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没有个人英雄主义电影?

骨朵网络影视 2024-11-07 16:33:17

有道是,“一个国家的电影比任何其他艺术形式都更直接地反映出这个民族的心态。”而电影中对于正面英雄的定义,也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推崇的价值观是什么。

有趣的是,中国电影的商业化是从模仿好莱坞类型电影开始的,但好莱坞电影中最卖座的个人英雄主义,中国电影却始终学不到精髓。就像是国庆档科幻片《749局》,分明是个人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却总让中国观众感到别扭,因为全片都在弱化集体的作用,放大个人的价值。

而这种价值观和中国的文化环境并不适配,只会让观众觉得这是一个不中不西的缝合故事。因为中国人的传统里并不崇尚一个单打独斗的个人主义英雄,中国文化强调的是集体主义,是团结协作,是国家荣誉。如果剥离了中华文明的文化特性,去创造一个追求个人主义的中国式英雄,就像一个套着黄外衣的白香蕉,故事很难落地,也难以赢得中国观众的共情。

那么中国到底需要怎样的英雄?我们又该如何从文化角度来理解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和中国的集体主义英雄电影?

西方的个人英雄主义电影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曾被记者问道:“为什么能够享有电影明星那样的巨大影响。”基辛格回答说:“因为我总是一个人单干,我们美国人酷爱这种精神。”

这种精神就是个人英雄主义的精神。这种精神在电影里最早的体现就是西部牛仔的孤胆英雄形象。西部牛仔通常是生活在主流秩序之外的边缘游侠,一个人单枪匹马,骑行在西部辽阔的平原上,他们坚持着自己的道义,总能用强大的力量,独自干掉所有的反派,就像是《原野奇侠》里的枪手肖恩为了保护自耕农朋友,独自决战当地的恶徒。

而且在美国西部片中,个人的力量是完全大于集体的,甚至有时候集体还会反过来成为削弱个人力量的阻碍,就像《正午》中小镇居民为了摆脱警长带来的麻烦,想将警长驱逐出去,但警长最终用强悍的枪术以一敌四击退歹徒,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和小镇的安全。

之后这种孤胆英雄形象又进化出了很多新的变体,比如科幻片《星球大战》里的绝地武士,动作片《第一滴血》里的退伍军人,还有漫威宇宙里的超级英雄。这些电影里的各路英雄好汉,或拿枪,或执剑,或用超能力,他们的性格各不相同,却无一例外都是个人主义英雄,虽然他们也会与团队协作,但个人的力量永远牢牢占据了上风,可以说是独自一人承担了拯救世界的使命。

美国人之所以这样强调个人主义,北师大比较文学教授王向远曾在书中阐释道:“美国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社会中的个人主义不同于东方传统社会的家族主义、村社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集体主义,而是把个人的价值作为一切利益的基础。”

《肖申克的救赎》里就反映了个人追求自由的美国精神,银行家安迪蒙冤入狱,想要合法翻案出狱,却被阴险的典狱官抹杀了希望,但他没有在狱中绝望,反倒是用一把石锤为自己凿出了自由的道路,在一个风雨夜奔向了海边的小岛。安迪对不公平体制的反抗,和对个人自由的极度渴望,让他不惜违反法律也要重获自由。他对于正义的定义,不是基于法律和体制的认同,而只在于自己的良心无愧。

而这样的故事如果发生在中国电影里,这个蒙冤入狱的人大概率不会选择逃走,而是会寻求清官的帮助来翻案。在中国的冤案电影中,往往一个正直聪慧得像狄仁杰一样的官员,才能为蒙冤入狱的平民带来清白和自由。

而《第一滴血》里的美国英雄则更加反体制、反集体。一个越战老兵退伍后回国,却连一份停车场的工作都找不到,四处流浪来到一个名为希望的小镇,却受到警长的驱逐和虐待,他无奈袭警后逃到荒山野林中,在警方的追捕中运用战术反击。他不是越战的发起者,却成为了这场战争的牺牲品,当这个悲剧英雄拿起武器对准美国警方时,又何尝不是在向体制控诉,自己作为个体在集体中被抹去的自由,被牺牲的价值呢。

这种个人英雄主义精神,自从美国建国以来就十分盛行,一直到数百年之后的今天也从未消失过。包括近些年来,火遍全球的电影《小丑》,就将曾经的反派塑造成了一个反社会的英雄形象,引发了全球观众的共情。因为在小丑看似反社会的杀戮背后,是千千万万个在社会中被压迫的边缘人,渴望推翻不公平体制的愤怒。所以经典的美国个人主义英雄,其实是一个反体制的,边缘化的,主张个体正义自由的游侠形象。

中国的集体主义英雄电影

相比于美国的个人主义英雄,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流传的英雄形象,大多都是隶属于体制里的领袖,无论是国家、军队,还是家族、部落,即便有不属于体制内的游侠,也会最终被体制招安,如同《水浒传》的108位梁山好汉。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中华文明更加强调集体主义,国家和社会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

