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飘摇南北朝,在这充斥着战火与混乱的时期里,稍有不慎,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万人之上的天子帝王,都会落入万劫不复之中。而在这种人心惶惶的时代,却有一位天真单纯的皇帝,稳坐龙椅48年,一辈子只爱发妻,从末纳妃入宫,挚爱病逝后便青灯古佛,最后因为好心,被小人捅了刀子。而这“菩萨皇帝”便是南梁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
萧衍出身兰陵萧氏,是西汉相国萧何的后人。父亲萧顺之是南齐丹阳尹,承门荫之幸入任为雍州刺史。萧衍年轻时,已因聪慧过人,博古通今而闻名于世,曾作赋与诗千百余篇,多出名作。中兴二年(502年)接受萧宝融“禅位”,于是正式称帝,建立南梁。
是为帝王后,萧衍吸取宋、齐灭亡的教训,留心政务,凡事亲力亲为,不敢有丝毫懈怠。传闻萧衍执政时,每日五更便起床去批折理事。严寒的冬日,即便手上已长满冻疮,也不曾放下墨笔。北魏南侵,他指挥军队与之抗衡,并逐渐实现南北均势。自天监五年(506年)十月起,元英等率领号称百万的魏军围攻北徐州治所钟离,遭守城的昌义之顽抗。萧衍先后派曹景宗与韦睿督军二十余万救援钟离。天监六年(507年)三月,韦睿等借淮水暴涨之际,派舰队发起攻击,大破魏军,一路追击至濊水上,使沿淮河百余里间,魏军的尸骸相藉,淮水为之不流。此役中,魏军阵亡及淹死者各十余万,另有五万人被俘。“三月,淮水暴涨六七尺,叡使冯道根与庐江太守裴邃、秦郡太守李文钊等乘斗舰竞发,击魏洲上军尽殪。别以小船载草,灌之以膏,从而焚其桥,风怒火盛,疴尘晦冥,敢死之士,拔栅斫桥,水又漂疾,倏忽之间,桥栅俱尽。道根等皆身自搏战,军人奋勇,呼声动天地,无不一当百,魏军大溃。英见桥绝,脱身弃城走,大眼亦烧营去。诸垒相次土崩,悉弃其器甲,争投水死者十余万,斩首亦如之。叡遣报昌义之,义之悲喜,不暇答语,但叫曰:‘更生,更生!’诸军逐北至濊水上,英单骑入梁城,缘淮百余里,尸相枕藉,生擒五万人,收其资粮、器械山积,牛马驴骡不可胜计。”梁朝取得了自宋元嘉初年“南北交战以来南朝所未有之一大捷”。在他治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大梁国竟因此成为乱世之中难得欣欣向荣的国家。
不过萧衍也是历代帝王中略显奇葩的一个。奇葩表现之一,便是他的后宫空无一人。萧衍并非对男女情爱毫无感觉的人,所谓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他此生的挚爱仅结发妻子郗徽一人。郗徽也是聪慧可人,读书识字、琴棋书画、乃至女红都是精通技能。“后幼而明慧,善隶书,读史传。女工之事,无不闲习。宋后废帝将纳为后;齐初,安陆王缅又欲婚:郗氏并辞以女疾,乃止。建元未,高祖始娉焉。生永兴公主玉姚,永世公主玉婉,永康公主玉嬛。”与萧衍站在一起,不曾逊色,甚至可以称得上是郎才女貌。不过“后酷妒忌。”后来萧衍纳丁令光为妾,“德后酷忌,遇贵嫔无道,使日舂五斛,舂每中程,若有助者,被遇虽严,益小心祗敬。”
郗徽红颜薄命,生下三个女儿后,便因病逝世,时年不过三十出头。萧衍为郗徽操办后事,曾几度悲伤欲绝。为纪念与自己同享福共患难的发妻,萧衍追封其为德皇后,“闰月丁酉,以行宕昌王梁弥邕为安西将军、河凉二州刺史,正封宕昌王。壬寅,诏以宪纲日弛,渐以为俗,令端右以风闻奏事,依元熙旧制。有司奏,追尊皇考为文皇帝,庙号太祖,皇妣张氏为献皇后,陵曰建陵,郗氏为德皇后,陵曰修陵。”从此大梁国再未有第二任母仪天下的皇后。“故帝卒不置后。”
