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年间最大历史谜团:壬寅宫变背后的真相(二)

太璞石 2023-12-05 20:26:16

明史记载,嘉靖二十一年十月廿一(1542年11月27日)夜晚,明世宗朱厚熜就寝于曹端妃宫中。当夜,在王宁嫔等人的指使下,杨金英等十六名宫女乘世宗熟睡之际,用细料仪仗花绳解做成的绳套套住世宗的脖子,然后用力拉扯,企图杀死世宗。但因为绳套打了死结,缢不死世宗。此时,其中一个名叫张金莲的胆小宫女因害怕,将此事报告给方皇后。方皇后赶到后,将宫女们制服。最终,涉事十六宫女全都被凌迟处死,死后分尸枭首;而参与谋逆的曹端妃、王宁嫔也一并被斩首。因事发在嘉靖壬寅年,故史称壬寅宫变。

壬寅宫变对嘉靖朝政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是嘉靖朝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成为了世宗独居西苑万寿宫潜心修道、懒政怠政的导火索,助长了世宗崇信道教、专一事玄的风气,间接导致了严嵩专权乱政、祸乱朝纲的出现。

壬寅宮变是明世宗专横暴躁,横施淫威所造成的,但其中疑点重重,史书上对此记载也是只言片语,讳莫如深。今日,我们不妨针对疑点做一番推理,看能否还原一个历史的真相?

疑点2,十六个宫女为啥就弄不死一个皇帝呢?

第一,绳套系了死结。据史料记载,杨金英因为过于紧张,把绳套打了个死结,以至于后来没有勒死世宗;

第二,宫女身体素质差。世宗可能要感谢让这些宫女吃桑叶喝露水了,女子本就力弱,更何况还营养不良呢?

第三,人心不齐。从最后事情败露来看,队伍里除了叛逃者。人心齐泰山移,这是杀人,不是过家家,这事队伍人心不齐,哪能有的好?

第四,作案手法不对。宫女们似乎执着于勒死世宗,其实从泄愤来说,毁尸是最好选择,没必要多此一举非要勒死。但是从结果来看,宫女们不是激情创作,而是有目的,有策划的执行;从当时的作案现场来看,有的摁腿,有的摁手,有的压胸,有的把头,这都是为了缢死世宗。

疑点3,王宁嫔和太子生母王昭嫔是否为一人?

这里我们不妨用一下假设法。

我们先假设一下,她们不是一个人,那么我们将面临很多的困惑无法解释。其一,为什么16个宫女宁可被灭九族,也非杀了嘉靖帝不可?要知道即使神龟死了,皇帝迁怒于宫女,但不一定会迁怒于他们的家人。其二,王宁嫔给了她们什么样的许诺让她们十六个人无后顾之忧?唯一的解释就是把勒死世宗做成暴毙的死亡现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宫女一定要勒死皇帝,而不能留下其他损伤。其三,王宁嫔作为一个失宠的低阶嫔位,如何能得知皇帝夜宿在何处?其四,王宁嫔无子无女,皇帝死了对她有什么好处?皇帝死了,没有人能虐待她了,但是端妃还在啊,端妃还有公主,她之后的处境也不见得有多好。

综上,我推测王宁嫔和王昭嫔应该是一人,皇帝死了,她儿子太子就可以继位为皇帝,她就是皇太后;那么就可以解释宫女杀了皇帝之后,做成暴毙的死亡现场,这就是拥立新君之功,自己非但不用死,还有荣华富贵,虽然不光彩,之后结局也可能不好,但对于目光不是那么长远的宫女来说,这就是最强有力的保证,也值得她们堵上家人的性命。

这么推测,当然是有一些证据。

第一,她是太子之母,是皇帝死后的最大受益者;

第二,嘉靖二十一年,王宁嫔应该是王皇贵妃,是有资格知道皇帝晚上行踪的;

第三,端妃是嘉靖十八年产下宁安公主,王贵妃儿子也是嘉靖十八年立为太子,这符合传言说的,端妃抢了王贵妃的宠幸。

第四,王贵妃的儿子朱载壡是嘉靖二十八年行冠礼后暴毙的,行冠礼后可出阁读书,参政议事,组建东宫,太庙建成,可监察祭祀。从这里看来,如果王宁嫔弑君,那么太子之死就有很重的阴谋味道。

当然,这还有一些疑问,比如,既然都是贵为太子之母的皇贵妃,为何一定要参与策划谋逆呢?

我认为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嘉靖皇帝是个心性凉薄,薄情暴戾的人,就是所谓的家暴男,他能够把身为贵妃的她当众鞭刑来看,她的希望应该寄托在自己儿子身上;另一个就是失宠后强烈的危机感,今天听信谗言能鞭打你,明日就可能废了太子之位;更何况现在是端妃专宠,她又不是不能生,一旦生出皇子,自己的地位就岌岌可危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她在事情败露之后要咬死端妃,因为端妃在,她儿子也活不了。这件事从嘉靖帝听信道士谗言,二龙不能相见,可以窥见一斑,正常人谁能几十年不见儿子,不关心儿子过的好不好?

至于史料记载,王贵妃是在其儿子死了一年去世的,那不是很有鉴证意义。毕竟,事关皇宫內闱的丑闻,贵妃谋逆这种事是不能公然宣之于纸上的,不然皇家颜面何存?

对此,你怎么看?

以上看法,个人意见,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图片系网上下载,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66

太璞石

简介:轻点红尘,洒脱执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