缔造战国法家天下的李悝,凭什么能够吹响变法第一声号角

元柏评历史 2023-05-14 23:24:05

风云战国

战国初期,变法就像一个风口,哪个诸侯能率先站在风口之上,谁就能在乱局当中脱颖而出。

什么是变法?说白了,就是对国家的法令和制度做重大的变革,最终使国家富强。为什么是魏国第一个变法?

魏文侯通过布衣卿相的人才政策获得了一大批的人才,从而占据了变法的先发优势。这批人才里名气最大的当属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

魏文侯拜子夏为师学习儒家学说,子夏在魏文侯后面的变法里并没有发挥多少作用,但他的另一位门生却成为变法的核心人物,他就是变法的开山鼻祖李悝。

李悝是魏国本地人,他其实是子夏的学生曾参的学生,也就算是子夏的门生了。曾参是孔门72贤之一,也算是儒家的大成者,李悝跟着这样的老师学习,肯定是儒家的死忠粉丝。

但是李悝却玩起法家那一套,在《汉书.艺文志》当中,记载了李悝7篇儒家论文,以及32篇法家论文,可见他对法家的痴迷。

李悝

李悝能成为法家的鼻祖,不只是写了32篇法家论文,而是做对了几件事。

说服魏文侯,得到其鼎力支持

李悝在魏国毗邻秦国的西北边境上的担任过地方官,后来因为多次和秦军作战,得到了魏文侯的赏识,二来是由于子夏的关系,魏文侯了解到李悝法家的思想。

据说李悝搞改革始于一段对话。魏文侯问李悝:怎么才能治理好国家呢?李悝回答:要治理好国家,就应该让付出劳动的人有所收获,让立下功劳的人得到封赏,任用有才能的人。该奖赏的就必须要兑现,该处罚的就必须处罚。

魏文侯可以说是战国初期的一代贤主,不仅赏罚分明,而且任用能人,可是他还在纳闷为什么魏国的百姓对自己还是怨声载道。

李悝干脆利落地回答道:因为国内还有放纵享乐安享富贵的人。贵族们什么事情都不干,只倚靠着祖辈的功勋,不仅身居高位而且还肆意挥霍国家钱财。所以想要国家长治久安,就应该取消贵族们的高额俸禄,用省下来的钱面向社会招聘人才。

李悝一句刺破了魏国的毒瘤,魏文侯醍醐灌顶。两人一拍即合,李悝变法被提上日程。

任何改革都会损害既得利益者的利益。李悝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口号后,贵族们肯定不开心,之前整天吃喝玩乐还能当大官,以后就要沦为打工仔了,干不好还不发工资,这些贵族们当然恨透了李悝。

魏文侯的影视形象

但是李悝的身后是魏文侯,贵族们再恨李悝,也只能默不作声。

为什么魏文侯会如此支持李悝呢?因为法家学说的核心就是为了强化君权,法家对法律格外看重,将法律做为国家的根本。在战国这样乱世的背景下,李悝就是要树立一个强有力的君主,这当然是魏文侯最为喜欢的。

魏文侯清楚,如果对贵族们的权利坐视不管,就会制造出一批特权集团,对自己的统治构成很大的威胁,最后就会重演三家分晋的局面。

魏文侯能够审时度势,大力支持李悝变法,这是李悝能够在战国初期第一个赶上变法风口,并取得不错成绩的原因之一。

李悝得到魏文侯的大力支持后,立刻开足马力,站在风口扬帆起航。

解决魏文侯三个问题

任何改革都会涉及到经济改革。关于魏国的经济改革,魏文侯曾向李悝提出了灵魂三问:如何把国家的财富做得又大又香?如何建立划分财富的规则?如何惩戒那些不遵守规则的人?

在李悝看来魏国必须重农,提高粮食产量才是王道。但如何提高产量呢?李悝破天荒的提出必须保护好小农,才能稳定魏国的基层,粮食、兵源也会滚滚而来。

中国历史上有著名的经济问题就是“谷贱伤农,谷贵伤民”。只要粮食价格存在波动,商人就会囤积粮食,然后投机倒把,最后国家财政困难,农民破产。

李悝的尽地力善平籴

李悝为解决这个问题,推出《平籴(音同迪)法》。什么是《平籴法》呢?就是把粮食丰收的年份分成大熟、中熟、小熟三个等级,相对应的荒年也分成大饥、中饥、小饥三等。在丰收的年份,政府根据丰收的等级,从农民手里收购粮食,保证市场上粮食的价格不至于过低;到了饥荒的年份,政府就根据不同的等级,把之前买的粮食卖出去,用来平抑粮价。

《平籴法》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即便有改动,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修改。直到今天我们还能看到国家定的最低农产品收购价格以及各种国库储备粮储备肉,其实这都是对《平籴法》的继承。

李悝不光颁布《平籴法》,从法令角度上保护农民,更在政策上鼓励农民自力更生,丰衣足食,这个政策就是“尽地力”。

所谓“尽地力”,就是让土地最大程度地进行产出,通过精耕细作提高亩产量。李悝要求田里要种上小米、黍子、麦子、大豆、麻五种作物。万一其中一种农作物遇到灾害,靠其他农作物也不会饿死。住宅的四周也不能空着,全部种上。树不能乱种,种的必须是桑树,院子里还要多种些瓜果蔬菜。

李悝通过《平籴法》和“尽地力”解决了魏文侯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蛋糕做大了,那么下面就是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如何分蛋糕?