所以中国的英雄总是在为集体而战,总是在反抗外来的侵略者。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誓死不屈,还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这些都是根植在我们文化基因里的英雄记忆。

2002年上映的《英雄》在中国电影史上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影,不仅是第一部中国电影在本土取得过亿票房成绩的商业电影,超过了进口大片,首次证明了中国电影的商业潜力,还完成了向世界的中国文化输出,在北美也收获了5370万美元票房。据说有一位研究中国史的美国博士生写了几万字的论文,却被导师批评不如一部《英雄》让自己更了解中国。

《英雄》这部电影刨去表面那些复杂的叙事诡计,内核就是有着国仇家恨的赵国刺客无名,为了天下统一,最终放弃刺杀秦王。理由是“七国连年混战,百姓受苦,唯有大王才能停止战乱,一统天下”。这在西方人看来,几乎是不能理解的事情。但这部电影里却蕴含着非常中国的价值观,那就是——英雄是可以为了集体利益和国家命运,牺牲个人恩怨、欲望和生命的普通人。

而2007年上映的《集结号》则是讲述了一个受了委屈的英雄的故事,九连连长谷子地在执行阻击战任务时,与团长约定以集结号作为撤退号令,但号声却从未响起,战友们也最终全体阵亡,并且成为了失去身份的失踪士兵,谷子地为了帮他们争回应得的荣誉,不惜掘地三尺找到他们战亡的证据,最终这些战士们的遗骸被找到,军队也将他们作为烈士厚葬。

同样是受了委屈的英雄,中国的集体主义英雄渴望得到的是集体的认同和安抚,用集体的方式来实现正义,恢复荣誉;而美国的个人主义英雄则是会反思体制的缺陷,反抗体制的不公,并用个人的方式来实现正义,就像《第一滴血》里的兰博那样对抗政府。

而近十年来票房超过50亿元的《战狼2》里的冷锋,虽是个人能力超强的单兵,但单兵背后,是代表整个国家军队的集体主义,正如战狼的口号“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一样。而且战狼的胜利也不单是个人的胜利,而是中国军队的强悍实力的胜利。正如在《战狼2》的结尾中,当冷锋个人的力量无法胜过非洲叛军时,他用手机拍下了中国同胞遭受的磨难,得到了中国海军的救援,从而成功救出华侨。

同样是撤侨行动,《红海行动》则更强调了蛟龙突击队整个团队的英勇善战,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除了这些秉承着集体主义价值观的英雄以外,中国也有一些影视作品塑造了少见的秉持个人主义的英雄形象。

比如《拆弹专家2》里的潘乘风,潘乘风也是一个受了委屈的英雄,但他并没有寻求体制的安抚,而是从拆弹专家变成了制造炸弹的恐怖分子。他从昔日体制的宠儿,变成了体制的敌人,但一场失忆,却让他彻底失去了自己的身份。他不知道自己是谁,只能任由警方和恐怖分子来回摆布,只有“信就是警察卧底,不信就是恐怖分子”。结尾的潘乘风只有一条路,那就是从一个反体制的个人主义反派,成为一个拥护体制、为集体利益牺牲的人,才能重新成为英雄。

中国电影还有一些介于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间的英雄形象,比如《我不是药神》里的平民英雄程勇,最开始是基于个人主义的自私卖药,最后是为了病人们的集体利益而牺牲了自己的安全来送药;还有 《三大队》里的前刑侦队长程兵,他个人对正义的执念是追凶成功的关键,但前期团队作战的配合和队友们的逐个离开,也让观众能更加理解这个孤胆英雄的深情与痛苦。

这些经典的,卖座的,能引发广泛共鸣的中国式英雄,是有着如同军人般的内核的,他们拥护体制,崇尚荣誉,愿意为了集体利益而牺牲个人自我。这些价值观是根植于中国几千年来的儒教文化传统的,一直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观众。

所以中国电影要写好中国英雄,要善用集体主义价值观,很多时候,它是一种文化自觉与文化本能,就像《焚城》里的消防员为了保护香港千万市民不受辐射污染,八人前往辐射地掩埋辐射物,三人留在炸弹池里壮烈牺牲,观众是会被这种“舍小家顾大家”的英雄壮举深深触动的,这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延续至今的生命力。

1 阅读:38
评论列表
  • 2024-11-07 17:30

    咋没有呢,爱国演员吴京拍的不都是吗

  • 2024-11-08 12:21

    怎么没有,战狼不就是最典型的嘛,其它不怎么出名的像《硬汉》,《痞子英雄》啥的不都是么

  • 2024-11-07 17:41

    干狼二

  • 2024-11-08 14:53

    上甘岭,我是罗成,向我开炮

骨朵网络影视

简介:网络影视业内资讯、数据统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