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文|刘姐
编辑|刘姐自媒体
一,青壮年劳动力外出与土地抛荒的误解有人说:“现在农村的青壮年都跑去城里打工了,没人种地,土地都抛荒了。” 这个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其实是个误解。农村的土地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由年轻人主力耕种,但并没有因此荒废。真正走进农村,会发现一个现象:年过七十的老人依然在地里忙活,田间依旧充满生机。
很多人不了解农村的现状,认为老年人到了退休年龄就应该享清福,但在农村,老人的“退休”概念并不存在。农村的老人们早已习惯了与土地相伴。对于他们来说,土地不仅是生活的来源,更是情感的寄托。种了一辈子的地,怎么可能眼睁睁看着它荒废呢?与其说是为了补贴家用,不如说这是他们一种根深蒂固的生活方式和责任感。无论多辛苦,只要他们还能动,就会继续种地。
这个现实与城市里许多人对“退休”的理解完全不同。城市里的老人退休后可能选择旅游、娱乐,但农村老人不会这么想。他们觉得自己还能干,土地就不能闲着。正是因为这种代代相传的责任感,农村的土地并没有因为年轻人的外出打工而无人耕种,更不存在“抛荒”现象。
二, 留守老人的坚守:土地的情感纽带不少人会问,农村的留守老人为什么还坚持种地?是为了赚钱,还是因为无处可去?实际上,种地对这些老人来说,早已超越了单纯的经济需求,它更多的是一种与土地的情感纽带。许多城市居民难以理解,为什么这些上了年纪的人还不“退休”,而在农村,老人们对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深厚感情。
留守老人对土地的坚守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其他选择,而是因为那块地曾养育了他们和他们的家庭,土地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即便现在收入微薄,种地的回报远不如外出打工,但老人们依然选择留在田里,日复一日地劳作。对于他们而言,土地不仅是一块维持生计的资源,更是一种精神寄托。他们的生命与土地紧紧相连,看到田地荒芜会让他们感到难以忍受。因此,这些老人即便身体日渐衰弱,依然不愿放下手中的锄头。
这与城市老人“退休后安享晚年”的生活方式形成了鲜明对比。城市老年人或许更注重享受生活,而农村老人却更注重劳动中的成就感和责任感。土地是他们的根,即使劳作辛苦,回报微薄,他们依然乐此不疲。这种情感上的坚守,正是土地不被抛荒的根本原因之一。
三,大型承包户的崛起与土地集中化经营近年来,农村土地抛荒的忧虑在一定程度上被大型承包户的崛起所缓解。有人质疑这种集中化经营模式,认为这样把分散的土地交给少数人管理,真的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吗?答案显而易见,现代化的农业设备和管理手段,已经让这些承包户更有效率地经营土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大型承包户通过集约化的方式,将原本零散的土地集中在一起,运用机械化种植,雇佣工人进行规模化管理。相比于传统的小农户,他们不仅能通过科学的种植技术提高产量,还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土地的闲置和浪费。这不仅避免了农村“抛荒”的现象,还进一步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模式下,土地的利用率显著提升,农民们即使不再亲自种地,也可以从土地租赁中获得一笔稳定的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这种模式感到满意。有部分农民认为,大型承包户虽让土地得到了更好的利用,但他们获得的租金却相对有限,无法完全补偿他们的劳动力成本和失去土地自主经营的机会感。因此,尽管这种模式带来了更高的效率,但仍有农民对其持保留态度。不过,总体来看,这种集中化经营为防止土地抛荒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农村的长久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 土地抛荒的法律后果:农民的守法意识土地抛荒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法律问题。很多人并不了解,《土地管理法》对抛荒有明确规定:连续抛荒两年以上的土地将被政府依法收回。这个规定无形中给农民们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土地对他们来说不仅是生活的依托,更是最后的退路。因此,尽管面临再大的经济困难,农民也不敢轻易让土地荒废,因为他们知道,一旦土地被收回,未来生活的保障就会丧失。
在农村,农民的守法意识较为普遍,尤其是在土地问题上,大家都心知肚明。土地抛荒不仅是对自己经济生存的威胁,还是法律上的风险。法律的存在,起到了巨大的威慑作用,也让农民更加重视土地的使用,不敢掉以轻心。正因为如此,即便有些农民选择外出打工,也会通过租赁或转包的形式继续耕种土地,确保土地不会荒废。
当然,法律的实施效果在不同地区存在差异。在某些地方,由于执法力度不足,仍存在部分土地闲置现象。但总体来说,农民对土地的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抛荒的情况已经得到有效遏制。通过法律的约束与教育,土地的利用率得以保障,农民也更加珍惜这一资源。这一切,不仅是法律的威慑力起了作用,更是土地作为农民根本生活保障的重要性无法忽视!
公路边的花钱让人种上,不花钱都没有人去种就荒了。
我们这地方没有一家把土地抛荒的?
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