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聊斋志异》的蒲松龄,官迷屡试不第的秘密

风车说历史 2024-10-18 04:33:24

蒲松龄,济南府淄川蒲家庄人。他生于明崇祯13年(1640),卒于清康熙54年(1715),享年76岁。

聊斋志异

蒲松龄,是清代杰出的短篇小说家,也是中国历史上无出其右的短篇小说家。他写的《聊斋志异》几百年来,闻名中国和全世界。现在里面的很多故事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蒲松龄出生在一个没落的书香家庭,可是他自小就有强烈的求取功名的愿望。他11岁入私塾学习,就表现出明显的文学才能。19岁参加童科之试,考取生员(秀才),在县府道考试中拿到了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

写聊斋

蒲松龄这次考取生员时,正是施闰章在山东任学政,他称赞蒲松龄的文学下笔如神,运笔如风。这个评价非常之高。一时之间,蒲松龄的文学之名在很多考生之间传开。这给了蒲松龄莫大的鼓舞和激励。

在随后的进取之路上,蒲松龄日夜苦读,一心要在科考路上争取更大的功名。可惜天不遂人愿。后来他参加了16次乡试,15次获得乡试的机会,唯有最后一次没有通过乡试的资格,而乡试是考取举人的,但是他都没有考中。这时他已经54岁,让他的进取之心严重受挫。

考官议事

为什么考取举人都如此之难?因为在蒲松龄生活的年代,山东作为人口大省和考生大省,朝廷给他们的举人名额却很低,所以中举的概率不足1%,所以乡试不举的现象也是大概率的事。

蒲松龄到晚年时,心灰意冷,但对当年山东学政施闰章对他的赞赏和嘉许还念念不忘,做为一生值得自豪的事情。后来他把施闰章写进了他的《聊斋志异》(胭脂)篇中,在书里赞“学使施公愚山贤能称最,又有怜才恤士之德。”

清代科举考试很严格

蒲松龄曾经率领自己的四个儿子和一个长孙,一同来到济南府参加考试。蒲松龄的孙子都考入了生员(秀才),蒲松龄还是没有过举人这个坎,还是一位老秀才。而他的孙子,最后也是一生未能考中举人。

蒲松龄在乡试中屡次失败,到了71岁时,朝廷还是按照惯例被给他一个“岁贡生”的待遇,每年可以得到朝廷发的4两银子的俸禄。这样又过了四年,蒲松龄便带着遗憾和不甘去世了。

来自网络

现在蒲松龄的故居,有一副对联:一生无缘附骥层,三生有幸落孙山。人生成功的路有千万条,不只是考试那一条,实现人生的价值同样如此,只要你认真对待,尽力做好了你的选择和应该做的事情做好了,你的心就是踏实的,就是满足的!

其实,以蒲松龄的才华,就是个进士也未必超过他。可是屡试不第的原因在于,他真的没有好好对待科考,不研究科考的规矩和要求,过于依赖自己的才华。说白了,有才华,没官商。

0 阅读:1

风车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