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看着手机上的招聘要求,感到心事重重。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除了基本信息,他的简历上几乎没有任何内容。
这并不是个别现象。根据最新数据,中国有30%的大学生在求学期间被学校勒令退学。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令人痛心的现实: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大学这个"自由乐园"中迷失了自我。
"找工作太难了,现在各行业都在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拼命追求,可4年的大学时光,他们却把青春都给了"奶头乐"。"这是很多应届生常挂在嘴边的话,但他们不敢告诉家长。
奶头乐,就是像婴儿除了哭闹和睡觉,就只想着吃奶一样。现在的大学生,很多人沉迷于即时的快感 - 打游戏、刷短视频、熬夜追剧,把学习和提升自我远远地抛在脑后。
昨天打游戏又打通宵了?
"对啊,下午的课可以让室友帮忙答到的。"
这种对话在校园里很常见。
此时的父母还陶醉在"我家孩子上大学了"的喜悦之中,殊不知,那个曾经在高考中苦苦拼搏的孩子,此刻正躺在宿舍的床上,目不转睛地刷着一个接一个的短视频。
随着毕业季的临近,求职群里的焦虑声此起彼伏。
我已经投递了100多份简历,却还是没有任何一个面试。。。
"室友们都已经拿到了offer,而我依然在投简历。。。"
"是否应该先回家准备公务员考试。。。"
当代大学生的真实写照,是外表光鲜亮丽的校园生活背后,却隐藏着一片迷失的青春。
"快走啦,再不走就抢不到后排的位置了!"早晨7点半的大学校园里,这样的呐喊声此起彼伏。你可能会以为他们在抢前排的座位,但实际上,他们是在争抢教室后排的位置。
在许多大学课堂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趣的现象:前排座位空荡荡的,而坐满学生的却是后排。这种现象并非偶然,而是一种“默契”。
后排已经成为了学生们默契的“庇护所”,方便他们在课堂上玩手机、追剧、打游戏。
有些高校兼职老师看到后,会象征性的喊一句:"同学们,往前坐一坐吧。"但是效果并不明显。甚至有老师无奈地表示:"现在的课堂,每节课都坐前排的学生寥寥无几,只有几个人。
更为甚者,"代答到"在校园内已然发展成为一门"生意"。那些不愿来上课的学生,情愿花费金钱雇佣同学帮他们答到。一些"胆大妄为"的学生,甚至直接在宿舍里呼呼大睡,或者是沉迷于手机游戏。
我每天早上都要睡到中午,起床后点个外卖吃。一整天基本都不出寝室。
在考试季,这些学生们会寻找各种方式来应对,他们向老师寻求划重点,甚至会铤而走险,考试作弊,只为了能够在及格线(60分)上侥幸过关。
一些老师变相降低了教学要求,他们开始使用各种日常分来帮助学生"拉过"及格线。
一位大学老师曾抱怨:"这些学生平时不认真听课,到了考研前又花高价找老师辅导。"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不仅浪费了教育资源,而且也在透支学生的未来。
那些看似悠闲轻松的课堂生活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种危险的“舒适圈”。学生们选择用短暂的安逸,去交换未来可能的机会。
而当他们沉迷于后排的所谓的"自由天地"的同时,前排认真听课的同学却在默默积累着竞争优势。
高中老师常说的“现在多累一些,到了大学就好了”这句话就像打开了潘多拉魔盒的钥匙,给未来充满无限遐想。
回想高中时期的生活,每天早上6点起床开始晨读,到了晚上10点才结束晚自习。为了准备高考,日复一日地埋头苦读,过着极为规律艰苦的“三点一线”生活。
那时候,所有人都在用同一句话来激励自己:"等上了大学就轻松了。"
谁也没想到,这种极端压抑后的反弹竟然如此猛烈。
“我们家就是普通的双职工家庭,父母每天都要起早贪黑地上班。”小王说,“但说实话,我在念高中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体会到他们的不容易。
我脑子里所有的想法其实就是:考上一所好大学,就能够将来容易找工作。
在农村家庭中,这种情况更为普遍。父母在地里辛勤耕作,劳累至极,却对孩子在大学里的生活情况知之甚少。他们只知道自己的孩子“终于熬出头了”。
然而,实际情况却是这些学生一踏进大学的门槛,就如同脱缰的野马一样,不知所措。没人约束,也没人督促,曾经的约束瞬间消失,导致他们开始了报复性的放纵。
"高考前一直都在拼命学习,现在终于松了口气!"这种心态在大学新生中非常常见。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弥补高中三年“失去”的快乐时光。
更为严重的问题是,许多学生对所学专业毫无兴趣,甚至不想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当被问及喜欢做什么时,他们自己甚至无法回答。
没有目标,没有计划,他们就这样混日子。
