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不是可以进化、提高的认知、学问,而是无形无相的自性存在

青云塾点墨人 2024-07-07 14:50:10

到底有 没 有佛?如果有,怎样才能成 佛?这个问题或许是众多修行者一直都在关注的问题。下面就来看两则故事,或许能从中找到答案。

后远谒石头,便问:“一言相契即住,不契即去。”石头据坐,师便行,头随后召曰:“阇黎!”师回首。头曰:“从生至死,祇是这个。回头转脑作么?”师言下大悟,乃拗折拄杖而栖止焉。

五泄灵默本来是在马祖道一那里剃度受戒的,是马祖道一的法嗣。可是在马祖那里他一直没有机缘开悟,于是马祖就指点他来找石头希迁。

到了湖南衡阳南岳寺,见到石头希迁后,灵默上前礼拜,然后直截了当的道:“若一言相契则留下来,若不相契我就马上离去。”

石头不理他,不但没有说一句契合心意的话,甚至连嘴都没有张一下,只是在那里默默地坐着。刚才自己都把话说满了,见石头这副样子,五泄灵默只好转身离去。

五泄灵默刚好走到门外,石头突然喊道:“和尚!”

五泄灵默听见石头的呼喊,于是不由自主的回头。

石头说道:“从生到死就只是这个,你回头看我干嘛!”

五泄灵默言下大悟,立马就把自己的拄杖拗折成两截,表示自己从此后就在这里安心跟随石头修行。后来他在石头身边侍奉了五年,才出外闯荡。

“唤人回头”,这是很多禅师逼迫对法开悟的方法,但不是万能之法。一旦离开了那个场景就起不到相应的作用了。

禅机,之所以是“机”,就是要抓住千钧一发的那个“时机”,一旦机会错过则机不再来。禅机是不可复制的即时情景剧,从这一点上来说,想要破解任何禅门公案都是脱离了“机”的自我解读罢了。

但是,自我解读并不是就没有意义。虽然没有了“机”,但还有“用”在啊。“机”只有事中人可知,“用”则是当下者所得。

就好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前事”终不可回头,但总要在“后事”中产生一些作用。这就是古人留下这么多禅门公案的意义所在。“前事”难道就这么一点水花也不溅起的消散了?

如果执于“不可说”、“不能解”,真是辜负了老和尚的一番苦心了。解读虽然不能还原当时的那个,但只要解读就必然能得到些什么。虽然不是真相,也不要执于得到真相,又何来真相一说?

此乃“大机大用”也!只知“大机”是执于空,只知“大用”是执于有。知道“大机”不可得,但同时也知道“大用”必然在,但仅仅是自我的体悟而已,才是“空有不二”。

上面这个故事,就是在说什么是佛、说佛性!

五泄灵默来的时候本来是气势满满的,岂料石头希迁来了一个“软打整”,五泄灵默使上全身力气的一拳仿佛打在一团棉花上,无处着力。

五泄灵默从雄心壮志到失望而归,内心正处于最低谷时,石头希迁把握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乘虚而入,一句话点醒梦中人。

“和尚!”五泄灵默本能的回头而望。

石头仿佛在说:“能让你闻声而回头的那个不就是佛性吗?从生到死陪伴你的、主宰你的、驱使你的就是这个,你觉知到了吗?”

五泄灵默当然觉知到了,所以他感谢石头希迁,决定留下来侍奉左右,进而再好好修行一番。

关于佛性,并不是那么神秘,也不是特指指法力无边、至高无上的“佛的特性”,仅仅是一个称呼而已。佛性不能直接得到,也无法准确去描述,但可以间接的得到,比如就在五泄灵默回头的一刹那中。

佛性好比什么呢?可以这样来看。

木偶人自身是不会有所作为的,除非有人来控制,提线木偶在人的操控下才可以活灵活现的动起来。

而人呢?在应对外境时自身就会有所作为。人与木偶人的区别就在于人多了木偶人原本没有的那部分东西。也可以说,人就等于木偶人加上木偶人的“操控者”。

人就是由两部分构成的,一个是躯体,另一个是躯体的操控者,那位操控者才是人的真正主人。这个主人就叫做“佛性”、“自性”。

只是要注意,佛性、自性不是人的任何一个系统,而是所有系统总的“操作系统”。常常容易把佛性看成认知系统,把它有形化了。

大脑,是认知系统,人体的其他部分是运动系统、感知系统等等。而这个“操作系统”是所有系统的主人,就像电脑的“windows”一样。它不是电脑的任何实体部分、任何硬件,只是以数字化存在的一个虚拟系统。

所以,也可以看出佛性是无形无相的,当然无法直接得到,但就如“windows”一样,虽然看不见但不能否定它的存在呀!它为什么存在?就在你想、说、做之中无时无处不在体现。

有了它的操控,人才能在应对外境时这样想,那样做。一切发生得自然而然,正因为自然而然且不由自主,所以往往就把那个操控者忽略了,只看见了“我”,没有觉察到“它”。

要知道,佛性发起作用的时间是等于零的,“同时”发生,你还来不及想是如何发生的,就已经发生了。这也是佛性难以被察觉的原因之一。

佛,其实就是时时刻刻保持与“它”同在,知道当下所想所为都是有意识的、有原因的,必然发生且不可改变。

既然是必然发生且不可改变的,那就好好拥抱它,而不是脱离现实谈什么放下。放下是空谈、是意 淫,是对“空”的执着。

如果识得佛性,就能体悟只有当下才是真实的,自然不会再去挂怀昨天的遗憾,也不会再对未来产生无端的担忧,活在当下的人就是佛。佛与人没有本质区别,全在内心的不同。

对如何是佛还有一个更精简的说法。

初参大寂,问:“如何是佛?”寂曰:“即心是佛。”

大梅法常第一次参偈马祖道一就问:“如何是佛?”

马祖道一说:“你能问的那个心就是佛。”

也就是说,好好感知一下,谁让你问的?不仅仅是问,让你一切有为都是它在发起、推动。

心也好、佛性也罢,都是指的那个默默指引你、驾驭你的主人,识得主人,自然是佛。

所以佛陀悟道之后的第一句话就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显然这个“如来智慧德相”不是什么可以量化的、存在高低的大智大慧、无上能力,而是天生的“操作系统”,它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对于任何人而言,它都是一样的。对同一个人而言,少年、中年、老年,它都不会变化一分一毫。

所以,佛性当然不是可以进化、提高的认知系统、不是能力、不是学问,而是无形无相的自性存在。

因此,要成 佛还不简单?丝毫都不用费力的,反观当下为什么而起,好好享受当下一刻就是!



4 阅读:56
评论列表
  • 2024-09-07 13:20

    嗯,假如人不读书,呈现出来的特点,就是披着伪善的外衣,行苟且之事,如佛教徒一样,披着伪善的外衣,想成为杀人如麻的阿育王

青云塾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