萧衍
不过,萧衍不愿纳妃的原因,除了对发妻的恩念与喜爱外,还与他信奉佛教有关,而礼佛便是他另一大奇葩表现。古代多有帝王为天下社稷而礼拜神佛的例子,可萧衍在执政后半期对礼佛已到了痴迷的地步,甚至改变了心性,最终丟了大梁江山。
见过还在位期间,就一心想着出家的皇帝吗?萧衍就是这样少有的例子。他曾兴师动众举办出家的仪式四次,而朝中群臣自然是百般反对,毕竟国怎能一日无君呢?萧衍曾四次舍身寺院都被群臣巨资赎回,成了中国佛教史上的奇闻。第一次出家是普通八年(527年)三月八日,萧衍前往同泰寺舍身出家三日,回銮后 ,大赦天下;第二次出家是大通三年(529年)九月十五日,也在同泰寺,他脱下龙袍舍身出家,并于次日开讲《涅盘经》,二十五日群臣捐钱一万万钱赎回、还俗;第三次出家是大同十二年(546年)四月十日,群臣集资二万万赎回;第四次出家是太清元年(547年)三月三日,只一次在寺院里住了37天,大臣们出资一万万钱赎回。每次出家,都如同过家家一般,而群臣每次都要花很多钱将其赎出,这也导致了国库的空虚,如此行为实在令世人汗颜。
萧衍援引《楞伽经》《涅槃经》等如来藏系经典“食肉者断大慈种”之说,主张全面素食。从此,汉传佛教形成吃素的传统。萧衍不近女色,不吃荤,不仅他这样做,还要求全国效仿:“弟子萧衍又敬白,大德僧尼,诸义学者,一切寺三官,弟子萧衍,于十方一切诸佛前,于十方一切尊法前,于十方一切圣僧前,与诸僧尼,共伸约誓。今日僧众还寺已后,各各检勒,使依佛教,若复有饮酒啖肉不如法者,弟子当依王法治问。”武帝曾佛前宣誓,断食酒肉,撰一文如下:“弟子萧衍,虽在居家,不持禁戒,今日当先自为誓,以明本心。弟子萧衍,从今已去,至于道场,若饮酒放逸,起诸淫欲,欺诳妄语,啖食众生,乃至饮于乳蜜,及以酥酪,愿一切有大力鬼神,先当苦治萧衍身,然后将付地狱阎罗王,与种种苦,乃至众生皆成佛尽,弟子萧衍,犹在阿鼻地狱中。僧尼若有饮酒啖鱼肉者,而不悔过,一切大力鬼神,亦应如此治问,增广善众,清净佛道。若未为幽司之所治问,犹在世者,弟子萧衍,当如法治问,驱令还俗,与居家衣,随时役使。愿今日二部僧尼,各还本寺,匡正佛法,和合时众,皆令听经法者。如说修行,不可复令断大慈种,使佛子不续。若有犯法破戒者,皆依僧制,如法治问。若有容受,不相举治者,当反任罪。又僧尼寺,有事四天王迦毗罗神,犹设鹿头及羊肉等,是事不可,急宜禁断。若不禁断,寺官任咎,亦同前科,别宣意。”
无法真正剃度出家成为和尚,萧衍便委曲求全,将自己的日常生活全部更替为了吃斋念经。萧衍曾向达摩祖师聊起自己虔诚礼佛的日常,“尔时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师曰:‘廓然无圣。’帝曰:‘对朕者谁?’师曰:‘不识。’又问:‘朕自登九五已来,度人造寺,写经造像,有何功德?’师曰:‘无功德。’帝曰:‘何以无功德?’师曰:‘此是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善因,非是实相。’武帝问:‘如何是实功德?’师曰:‘净智妙圆,体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武帝不了达摩所言,变容不言。达摩其年十月十九日,自知机不契,则潜过江北,入于魏邦。志公特至帝所问曰:‘我闻西天僧至,今在何方?’梁武帝曰:‘昨日逃过江向魏。’志公云:‘陛下见之不见,逢之不逢。’梁武帝问曰:‘此是何人?’志公对曰:‘此是传佛心印观音大士。’武帝乃恨之曰:‘见之不见,逢之不逢。’即发中使赵光文往彼取之。志公曰:‘非但赵光文一人,阖国取亦不回。’”萧衍“度人造寺,写经造像”,弄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修建寺庙,绝非小笔支出,再富有的国库也经不起他这般糟蹋,于是国库亏空,国力也大不如前。
