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9师老山作战纪实:突击队88人,10小时牺牲80人,消灭越军380人

没有心的史书 2024-10-30 18:34:47

139师老山作战纪实:突击队88人,10小时牺牲80人,消灭越军380人

1987年初的老山战区,一场代号为"黑豹行动"的拔点作战在167高地悄然展开。兰州军区47军139师417团派出了88名精锐突击队员,他们肩负着夺取这个被越军重重设防的关键据点的使命。本以为3-4小时便可完成的任务,却演变成一场惨烈的"绞肉机战场"。在长达10小时的激战中,突击队员们面对数千发炮弹的狂轰滥炸,依然以钢铁意志顽强作战。最终,他们以80名战友的热血和生命为代价,创造了歼敌380余人的战果,完成了这场令人震撼的战役。这是一个关于勇气、牺牲与胜利的故事,更是一段铭刻在中国军人荣誉史册上的不朽篇章。

老山争夺战:血战"犬齿"高地

1986年春夏之交,老山战区迎来了新的防卫力量。兰州军区47军在4月17日开始全面进驻,用短短两周时间完成了与济南军区陆军第67集团军的交接任务。

这片争议地带上,有一处令人瞩目的战略要地:167高地。这座仅有30余米高的土石山,因其特殊地理位置被越军称为"犬齿高地"。

167高地的地形颇具特色,东侧是平缓的土坡,西侧则由临立的石峰组成。从地图上看,它与139师前沿的156高地仅有80米之隔,这微不足道的距离却暗藏杀机。

这块阵地的争夺由来已久,堪称一部反复较量的战争史诗。1985年3月8日,南京军区陆军第一军曾一举拿下此地,却因战略考量主动撤离。

次年1月,济南军区陆军第67军再次发起进攻,成功夺取高地。但因种种原因,这块得之不易的阵地又一次易主。

到了1987年,这已是第三次争夺167高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透着将士的鲜血,早已超越单纯的军事意义,成为双方较量的象征。

越军对这块阵地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他们派驻了313师14团4营11连和一个加强排进行防守,在周边修筑了20处坚固工事。

这些地下工事储备了充足的武器弹药,显示出越军打持久战的决心。面对如此态势,47军军长钱树根下达了一道重要命令:全面清剿老山和者阴山地区的越军据点。

139师受命后,立即指派417团执行这项艰巨任务。这支有"夜老虎团"美誉的部队,在团长刘亚苏的带领下,开始制定代号为"黑豹行动"的作战计划。

在详细观察敌情后,刘亚苏果断选择了2营4连担任主攻任务。这支连队是团里公认的精锐,每名战士都具备出色的单兵作战能力。

为了摸清敌情,139师派出侦察兵深入前线。通过仔细观察发现,越军几乎足不出户,全天候躲在工事内伺机而动。

面对这种情况,刘亚苏当机立断改变战术。他放弃了大规模强攻的想法,转而采用小股突击队的方式,准备逐个击破越军的防御体系。

指挥部最终确定了三支突击队的作战方案:第一突击队担任主攻,第二突击队负责配合,第三突击队则承担火力支援和后勤保障任务。这个精心设计的计划,为即将到来的激战埋下了伏笔。

突击队布阵:敢死营夜战正酣

1987年1月4日的子夜时分,139师的工兵破障队悄无声息地穿过敌方雷区。他们利用夜色的掩护,一点一点地为突击队开辟出一条通往167高地的生命通道。

就在离战斗打响还有两天时,417团4连在驻地召开了一场庄严的誓师大会。连长马升云带领88名突击队员在鲜红的军旗下宣誓,铿锵有力的誓词在寒冬的夜空中回荡。

团长刘亚苏深知此战的关键,在战斗前一天部署了一场"利刃行动"。这个战术安排要求部分兵力提前潜入越军阵地前沿,静待战机。

1月6日凌晨4时30分,一支11人组成的"敢死队"从156高地出发。由马玉革、李秀栋、霍卫军、韩永明、冯延河等人组成的这支小分队,每人都背负着30到40公斤重的作战装备。

他们沿着那条95米长的通道,像夜行的猎豹般匍匐前进。这些战士携带的不是普通军需品,而是手榴弹、爆破筒和炸药包等攻坚武器。

到了6时20分,敢死队成功潜伏到越军主阵地东北侧仅10余米处。在这个位置,他们能清楚观察到敌军的一举一动,却始终没被发现。

敢死队立即向指挥部报告了他们的位置。指挥部下令继续潜伏,等待战斗时机。

时间来到1月7日凌晨3时30分,第一、第二突击队依次向167号高地推进。他们成功抵达167高地1号区,依然保持着行动的隐蔽性。

4连副连长郭继额根据敢死队传回的情报,迅速作出战术部署。他命令第一突击队负责攻打2号区和3号区,第二突击队1组则负责4号区。

就在各班组按计划接近越军洞口时,一阵突如其来的炮火打破了夜的寂静。战士们立即进入战备状态,却发现这只是越军例行的"冷炮"示威。

在这轮冷炮的袭击下,突击队员董永安不幸重伤,数名战友当场牺牲。抢救人员本想冒险营救,但董永安用微弱的手势制止了他们的行动。

为了不暴露整支队伍的位置,董永安咬紧牙关,用尽最后的意志力保持绝对安静。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战友们的安全。

7时整,指挥所一声"开炮"令下,数百发炮弹划破黎明的天际。密集的炮火向167高地倾泻而去,这是属于突击队的战斗序幕。

敢死队副队长马玉革带头冲锋,一举炸毁了一个敌军屯兵洞。其他队员也纷纷展开行动,封堵了越军的多个山洞。

李国胜带领的小组连续突破了几个新的屯兵洞。在准备突击3号洞时,战士马占福绕到越军机枪工事旁,投掷了一枚威力巨大的炸药包。

随着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越军的工事应声而碎。这个战术动作虽然打乱了敌军的防御部署,却也让马占福的位置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下。

