壳牌的裁员大刀,要砍向油气勘探与开发部门。
裁完低碳部门后,又轮到壳牌油气勘探与开发部门被涮了。
路透社援引知情人士披露,壳牌又将裁员。颇感意外的是,在当前这个油价不低,并且石油公司业绩普遍较为可观的情境下,壳牌又要计划裁员,并且这次,裁员的大刀挥向的竟是油气勘探与开发部门。
又要裁员?
路透社报道,据知情人士透露,壳牌计划将其油气勘探与开发部门的员工人数缩减20%,裁员主要集中在英国和荷兰办事处。
该人士还补充道,当下,壳牌不同技术部门正在进行合并,裁员计划正与员工协商中,并非最终决定。
至于本次裁员大风为何会吹向油气勘探与开发部门,可能和壳牌的勘探规划有关。
据了解,壳牌先前曾表示要将勘探重点放在现有的油田和已经发现碳氢化合物的盆地,包括高利润深水勘探区。在整个上游投资组合中,壳牌的目标是内部收益率至少达到15%,预计在2025年之后不会有新的前沿勘探项目。如果未来,壳牌新的前沿勘探项目要减少或者直接没有,那么一些在勘探、战略和投资组合部门,以及其开发、地下和油井业务上的人员,他们面临的可能就是离开。
另外,壳牌的上游生产成本亦高于同业平均水平,为了降本增效,更少的人员和更加精干的队伍也可以使公司能够更加专注于整个业务的绩效,为投资者带来更加强劲的回报,并增加公司发展韧性。
油气主心骨不动摇
不过,尽管裁员的风吹到了油气勘探与开发部门,但对石油和天然气业务的主心骨地位,中长期看,壳牌不仅不会动摇,反而更加坚定了。
先前,壳牌“赋能进步”战略的核心原本是减少石油投资,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资,减少碳排放。
几年尝试之后,壳牌在可再生能源上投资是多了,但亏损也不少,入不敷出的局面一直持续到现在。
就拿2022年来说,壳牌对外总投资250亿美元,其中在可再生能源上投资高达42亿美元,拿出这么多钱投资最后得到的是,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解决方案部门当年亏损了10.59亿美元。
尽管新能源发展速度一天胜过一天,它本质上还是个放长线钓大鱼的生意,短时间很难看到效益。
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因素叠加能源危机促使国际上对激进的能源转型政策予以反思并作出调整,化石能源的主体能源地位被重新肯定。
2023年上半年,国际大石油公司新增投资主要用于上游领域,上游资本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达到70%,较2022年上游支出占比不到60%有了显著提高,扭转了2014--2021年上游投资持续下降的局面。
油气等化石能源市场也开始升温,增强了石油巨头扩大规模的信心,,并且,其赚钱能力也证明了油气还是很有“钱途”的,各大石油公司也表明了自己坚定油气的态度。
bp在2023年表示它将比以前计划生产更多的石油和天然气,并暂停海上风电的扩张,埃克森美孚、雪佛龙、西方石油等不惜大手笔收购优质油气资产来扩充粮仓,剥离不良资产。
为了现有业务的发展,也是为了低碳业务的发展。壳牌的战略方向又杀了回去:稳定石油投资,保障油气产量稳定。
毕竟,从整体能源消费来看,化石能源仍然占整体能源的80%以上。对于石油公司来说,在世界更快转型之前,化石能源仍将是他们销售的大头,是整体收益的最重要部分。为此,壳牌每年将投资150到160亿美元,以保持石油和天然气产量持平或略有增长。
改革进行中
无论是裁员也好,还是转变先前态度回到油气主心骨不动摇,壳牌做这些还是为了本身更好的发展。为此,壳牌也正在进行一系列改革。
去年,壳牌换老大了,新老大一上任就干了件大事。壳牌新任首席执行官魏斯旺在上任仅一个月后就宣布对这家石油巨头的核心业务部门进行全面改革。
一个是直接将壳牌原有业务进行了重组。基于本身的能力和业务特点,壳牌决定对业务架构进行了调整,天然气业务与上游业务合并,下游业务和可再生能源、能源解决方案业务合并,这让壳牌的业务构架更接近回归传统的油气公司。
与此同时,组织机构也要进行优化简化,去年6月,壳牌提出“业绩、纪律、简化”三大原则,在该指导原则下,壳牌表示将“以质而非量”作为业务落脚点,更多专注于所擅长的领域。
于是,壳牌首先在低碳业务领域上进行了收缩。去年6月,壳牌取消了旗下碳抵消业务每年1亿美元的投资计划;紧接着10月底,壳牌就在全球对其低碳解决方案部门进行裁员,裁员比例为15%,共计200个岗位。其中主要针对氢能出行业务线,CCS及碳汇业务线没有受到波及;今年2月,壳牌宣布永久关闭在美国加州运营的七座加氢站等。
另外,壳牌在2月表示,将裁减化学品业务部门25%的岗位;据Oilprice报道,壳牌负责并购的交易团队也已被告知面临裁减20%的职位……
在大刀阔斧一通改革下,壳牌变的是发展策略的调整,不变的是对最大效益的追求。无论是发展油气还是可再生能源,最后都是效益至上,其他靠后。
来源:石油Link
免责声明: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我们对文中观点持中立态度,本文仅供参考、交流。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声明: 本文图片来源于版权方,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版权方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