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对老人进行镜头“霸凌”!

黄主编 2024-07-06 21:06:54

一直以来,一些所谓的纪实文学题材,镜头往往对准的都是老人,或者社会底层,美名其曰“人为关怀”。

有些拍摄者拿着钱或拿着物,老人伸手的一瞬间,即成片。

有些摄影扫街专门把镜头对准老弱病残、街头流浪者,给观众留足想象空间,因为他们是不会反抗镜头的。

想象一下,如果你老人坐在大门口晒太阳,有一个年轻的小伙子边跟你聊天边拿摄影机拍你。你以为他是愿意听你的故事,于是一直在跟他讲,但是隔天在视频平台上刷到自己,标题是关爱老年人。

有网友分享,奶奶在闲不住去菜地种菜,隔天在抖音里被人说成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干活真可怜。

值得提到的一点是,某些扫街镜头还会刻意避开年轻人,镜头捕捉到的,全是弱势群体。

他们可能因为对肖像权缺乏认识,或因社会地位低而不敢拒绝拍摄,这种行为,实际上已构成“镜头霸凌”。

除此之外,也有些拍摄者最擅长让老人说出他们自己的苦难,来博取网络大众的目光。

这种感觉像是上学时老师当着全班人的面念出你是“特困户家庭”。

苏珊·桑塔格在《论摄影》中提到,人们希望被拍摄时能够展现出最好的一面。

因此,摄影师在拍摄时,应该给予被摄者选择自己肖像的权利,而不是将镜头作为侵犯他们隐私和尊严的工具。

有人说,君子论迹不论心,但是如果你的“迹”伤害到别人了呢?

如果我有一天流落接头,以捡垃圾为生的时候,我会非常感激你送给我的一碗饭,如果你把这个过程拍摄发到网上,以此来标榜你的高尚,我会比吃不上饭更难受。

镜头下普通人的美好

有一个博主说,善良和尊重就像内裤,每个人都穿在里面,如果有人把它套在头上,那一定是别有用心。

这里又引申出另外一个话题,苦难真的值得歌颂吗?

在很多文学、摄影等文艺作品中,人们总要误解苦难能产生好作品,破碎感、破败感才有深度,他们描述苦难、记录苦难,并不是为苦难本身服务的,就比如我们看到战争的残酷,并不是提倡战争,而是在提醒我们要珍惜和平。

没有人愿意自己工作时累死累活的样子被拍下来并大肆宣传。

作为创作者,我们可以传达的东西有很多,可以单纯记录他们的老年生活,可以在被允许的情况下拍摄他们劳动时最美的样子。

作为创作者,我们可以选择拍摄角度,尽量避开有侵犯、凝视意味的角度。

《摄影世界》这本杂志中提到,作品之所以打动不了人心是因为拍摄者和被摄者的距离太远,可以先将相机藏于身后,试着去融入他们,取得被摄者的信任后在进行拍摄。

镜头是没有感情的,但是记录镜头的人是有感情的。

真正的摄影艺术,应该能够捕捉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展现人性的光辉和美好。

好的作品是需要内容和情感支撑的,老人不一定困苦,儿童不一定天真,底层劳动者不一定卑微。

0 阅读:0

黄主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