法家的核心是强化君主的权力,国君大权独揽,在魏国只有国君一人说了算,决不能出现春秋时卿大夫犯上作乱的情况,所以划分蛋糕的人必须是国君。

李悝要替魏文侯制定一套财富分配制度,这关乎每个人得到蛋糕的大小,如果划不好,是要出大乱子的。所以李悝的做法很简单,就是彻底废除世卿世禄制。

然后就是若想要获得财富就得凭借实力。不管你是哪国人,不管你出身高低贵贱,只要你是人才,魏国就会聘用你,只要你干得好,房子、车子、票子就都会有,还会给一块食邑给你,你可以收土地的赋税,但是土地的所有权是国君的。

就这样,努力工作成为个人分得财富多少的唯一标准。李悝这一举措彻底颠覆了春秋时期的治国理念,从此布衣卿相政策在魏国乃至整个战国诸侯中普遍施行。

但是毕竟有一些人对李悝的分配规则不满,这就是魏文侯的第三个问题,怎么惩罚这些人?

李悝著《法经》

于是乎,李悝整出一部《法经》来惩治这些人。《法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性的法典,它并不是即兴创造的,而是李悝结合前人与自己一线工作经验总结出来的,具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

可以这么说《法经》是法家成员心中的《圣经》,更是中国法学思想的鼻祖,而它又和此后的法家思想有些不同。

有一次李悝和魏文侯讨论为什么人会违法犯罪。李悝回答说:一个人如果饱受饥寒,他就会去偷盗犯罪甚至杀人。贵族如果淫逸,就会追求更加奢侈的生活,为了住豪华的大房子,就会侵占农民的田地。当老百姓活不下去的时候,他们就会铤而走险去犯罪,此时就不得不用法律来制裁他们。

所以李悝的法家思想里治理好国家,让百姓安居乐业,教化百姓礼义廉耻,以德治国这才是“本”,靠刑罚维护秩序这是“末”。李悝一直在提醒魏文侯:作为君主,决不能舍本逐末!

有了《法经》的加持,李悝完美的解决了魏文侯的三个问题,让魏国实力突飞猛进。那么《法经》里到底说了些什么?

确定法家的终极奥义

李悝虽是法家的开山鼻祖,但是他骨子里流着儒家的血,刑罚只是手段,要维护体恤百姓才是国家强盛的王道。

李悝的影视形象

春秋时期的法律成为维护贵族、欺压百姓的工具。“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是春秋时法律的核心思想。那个时候的大臣们都是贵族,有地有兵,什么时候看国君不顺眼了,就要造反弑君的。

而李悝的《法经》在惩戒贵族方面就有了很大的进步。比如说,相国与将领接受行贿,他身边的人员全部要诛杀。导致当时魏国的公务人员每天都是胆战心惊,如果他们发现领导有不法行为,一定检举揭发。

李悝的《法经》不光维护公平正义,更保护了老百姓的权益,这是春秋时期的法律里绝对不可能出现的。

老百姓期望很简单,就是平平安安的,人身和财产的安全是他们最挂念的事。在古代刑罚中,对百姓私有财产的侵犯称为“盗”,对人身伤害称为“贼”。只有让老百姓有安全感,能踏踏实实地工作,国家才能稳定繁荣。

《法经》里对坏人的惩罚是相当的严格的,比如杀人犯,不光要抄家,还要让妻子为奴;对于偷盗的人,要砍掉脚;私自翻越城墙,如果是一个人就杀头,如果十个以上,直接灭族;有不法聚众行为超过五日,可以立即诛杀。

李悝为什么要这么残忍的惩罚这些人呢?因为当时的魏国是要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决不能重回春秋时期那种国内三天两头造反作乱的局面,只有国君腰杆子硬了,国内反动势力才不敢造次,老百姓才能安宁。

所以李悝用一句话总结了《法经》的终极奥义: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意思就是,一个国君要行王道,首要任务就是惩治盗贼!儒法合一是李悝法家思想的最高境界,李悝做到了。

李悝大谈变法要义

但法家第二代代表人物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就剔除了儒家的影子,全部是凌厉的举措。

李悝通过变法让魏国实力大增,吹响了变法的第一声号角。其余诸侯国看到魏国如此迅速崛起,纷纷效仿,法家即将主宰整个战国。

变法后的魏国走上了发展致富的道路,但在乱世中生存不易,想要走上开创霸业之路,不仅要有钱,还要拳头足够硬。

而魏文侯这个拳头正是创立魏武卒的吴起。

关注我,看风云战国

0 阅读:9

元柏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