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诤:红军的千里眼、顺风耳

良陆海 2024-08-13 19:30:58

青年王诤

美丽的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小布镇,不仅仅是远近闻名的“茶叶之乡”“全国特色小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卫生乡镇”“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镇”“江西省十大休闲旅游小镇”,还是革命老区、红色故土,中共苏区中央局、中华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无线电侦察台均在小布镇成立,毛泽东、朱德、曾山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光辉足迹。这里有2007年由总参三部出资修复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无线电侦察台旧址,我国的通信事业就从这里起家。而谈到无线电通信起家史,就不得不提到一个重要人物,他就是曾被毛泽东亲切赞誉为“我军通信工作的开山鼻祖”的王诤将军。

以“诤”字自勉毅然加入红军

王诤,原名吴人鉴,1909年5月16日出生在江苏南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家境不算太差。早年间,他读过私塾,从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在他逐步成长为一名有责任担当的少年时,国民大革命给他带来了很深的影响。那段时期,北伐战争的余火还在各地高校学子的心中燃烧,吴人鉴也不例外。为实现救亡图存的远大抱负,他投笔从戎,192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专攻无线电通信。毕业后,他被调往国民党军第十八师张辉瓒部下担任无线电报务员。本想潜心研究高端科技、为国效力,可没想到国民党军队内贪腐盛行。他每次跟随部队来到一个新的城市,发的第一份电报不是军情,而是“商情”,比如这座城市有多少大米、多少黄金等等。无线电台台长更是腐败,抓住一切机会吃空饷、买设备,把钱装进了自己口袋。为人正直的吴人鉴对国民党极为失望,他不相信这样的政党能拯救民族于水火之中,但他也不知道未来的出路在哪里。

1930年12月30日,在红一方面军第一次反“围剿”的龙冈战斗中,刚入伍几周的吴人鉴跟随张辉瓒部队遭遇了败仗,成了红军的俘虏。然而,就是这次被俘,却让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红军俘虏营区待的那几月,吴人鉴发现这里与国民党军队有很大的不同:红军虽然生活艰苦、衣着朴素,但他们待人和蔼、官兵平等,在这里看不到长官打骂士兵的现象,人人眼里有光、心中有理想。而且,红军对待俘虏开明,欢迎留下加入红军队伍者;想回去的,红军不但放行,还会发放路费。吴人鉴的内心深受震撼:这和国民党宣传的大相径庭,这分明就是一群有血有肉、有情有义、有革命信仰的爱国者,这才是他想要追随的革命队伍,这才是他一直寻找的民族出路。他毅然加入红军,并改名王诤,以“诤”字自勉,“诤言笃信,刚直不阿”。

王诤是通信专业人才,但是当时的红军装备落后,“传话基本靠喊,送信基本靠走”。红军好不容易在龙冈战斗中缴获了一部通信电台,但由于战士们不知道这“铁疙瘩”为何物,就把这电台砸成了一部只能收听不能发报的“半部电台”。之后红军总部就下令:“以后凡是在战场上缴获了敌人的东西,不懂的不能随便破坏,都要完好无损上交。”几天后,红军在东韶又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彻底粉碎了敌军的第一次“围剿”,这次红军缴获了一部完整的电台。

靠半部电台起家,屡建奇功

加入红军后,王诤被委以重任,先是靠着“半部电台”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的新闻电讯稿供总部首长参阅,同时收听敌军情报,帮助红军了解国民党军动向。王诤遵照苏区中央局的决定,在保证完成通信联络任务的同时,增加人员抄收外国通讯社的英文电讯,经过翻译、编辑,定名为《参考消息》,也就是现在新华社《参考消息》的前身。1931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支无线电通信队正式成立,由王诤担任队长。2月10日,在小布赤坎村的土楼里,红军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正式开班,王诤亲自担任教员,在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就为我军培养了第一批无线电通信技术人才,为之后的无数次战役打下了坚实的通信基础。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1931年4月,蒋介石又派何应钦率领20万大军,对中央红军再次发起“围剿”,这次他们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战略向中央苏区推进。由于国民党军战略谨慎,毛泽东决定主动出击,集中兵力攻打拥有5个师但战力弱的王金钰第5路军,但是需要知晓敌军的具体位置,以及其他国民党军队的部署,以确定最佳的进攻时机。

王诤日日夜夜守在“半部电台”边上监听敌军的来往电报,在关键时刻截获并破译了王金钰给何应钦的急电。由于国民党军根本不知道红军已经有了电台,所以仍然用明码发报,于是把国民党第5路军的番号、位置、动向甚至是士兵水土不服等情况一一掌握。根据这一情报,毛泽东和朱德当机立断,派出2万余人从敌人主力之间穿插过去,直奔第5路军,重创王金钰、公秉藩师两部,随后乘胜追击,“横扫千军如卷席”,国民党军是“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这是红军第一次使用电台侦查情报,年轻有为的王诤也因此声名大噪。在苏区军民欢庆庆典上,毛泽东还专门把他请上了主席台,在雷鸣般的掌声中,毛泽东高兴地说:“我们工农红军也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这是我们克敌制胜的一大法宝!”