君主是世人的示范,由于萧衍一心向佛,这让百姓也争相效仿,举国上下皆是青灯古佛,毫无生机与向上发展的动力。
侯景
萧衍的防人之心在佛教思想的熏陶中逐渐丧失,最后因此尝了丧命的苦头。在三国对峙中,东魏实力最强,西魏整合最优,梁朝虽然经济文化发达,但所积累的社会矛盾(包括阶级矛盾、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中央与地方矛盾等)却濒临喷发期。在此背景下,野心家侯景登上历史舞台的中心。侯景出身朔州羯人,早期为尔朱荣之部下,后投靠高欢,得其重用,于中大通四年(532年)四月被拜为南道大行台,镇守河南之地,大同八年(542年)升为河南道大行台,“拥兵十万,专制河南”,实力雄厚。高欢虽对侯景委以重任,内心却极其猜忌;侯景虽对高欢尚算服帖,但却与其世子高澄不睦,曾扬言:“王在,吾不敢有异;王无,吾不能与鲜卑小儿共事!”到太清元年(547年)正月高欢病重时,对高澄语及如何制服侯景之事,并写信召还侯景。高欢死后数日,侯景就公开反叛东魏,他先请求以河南六州附西魏,西魏授侯景以太傅、河南道行台、上谷郡公的官爵,但并不出兵,表现出冷静谨慎的态度;稍后侯景又求助于梁朝,愿以十三州附梁。
收复中原一直是南朝挥之不去的情结,正好梁武帝梦见中原平定,不久后侯景的降表就送抵建康,梁武帝大喜,再加上梁朝自陈庆之死后一直缺乏良将,所以颇有接纳侯景的想法。但群臣廷议时,尚书仆射谢举等大臣都表示反对,梁武帝便为此犹豫不决。这时他的宠臣朱异进言道:“圣明御宇,上应苍玄,北土遗黎,谁不慕仰?为无机会,未达其心。今侯景据河南十余州,分魏土之半,输诚送款,远归圣朝,岂非天诱其衷,人奖其计?原心审事,殊有可嘉。今若拒而不容,恐绝后来之望,此诚易见,愿陛下无疑!”梁武帝听了这话以后摒弃廷议,决心接纳侯景,强调“得景则塞北可清;机会难得,岂宜胶柱!并且还在侯景的花言巧语下,委之以大将军的重任。而这侯景也是别有用心,大权到手后,便着手将萧衍囚本于建康台城。“上虽外为侯景所制,而内甚不平。景欲以宋子仙为司空,上曰:‘调和阴阳,安用此物!’景又请以其党二人为便殿主帅,上不许。景不能强,心甚惮之。太子入,泣谏,上曰:‘谁令汝来!若社稷有灵,犹当克复;如其不然,何事流涕!’景使其军士入直省中,或驱驴马,带弓刀,出入宫庭,上怪而问之,直閤将军周石珍对曰:‘侯丞相甲士。’上大怒,叱石珍曰:‘是侯景,何谓丞相!’左右皆惧。是后上所求多不遂志,饮膳亦为所裁节,忧愤成疾。”“五月,丙辰,上卧净居殿,口苦,索蜜不得,再曰‘嗬!嗬!’逐殂。年八十六。景秘不发丧,迁殡于崐昭阳殿,迎太子于永福省,使如常入朝。”
侯景知晓萧衍驾崩,只是要求侍人将其遗体移至昭阳殿,并命令他们不得将此事声张出去。直至二十天后才将萧衍移到太极前殿发丧。萧衍被后来上位的梁简文帝萧纲追谥为武皇帝,这才算一生的结束。
单就独善其身而言,萧衍能忍住美色而独爱于发妻,而且宽容大度,曾让国家兴盛无比,还是个善人皇帝。但他后期无底限的愚善,以及对神佛的无脑信仰,已让他不再适合当一代帝王,同时这些特质促他最终成了“千古笑柄”,留作后人耻笑。
死有余辜,可惜了无辜百姓和大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