到了7时5分,167阵地上的各个屯兵洞口已被突击队全部封锁。周围高地的越军这时才意识到形势的严重性,开始对167高地展开疯狂的炮火反击。

这场战斗,就这样在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中全面打响了。没有人知道,这将是一场持续整整十个小时的血与火的较量。

血战十小时:突击队尽显神威

战斗进入到最激烈的阶段,郭继额当机立断,命令部队兵分三路搜剿残敌。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马玉革的左手被炸伤,但他仍然坚持指挥队员向越军11连连部所在的10号洞发起进攻。

10号洞的情况比预想的要复杂得多。战士们投入的手榴弹没能对洞内的越军造成有效杀伤,反而激起了敌人更猛烈的火力反击。

马玉革迅速调整战术,命令两名战士负责火力封锁洞口。他亲自带领另外两名队员,爬上洞顶实施爆破作业。

随着山洞顶端被炸塌,马玉革抓住战机,立即向洞内投入两根爆破筒。整个10号洞在剧烈的爆炸中轰然崩塌。

战后清点,这一次精准打击消灭了14名越军,其中包括3名高级军官。同时缴获了4部电台、2部电话机和大量军火物资。

第一突击队在战斗中展现出惊人的战斗力,连续抵挡住了越军的六次反扑。在这片不足几千平方米的阵地上,他们承受着敌人数千发炮弹的狂轰滥炸。

我军的炮兵部队也在全力支援前线作战。炮管因持续发射变得通红,炮兵战士们不得不轮流用冷水降温,确保火力输出不间断。

这场战斗远远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双方投入的弹药量以几十吨为基数计算,直到弹药消耗殆尽,激战才渐渐平息。

从清晨七点开打,整整十个小时的鏖战,417团的突击队从88人锐减到仅存8人。这些幸存的战士从167高地撤下时,每个人身上都带着战火的痕迹。

这场代号为"黑豹行动"的战斗,417团4连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顶住了越军数千发炮弹的猛烈进攻。他们用血肉之躯,牢牢守住了这片来之不易的阵地。

战果统计显示,在炮兵和友军的协同作战配合下,我军共消灭越军382人。其中,当场击毙182人,重伤199人,活捉2人。

突击队还成功摧毁了18个敌军屯兵洞和防御工事,单独歼敌105人。缴获的战利品包括34门各型火炮和40余挺机枪等重要军事装备。

这场胜利的代价格外沉重,417团突击队80名战士的鲜血染红了这片土地。8名幸存者的归来,让这场战役蒙上了一层悲壮的色彩。

战后,中央军委为417团4连授予"英雄四连"的荣誉称号。马玉革被授予一等功和战斗英雄称号,董永安烈士被追授"钢铁战士"称号并追记一等功。

这些荣誉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无数感人的战斗故事。167高地的战事,成为了中国军人勇敢顽强、舍生取义的又一个光辉见证。

浴血功成名:英雄部队写华章

"黑豹行动"的胜利在军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167高地上发生的惨烈战斗,成为了老山作战中最为经典的战例之一。

中央军委在接到战报后,立即召开特别会议研究表彰事宜。这场以小股部队击败优势之敌的战役,在军事战术层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17团4连被授予"英雄四连"荣誉称号的命令很快下达。这支在血与火中淬炼的部队,用80名将士的生命换来了这个无上的荣誉。

在随后的表彰大会上,生还的8名战士陆续走上领奖台。他们的伤口还未完全愈合,但精神抖擞地立正敬礼,向为国捐躯的战友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敢死队"副队长马玉革的事迹在部队内广为传颂。尽管左手受伤,仍坚持指挥作战的壮举,为他赢得了一等功和战斗英雄的双重殊荣。

董永安烈士的故事更是感动了无数人。为了不暴露战友位置,宁愿咬紧胳膊忍受剧痛直至牺牲的英雄事迹,让他获得了"钢铁战士"的光荣称号和追记的一等功。

167高地的胜利不仅仅是一场军事上的成功,更重要的是树立了一个战术典范。小规模特种作战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战果,这在当时的军事理论中具有开创性意义。

战后,老山前线的作战方式发生了明显改变。各部队开始重视小规模特种作战训练,"黑豹行动"的经验被整理成教材,在军内广泛传播。

417团4连的战斗历程被军事院校作为典型案例进行研究。他们如何在优势防御之敌面前获取胜利,成为了军事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课。

8名幸存的突击队员中,有3人因伤势过重提前退伍。其余5人继续留在部队服役,他们的战斗经验为部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英雄四连"的番号被永久保留,成为了一个光荣的传统。每年入伍的新战士都要学习这段历史,传承先辈们不畏牺牲的战斗精神。

老山前线的形势也因这场战役发生了微妙变化。越军对我军的小规模特种作战能力有了新的认识,他们的防御战术不得不作出调整。

然而,167高地的争夺并未就此结束。这个被鲜血浸染的阵地依然是双方较量的焦点,只是作战方式变得更加谨慎。

"黑豹行动"的启示一直延续到今天。在军队现代化建设中,特种作战能力的培养得到了空前重视。

417团4连用鲜血写就的战术创新,为我军特种作战体系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他们的牺牲不仅赢得了战斗的胜利,更推动了军事理论的进步。

这段历史,永远铭刻在中国军人的荣誉册上。167高地上的英雄故事,将继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军人为守卫祖国而战。

0 阅读:6

没有心的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