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知网
从小就学《将相和》,却从没老师讲过它的后续故事。
因为“将相和”的结局太过凄惨,老师都不忍提及……
战国时期,赵国有两位著名的历史人物——政治家蔺相如和军事家廉颇,他们两个人在历史上留下了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典故,因此被人所熟知。
蔺相如和廉颇两位名人之间“将相和”的典故同样广为流传,被视为友谊佳话。
刎颈之交蔺相如最初只是赵国宦官的一名门客,远不如大将军廉颇位高权重,但是蔺相如既有才华,又有谋略,因此才能后来居上。
蔺相如进入赵国高层是从“完璧归赵”伊始。
赵国有一块稀世珍宝——著名的美玉和氏璧,这件宝物被如狼似虎的秦国所觊觎,为了得到和氏璧,秦国要拿土地和赵国交换。
蔺相如在出使秦国中大胆行事,周密布置,最终挫败秦国骗取和氏璧的阴谋,因此得以被赵王视为座上宾。
后来,在秦赵议和的渑池会盟中,蔺相如冒着生命危险陪伴赵王面见秦王。
在宴会上,蔺相如巧妙的化解了秦王对赵王的侮辱,保住了赵国的颜面,因此得到赵王的嘉奖,获封官位之高,甚至超过了资历更老,战绩更多的大将军廉颇。
廉颇对蔺相如的升迁之快甚是嫉妒,无论是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会盟两件外交大事上,赵国最大的底气都是大将军廉颇麾下的大军,但是蔺相如靠耍嘴皮子就能超过廉颇,这让廉颇感到羞辱,因此廉颇公开表示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
蔺相如顾全大局,不与廉颇争锋。但他的礼让却被门客视为令人耻辱的懦夫行径。
蔺相如对门客说,当年自己冒着生命危险出使秦国,面对鹰视狼顾的秦王都不卑不亢,会怕廉颇吗?
自己身为赵国国相,廉颇则是赵国大将,如果相争势必导致赵国内乱,自己是为了大局着想才忍辱负重。
廉颇得知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后,主动负荆请罪,二人由此成为了刎颈之交,这段友谊佳话被称为“将相和”。
长平之战赵国的文治有国相蔺相如,武功有大将廉颇,赵国的国君赵惠文王有他们二人,如同有了卧龙凤雏两位贤才。
但是赵惠文王虽有青云之志,却英年早逝,不到50岁就病死了,太子即位,世称赵孝成王。
赵孝成王的谋略和胆识,都远不如他的父亲。他虽然想学习父王做出一番功绩,但急功近利,目光短浅。
他这种性格为后来赵国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公元262年,秦师伐韩,韩军一溃千里,兵败如山倒。为了得到军事援助,韩国急忙派人访赵,说要把上党等地献给赵国。
赵国众臣劝赵孝成王不要贪图占便宜,得罪秦国,但急功近利的赵孝成王认为接纳韩国献土,是开疆拓土之功,因此不顾劝谏收下了上党。
而此举自然是激怒了秦国,秦国立刻围攻上党。没等赵国的军队赶到,上党就已经被秦军攻破了,百姓们逃到了附近的长平。
面对秦国大军压境,赵孝成王乱了方寸。
他本就是个没什么经验的年轻国君,即位之初是靠太后垂帘听政,和蔺相如廉颇等权臣的扶持,才能坐稳王位。
如今因为急功近利触怒秦国,他追悔莫及也无济于事,只得让大将军廉颇先带兵守住长平,和秦军对垒,这就是战国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长平之战。
这场战役的胜负将决定赵国的命运,如果胜利,赵国尚有喘息之机,如果失败,赵国将彻底灭亡。
赵国的末路攻打长平的秦军指挥官是著名武将王龁,他行军布阵的能力很强,几次进攻都让赵国守军吃了大亏。
老将廉颇打了一辈子仗,眼见秦军兵马粮草供应充足,是有备而来,而赵军虽然是本土作战,但却是长途跋涉,仓促上阵,因此士气低落。
廉颇认为,绝不能和秦军硬碰硬,必须避其锋芒,据险固守,才能保住长平。
廉颇的战术是正确的,秦军数次攻城,皆被赵军击退。虽然赵军的伤亡也非常惨重,但还是成功保住了长平。
秦军眼看长平的防御固若金汤,就换了攻心战术,使出了反间计。
他们散布谣言说:“老将廉颇躲在城里,不主动进攻,是有异心。秦军不怕廉颇,就怕赵国年轻的军事天才赵括。如果赵括领兵,立刻就能击退秦军。”
急功近利的赵孝成王本就嫌弃廉颇据险固守的战术,听闻了这些谣言后更是认为廉颇是消极作战,打算把廉颇从前线调回。
赵国国相蔺相如和文武百官都劝阻君主,临阵换将是大忌,但赵王一意孤行,还是让年轻的赵括取代廉颇当了大将。
赵括自己都推脱说没实战经验,但军令如山,赵括只得硬着头皮出城找秦军决一死战,结果可想而知:赵军大败,秦国大将白起坑杀了赵国40万降卒,赵国名存实亡。
赵国国相蔺相如听闻了兵败的消息,悲愤得大病一场。
早在秦国伐韩时,他就劝赵王不要贪便宜得罪秦国,结果赵王没听。
在长平之战时,蔺相如又劝赵王不要换掉久经沙场的老将廉颇,赵王又没听。
如今赵国战败,他多年苦心经营的结果毁于一旦。蔺相如几乎要被活活气死,没几天就在悲愤交加中病死。
而老将廉颇被从长平调回后流亡魏国,赵国兵败如国灭,君主也不信任自己,廉颇身为大将有报国之心,却无为国效命之力。
后来,赵王曾打算重新启用廉颇,却担心他年老体弱,不能再上战场,这就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典故。
最终,风烛残年的廉颇没能回到赵国,在魏国客死异乡,战国一代名将在郁郁寡欢中离世,着实令人哀叹:时运不济,造化弄人!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廉颇蔺相如列传》再解读》朱凤岚、李琳
中国知网《廉颇:从少年得志到老兵暮年》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