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原本是益州的一个郡,是益州的门户,然而在东汉末年,张鲁却斩杀汉中太守苏固、别部司马张修,并脱离益州,自立门户,成为汉中的土皇帝,割据汉中二三十年。益州牧刘璋终其一生,都没消灭张鲁,收复汉中,反而被张鲁多次侵扰。后来,曹操讨伐汉中,张鲁岂是曹操大军的对手,很快被曹操击败,乖乖投降了曹操,汉中落入了曹操之手。
刘备见曹军占据益州门户汉中,他为了蜀汉的长治久安,于是倾益州全部兵力攻打汉中,经过三年的艰苦作战,黄忠于定军山阵斩曹军主帅,取得汉中之战的最后胜利。此后,汉中一直被蜀汉牢牢掌握在手中,直到蜀汉灭亡。
汉中是蜀汉和魏国交战的前沿阵地,关于汉中的防守,史学界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是以魏延为首的“重门之策”,御敌于国门之外,第二种是以姜维为代表的“敛兵聚谷”战略决策,诱敌深入,再伺机与敌决战,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此二人的军事水平高下立判。
魏延的“重门之策”
魏延之所以制定这个防守决策,他是基于汉中的地理位置做出的。汉中处于汉水中上游,四周被秦岭和巴山环绕,秦岭在北,巴山在南,敌人要想进入汉中,只有从山中小路进入,别无他路,汉中的地理位置非常显要,易守难攻。魏延根据汉中的地理位置,制定了“重门之策”,核心思想是在汉中的东、南、北门等各路关口修建坚固的防御工事,各隘口遥相呼应,形成立体防御。
如果曹操带领全部军队来攻打,汉中层层防御的坚固工事可以将其挡在汉中之外,等待益州本土援兵的到来,然后一举击退来犯之敌,如果只是曹魏的一员上将带领十万大军来袭,魏延可以在确保守住汉中的情况下,击退曹军,取得胜利。魏延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镇守汉中十年,汉中安然无恙。后来王平接任,镇守汉中,碰到曹爽十万大军讨伐,他按照魏延留下的“重门之策”防守,死守汉中。汉中固若金汤,王平最后击退曹爽大军,令蜀汉转危为安。
姜维的“敛兵聚谷”
姜维是蜀汉后期的大将军,他继承了诸葛亮的衣钵,军事才能很强。由于连年北伐,蜀汉国力早已严重透支,老百姓已经无法负担战争的赋税了。费祎主政蜀汉后,休养生息多年,蜀汉才勉强恢复了一些元气,然而费祎不幸被刺杀。费祎死后,姜维成为蜀汉大将军,掌握兵权,受限于蜀汉的国力,对汉中的军事部署作了较大的调整。
姜维为节约军费,放弃了许多汉中的外围据点,将裁撤的各据点士兵适当收缩,集中兵力于阳平关、乐城、汉城少数几个据点,和敌人周旋,被称为“敛兵聚谷”。姜维的战略类似于诱敌深入,关门打狗,如果实施成功,能够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取得胜利。然而,姜维的这个战略也有很大的缺陷,残留的少数几个据点比较孤立,万一这些据点守不住,或者这些据点有人投降,那么汉中便彻底丢了。事实也正是如此,阳平关副将蒋舒在魏军到来时,出卖了主将傅佥,开城门归降了魏国,阳平关陷落,导致汉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丢失。
结语