高校教师会在新学期开始时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你们要对大学四年有个清晰的认识,并且要有更高的追求。"然而,这句话往往被学生们当做耳边风,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当代大学生沉迷于手机、游戏等娱乐活动的原因在于人们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在长大后会报复性地追求这些体验。
这也恰恰论证了教育界的一句话:人们小时候没有得到东西,长大后会更容易报复性地去追求。
这种“苦读”到“放纵”的转变,像钟摆效应,从一个极端荡到了另一个极端。
"结束这局游戏后,就去图书馆。"
如此一来,当代大学生最常说的谎言就成为了如此。
数字时代的"精神鸦片",如短视频、游戏和社交软件等,正在逐渐侵蚀年轻人的意志力。这些工具就像特别吸引人的糖果,即使只食用了一颗,还想要继续吃下去,无法自拔。
难以平静的心灵,是无法让人沉醉在知识的海洋中的。在这些学生的眼里,课本上的知识不再有趣,反而变得晦涩难懂。
为什么他们不愿意主动去学习这些知识呢?主要原因是这些知识不能像短视频一样,带给他们及时的快乐和满足。
"学习就像在存定期,需要等待很长时间才能看到收益。"一位大学生这样形容,"但刷视频、打游戏就像在刷信用卡,立刻就能享受到快乐,虽然早晚都要还。
这种即时满足和延迟满足的差异,在当代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尤为显著。大学生们需要花费一个学期的辛勤学习,最终才能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然而玩手机、打游戏,做一点就有一点正向反馈,马上就能得到一次快乐。
对于这两个选项,许多人会不由自主地选择前者。学生们也不能完全被责怪,毕竟连很多成年人都会被这些诱惑吸引。
很多人喜欢用酒精麻痹自己,或者沉迷于购物、暴饮暴食等,其实都是在追求短暂的快感。
更令人担忧的是,这些"数字鸦片"正在让学生们产生严重的精神依赖。正如一位心理学专家所言:"当你已经习惯了高强度的娱乐刺激,知识的温和快感已经很难再满足你了。
据调查,许多学生每天花费在短视频上的时间超过4小时,打游戏的时间超过3小时。这些本应该被用来学习、思考、提升自我的黄金时间就这样被碎片化的娱乐侵占了。
最可叹的是,许多人并不认为这是个严重的问题。他们自我安慰,“反正每个人都这样。”
然而,他们并没有意识到,这种集体的沉沦正在慢慢地侵蚀着他们的未来。
对于那些刚刚从中学升入大学的学生们来说,面对这些诱惑,他们就如同被没有防备的羔羊,轻易地陷入了温柔陷阱之中。
这不仅是个人的悲哀,更是一个时代的隐忧。如果不能尽快找到解决办法,那些被"短期快感"俘获的灵魂,可能永远都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
在一所985高校的朋友圈里,一条关于“如果一天去图书馆比较容易,那就先坚持一天”的分享引发了热议。
从沉溺于奶头乐中走出来的小李分享了他的经历:"刚开始确实很难,两天、三天、一周都坚持去图书馆,简直比高考还煎熬。
但坚持一个月之后,我开始发现自己开始喜欢学习的过程。
人们都说建立积极的反馈可以只用一个月的时间内养成一个习惯,实际上关键在于学习适应"延迟满足"的生活节奏,就如同跑步一样,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很痛苦,但只要坚持下来,就会慢慢上瘾。
那些成功走出"奶头乐"困境的学生,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敢于尝试。这种尝试涉及到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选择,如果不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他们会选择去体验。
一位成功转型的学长表示:"当一个人积累了足够的体验和知识后,他们的知识领域就会上升到更广阔的层次。"
颇有趣的是,避开“短期刺激”选项的学生,反而发现了更广阔的世界。有人对编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人对创作产生了痴迷,还有人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
他们的精神世界因此而得到了一种更为开阔的境界。
如同种子需要土壤和养分才能生长,兴趣亦不会凭空产生。在四年大学的时光中,一定要学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否则,即使是极好的机会,也会与你失之交臂。
虽然各行各业都在比"卷",但我们依然不建议年轻人选择原地"躺平"。正如古人所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要积极向上,不断学习进取,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这或许是抵抗"奶头乐"最有力的武器。
毕竟,人生不是一场短视频,靠刷屏是不能出人头地的。只有那些愿意静下心来,在时光的长河中默默耕耘的人,才能收获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