里,一时之间,在场所有的人眼眶都湿润了。

随后,一个画面被永久的定格下来,1997年2月20日晨天安门首次为邓小平逝世降半旗致哀,不多久,这一画面迅速走入各报头条和电视新闻之中。

其实,自从1994年春节之后,邓小平就再也没有公开露面了,得知这一消息后,境外的媒体至少得有100次说他“病危”,事实上呢?邓公正在自己在北京的院落之中过着潇洒的生活。

1997年2月,邓公病危,然而,这一次,境外的媒体没有再说什么。

1996年12月12日清晨,邓公一觉醒来就觉得呼吸不畅,不仅咳嗽不止,而且无法下咽,连平日里的活动都无法完成,陪伴在邓小平身边的医生已经没有办法应对这一局面,无奈之下,只能将他送去301医院。

邓小平的家里距离301医院其实只有10公里,但是,在这一天,这段路程无比的漫长,而且,这次离开之后,邓小平再也没有回来的机会。

元旦的时候,天上下起了小雪,整个京城都变得白茫茫一片,然而,301医院里却不见半点喜庆的气氛,邓公的床榻前围了很多人,医生护士在里面进进出出。

邓小平在屋子里观看着中央电视台,里面正在播放他的纪录片,只是,此刻的他已经耳背,听不见里面的声音,而且,银幕上的人也非常的模糊,直到护士给他解释才知道纪录片的片名叫《邓小平》。

晚年邓小平的病情有一些发展,行动也不太方便,有的时候甚至是痛苦的,常人很难忍受,可邓小平仍旧和平时一样,从来不会向医护人员提要求,要什么药,他真的很坚强。医护人员只能尽最大的努力,让老人家舒服一点,白天时给他们做治疗,晚上就陪着他看专题片《邓小平》。

正月初一,邓小平没有回家,病房里的医护人员也没有回家,他们都希望新的一年里能创造奇迹,可惜,奇迹并没有发生,93岁的老人又坚持了12天,到2月19日,他的呼吸功能已经衰竭,只能依靠机器呼吸。虽然早就预料到这一天的到来,但是,这一天到来时大家都很难受,他们眼睁睁的看着医疗组下达回天无术的结果,在场的医护人员失声痛哭。

从此,邓公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却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0 阅读:40

历史伟人录

简介:欢迎大家关注历史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