魏延主张死守汉中,寸土不让,汉中牢牢掌握在蜀汉手中,御敌于国门之外,等待援兵,姜维却认为汉中不可守,放弃汉中外围据点,将敌人放进汉中后,关门打狗,导致汉中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丢失,间接致使蜀汉灭亡,此二人的军事水平高下立判,魏延的军事水平远高于姜维。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演义》)
双方实力对比问题:弱,则占地利而抗,魏延高明。强,则诱进来而歼之,也可示弱,姜维一评书美化之人,差得太远了。
这里忽略了一个重要点,魏延时期,魏延守汉中,后方是诸葛亮坐镇,并且诸葛在整个蜀汉一言九鼎,姜维时期,姜维在朝中又不是一把手,后面还有几个顶针的,光守汉中,后面全丢了[得瑟]
从实际战略来看,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据守天险才是大战略,所以东吴和蜀汉才能抵御这么多年,不然早被曹魏灭了。所以魏延的战术是安全的守势,但这种守势也是种长期负担,大军的换防军粮都难以为继,毕竟蜀汉没有采取司马的军屯制,蜀地运粮很难。姜维的战术是运动战,歼灭战,以灵活对死板,小股力量引敌入瓮。缺点也很多,兵力分散,不足以抵御,缺口一但打开,魏军涌入根本无法收口,实守后基本上就输了三分。从势均力敌完全转变为退守防御战,北伐都成了空谈。后期人才凋零,将领不足也都是原因之一,毕竟蜀汉的政治腐败,对人才的选拔和科技发展生产力的方式都是远远不及曹魏
平心而论,魏延与姜维都是大将之才,魏延的守与姜维的运动战不存在高下之分,因为时候不同,国家力量不同。魏延做汉中太守,刘备进位汉中王是蜀汉的巅峰,实力雄厚,固守汉中城没有问题。姜维时期,已经没有实力固守了,这个时候其实不关战将的水平。
胃炎高明就在于根据情况灵活应对,既不是贸然出击也不是龟缩不前,既不打没把握的仗,有机会也不放过
诱敌深入,关门打狗,你要有这本事啊,诸葛亮数次北伐,为什么从汉中出去都那么难?反过来说,你想进去也难……魏延为什么有胆说,如果五万我吞之,十万我拒之,再多没办法,因为兵力不够,粮草不足,但问题是超过十万大军,以当时的路况,你要多少民夫搬运粮草与军械?
魏延是防守策略,姜维是进攻策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都对。像诸葛亮那样北伐,才是失败,不可能成功,战线太长。
没有高低之分,唯一区别是:魏延、王平守汉中,他俩都是亲自在汉中指挥;姜维守汉中,开打时,他却远在沓中!
分不出高低,毕竟时局和境遇都不一样啊!魏延王平都在前线。姜维那会真的是进退维谷了!
人家文中说了,魏延的办法,还可以避免外围出现反水的不利情况。即使有一两个外围据点投降了,也不会快速被突破。而在中心区,有一个投降就麻烦了!你懂这个意思吗?而且,魏延体系完备,将士一心,即使主将不在汉中,外围据点也可以各自抵抗很长一段时间,有充分的时间等主将回来!说姜维是个废物,就那么难吗?这么多的事实和两相对比,还不能是你做出自己的判断吗?你的历史就是这么学的?
文盲一个,我都不好意思戳破你,姜维得到的补充和支持太有限了,撇开政治和国力以及外围环境谈军事,简直就是饭桶!他如果积聚蜀国半数精锐屯于汉中,怕是见不到明天的太阳了!