一个月之后,蒋介石亲赴南昌指挥30万大军对苏区进行“围剿”。关键时候,又是王诤!在1931年6月30日,他截获了蒋介石发给何应钦的急电,得知蒋介石趁红军主力正在闽西休整,将30万军队分为左右两翼,由北到南直扑赣南根据地。根据王诤的情报,毛泽东等人采取“迂回穿插、避实击虚”的运动战,由闽西绕道国民党军的后方实施破敌。但如何做到迂回穿插的时候不会顶头撞上国民党军呢?依然是王诤!他接连截获了多封国民党军调兵遣将的电报,使得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下定决心,在高兴圩地区国民党左右翼之间仅十公里的狭小空间,实施穿插。本就被红军牵着鼻子跑的国民党军,被从后方杀来的红军主力打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最终,第三次反“围剿”以红军五战五捷歼敌3万余人而结束。

为表彰王诤为反“围剿”斗争作出的突出贡献,1933年8月,在庆祝建军节的大会上,按照中革军委决定,授予王诤二等红星奖章。红星奖章代表着人民军队的崇高荣誉,是对红军指战员最高褒奖。

在后来的战斗中,红军缴获的电台越来越多,无线电通信队伍不断壮大,红军总部与各主要部队之间也建立了四通八达的无线电联络网。从反“围剿”战争到漫漫长征路,从扎根延安再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王诤跟随革命队伍南征北战,虽然没有直接上阵杀敌,但却在无数个日夜中,让一道道红色电波穿梭于城市巷尾、山野村坳,在革命战争中料敌于先、屡建奇功。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王诤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八一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永不消逝的电波,开基创业

作为开国中将,王诤并没有躺在建立新中国的“功劳簿”上享受清福,而是仍然在工作岗位上续写着中国通信事业的新篇章,不断精益求精、开拓创新。开基创业不是一件易事,但他创造了很多个第一次:第一次为红军作战侦听到敌方电台内容,第一次以单部电台伪装“总部”电台发报,第一次创办通信材料厂,第一次“以干扰抗干扰”打下U-2高空侦察机等等,这些贡献涉及通信、雷达、气象甚至两弹一星。

由于多年来长时间不知疲倦地工作,他的身体每况愈下。1977年,他被诊断患上癌症,哪怕躺在床上、插着呼吸机,他仍坚持工作。叶剑英元帅曾请著名画家李苦禅画了一幅《松鹰图》赠予王诤,叶剑英在画上写了两句诗“英雄老去心犹壮,独立苍茫若有思”,这是对晚年时期王诤最好的写照。1978年初,总参第四部在武汉组织电子对抗演习,时任副总参谋长兼总参谋部第四部部长的王诤执意要出席,并在医生陪伴下带上氧气袋现场指挥。一天下来,他累得大口喘着粗气,呼吸困难,尽管如此,第二天他还坚持到现场作演习总结报告。1978年8月,病入膏肓的王诤此时最牵挂的还是国家电子工业如何赶超世界水平的问题,他用尽最后的力气,颤颤巍巍地写下了长达5000字的报告上报给中央领导,还嘱托同事们继续建设好党的电子工业。8月13日,王诤将军因病医治无效,病逝于北京,享年69岁。

回顾王诤从俘虏到将军这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生,李先念同志曾为王诤亲笔题词“半部电台起家,一生征战为民”,这是对他这一生的最好总结。这样一位为中国革命奉献青春和生命的人,他崇高的革命精神和所开创的通信事业,人民不会忘记,历史更不会忘记。他投笔从戎、参军报国,一心钻研无线电事业,这一身真本领真才干为的是救亡图存,为的是黎民百姓;他用“半部电台”开启我军红色通信事业,于无声处听惊雷,于无形处建奇功,是当之无愧的“千里眼”“顺风耳”;他勇开新路、鞠躬尽瘁,他把一生献给了党、献给了人民,为我国通信、电子对抗、机要保密、广播、邮电、气象、航天等事业都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长河无声奔去,唯忠诚与信念永恒。在王诤的身后,还有千千万万个像他一样的无线电通信人员,他们有的在战场后方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的则深入虎穴、长期潜伏,很多人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那些知名的和不知名的通信英雄的辉煌过往,流淌在红色电波深处,永远回荡在新中国的上空,串联起希望与和平,飘向我们所期待和瞩望的美好明天。从1G到5G,再到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我国通信事业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正是几代通信人用热血、汗水和智慧谱写出来的。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在今后也将激励一代代中国人民续写新时代通信英雄史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砥砺前行!正如王诤的长子王苏民为“王诤纪念馆”所作的题词:继承父辈遗志,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作者符春荣系中共宁都县委党校中共党史高级讲师,温星昀系中共宁都县委党校教师)

责任编辑/陈影

□符春荣 温星昀

0 阅读:6

良陆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