国力对比不一样,当初刘备在汉中打个五五开曹操都受不了赶紧把人口牵走认怂,魏延当然觉得能守,到了姜维哪怕在洮西一口气吃掉几万人,对面还跟没事一样继续干
时代不同了,魏延时期有刘备诸葛亮在后面,敌人一来援军必到,姜维时期,政治腐败到了极点,胡济死后汉中都督空缺很久都没派人接任,钟会打来的时候那刘禅还不相信,以为是在打东吴,即使是这样如果不是邓艾偷袭,蜀国也灭不了,汉中还有几座城池都没攻下。
杀魏延是蜀汉最大败笔
诸葛亮姜维没有评价国力,以为以弱胜强容易,以攻为守,结果越来越弱。
汉乐二城和黄金围,兴势、赤坂等外围据点都是诸葛亮二伐夺取武都、阴平之后建立的。包括姜维前期也在天水一带建立了十几个据点。姜维提出敛兵聚谷,很大原因是他的兵权被分,汉中不归他调属。段谷之战姜维是约请汉中督胡济参战而不是调动,结果汉中督胡济还爽约了,导致姜维兵败。如果姜维能掌控汉中就不必去沓中避祸去了。
魏延执掌汉中之后,防御体系一直非常完善。包括魏延死后,王平也是一直沿用魏延的策略。一直到后来姜维上台,不用魏延的防御策略,蜀亡
将军死于政客之手。诸葛亮身为一国之君,有其实无其名。收拾各种不服,把李严,魏延治赖了。
姜维时期魏国已有一统之势,所有策率也是苟延残喘,诱敌深入也就是省点军粮,赞同北伐的也就刘禅姜维俩人了,最后姜维屯田沓中估计也不想打了,实力相差太大,至于黄浩之流也就是起到加速的作用。
不能这么比,时期不一样,姜维做大将时蜀汉国力比之前少了很多,已经没有足够钱财守汉中了。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职场里面往往叫的最欢的都是老板的拖,真正干事的技术支持的都是某某无闻。
不能以结果论英雄。前者保守,打的是消耗战,基本上没啥翻盘的机会。后者更冒险,如果手下没出叛徒,有可能重创敌军,是在逆境中积极争取那一丝胜机。红军时期前几次反围剿都采取的诱敌深入策略获得大胜,第五次是打阵地战硬拼实力打输了。所以真不好说魏延比姜维高多少。
姜维的主张肯定不行,汉中要是被拿下就是曹魏的前沿阵地,源源不断的攻伐。
魏延时期有诸葛亮,姜维有啥?
魏延在的时候,蜀汉的老兵都是精锐,姜维到后期,军队远比不上早期的百战精锐
诸葛亮用兵本就一般,他的继承人就更没法看了
说明识人方面诸葛亮不及刘备!
魏延的能力确实可以,诸葛死杀魏延对蜀汉损失大了,也说明了继任者能力不能服众,骄兵悍将管理难确实能力也强,非得英明神武之主才能臣服
一群现代的井蛙去评论2千年前的先贤[得瑟][得瑟][得瑟]
秦岭通道在蜀国,那绝不能抛弃汉中。
关门打狗是几个人打一条狗,问题是狗太的了反被咬死了,不让狗进来,狗上不来再多的狗没有拒敌于门外,采用拖术也就不败
我只知道不同时期不同政策,需要根据国情调整。我没姜维魏延那个本事,我也不是军事专家,我做不了评价,都消停点吧[得瑟]。想评价他们,你得有他们的能力,你们都比不上他们两个,还在说东说西,贻笑大方了。
此一时,彼一时,没有不变的策略。
参考《三国演义》?然后你说自己在说历史?我呸!
因为姜维根本就没守汉中,跑沓中屯军避祸去了[无奈吐舌]
黄忠斩杀夏侯取得最后胜利?这汉中之战的开始的吧!
不要捧一个踩一个。
别总拿小说故事劳心伤肺的分折。还误导读者。
姜维的策略是因为那时候的蜀国国力原因
从战术上来讲姜维没有错。因为那个时候的蜀汉已经没有实力支撑全面防御,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但是从大的战略格局来讲只要北方是统一的那么蜀汉最终的结局只能是被灭,以一州之力抗衡发达的北方是不现实的
魏延采取稳固防守是对的 当时还有强大的后援 只要挡住曹军的攻势 就算成功 姜维时期蜀汉人才凋零 国力渐弱 兵力布置捉襟见肘 不是姜维不想守 实在是除了他之外找不到第二个能打的
笑了,魏延那会的蜀汉兵员素质可不是姜维那会可以比的[吃瓜],蜀汉那会的士兵单兵素质已经不像魏延时代那样,而且没有统一的协调指挥,魏灭蜀之战汉中蜀军完全就是各自为战,就算是魏延的战略也没用[吃瓜],而且聚兵敛谷几乎没有得到执行[吃瓜]
真是被邓艾偷家了,不然给钟会几十年。他也打不进去
刘备活着不会有些事,刘备的眼光还是有的
都别扯淡了,汉中太守魏延不是张飞[呲牙笑]
时势不同,不好比较。
虎桥往事明月知,汉水长流太守名。
要钱没钱 要命一条[笑着哭]
不知道哪来的那么多魏延吹,魏延那么厉害指挥过几次大战?
魏延是实打实的北伐派,随时为北伐做准备的。放弃汉中还北伐个毛啊。
环境不同,策略也要因事而异。当时姜维兵力不足,每次打仗还要拉上廖化,张翼,董辰等人。而且当时镇守汉中的是汉中督胡济。段谷之战胡济失约导致姜维兵败,姜维也拿胡济没办法。
蜀汉人口不过百万,能养活多少军队?
从实际看蜀国最后的灭亡和汉中失手关系不大,如果不是撤了阴平出口的那个小寨,如果不是马邈江油献城,如果不是诸葛瞻指挥失误……即便邓艾偷渡阴平得手依旧有很大的翻盘机会。
蜀汉连年北伐早就不得民心,哪怕是诸葛亮去守也是守不住的,就像江东鼠辈一样永远跨不过长江,十万打不过八百,蜀国吴国早已失去天命,谁去也是救不了,这三国征伐不断,天命早就归晋。
魏延能力太强,性情不羁,诸葛亮杀魏延也是无奈,此人不除,诸葛亮死后可能蜀国他说了算,自己的这帮人再无出头之日,魏延必须死
一主攻,一主守,说明不了水平高低。
国力不同的选择
魏延和王婷实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曹魏找不到机会。姜维想学魏延走险棋,聚歼雍凉军主力,但是兵力不够,这时候的雍良守将也不是傻子。
姜伟想学魏延子午谷奇谋走险棋,在汉中聚歼雍凉军团主力 ,但姜维本身兵没多少,没这么大的体量吞下去雍凉军团主力,而且魏军也不是傻子。先不说,这是不可能的。即便0.01%的概率成功了,顶天中的顶天拿下凉州陇西,但果粒搁那摆着,最多和诸葛亮一样给蜀汉续命,姜维落得个诸葛亮一样病死五丈原的结局。
汉中如失,西川震动!难守也
根本原因在于钱的问题
汉中就是门户进可攻退可守,姜维的顾虑可能觉得守汉中物资送不上来,问题就是打下来退回去,打下来的又还回去,简直来回折腾,还不如守汉中步步蚕食
一个政权建立以后,至少有一段时间会发展,一直不明白蜀汉越发展实力越弱,原因是啥?
魏延守汉中后方有诸葛亮,王平守汉中后方有费祎,轮到姜维守汉中,后方剩下一群反骨仔,把魏延换到姜维那个时代,照样是被叛徒献出阳平关丢掉汉中
诸葛亮六出祁山劳而无功,他徒弟姜维九伐中原也是徒劳无功,这师徒两个真是又菜又爱玩的典范
魏延守汉中的时候,属于蜀汉上升期和平稳期,自然犹有余力。姜维守汉中的时候,属于蜀汉的下降期。谁来了长久下去也顶不住。
事实已证明,“重守国门”是对的。
以小博大,赢得了天下,缺输光了未来
一个守 一个主张以攻带守
魏延错守诸围 姜维敛兵聚谷
死守也就是苟延残喘,干脆赌一把
参考三国演义[吃瓜]这玩意儿是小说啊。
但凡诸葛死前说一句征伐御敌之事伯约当之也不至于如此
后勤跟不上
此一时,彼一时
有关隘不守,放进来,关门打狗。[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你得打得过啊[得瑟][得瑟][得瑟]
关键是蜀国没有兵源了啊。。。。。。
一句话,谁强也强不过自媒体小编的一张嘴。不结合蜀汉不同时期的国力和政治,单纯空洞的比较两人,不具任何的说服力😂……
姜维是真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