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学生缴械3000亡命北洋兵,青年毛泽东人生第一仗,如何打赢?

山槐谈历史 2023-02-25 04:03:03

近代中国风云激荡,英雄人物辈出。毛主席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带共产党从微末走向辉煌,经历过无数次战争洗礼,建立起新中国。作为伟大的军事家,革命家,毛主席领导指挥四渡赤水,三大战役,抗美援朝,展现出来的非凡智慧,和奇谋大略让人叹为观止。

其实毛泽东的作战智慧,早在青年读书时期,就已展露无遗。1917年24岁毛泽东,尚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面对肆虐的北洋军,率领200名学生志愿军,击退装备齐全的3000名亡命徒,保住了学校,保卫了长沙城。

200学生对3000正规军,毛主席是怎样打赢这人生第一仗的?这场战争,对毛主席的革命思想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四大害之一——兵灾

兵,是我们和平生活的保护神,年轻人想要报效国家,建功立业,大多都会选择当兵。但在古代,我国人民对兵充满了恐惧,民间甚至出现好男不当兵的俗语,直到百年前,这样的思想也没有改变分毫。

其实,百姓的恐惧与抵触,来源于乱世的兵灾。

百年前,我国正处于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乱世,年轻的男子为了谋生,或自愿,或被迫进入军队当兵。带头的军阀抢占地盘,手下的官兵就劫掠百姓,更残暴者,会将所经之处的百姓进行无差别屠杀,所过之处,犹如人间地狱。

1916年6月,窃取革命果实,当上大总统的袁世凯,因病去世。原本的副总统黎元洪继任,段祺瑞担任国务总理。

段祺瑞出身皖系军阀首领,掌握军政大权,压根不把黎元洪放在眼里。大总统地位不稳,周边实力强大的军阀,开始动起了歪心思,妄图以武力窃权。

段祺瑞

军阀之间实力为先,隔年六月,督军团团长张勋请见黎元洪,想拥立宣统皇帝复辟,但这场闹剧很快就被冯国璋搅乱镇压,冯国璋取代黎元洪,当上了临时大总统。很快,冯国璋就与段祺瑞爆发冲突。

1917年8月,段祺瑞命令手下傅良佐为湖南督军,调令北洋军第8师,第二十师进入湖南,南北战争开始了。三个月后,冯国璋不知因何原因,主动停战,段祺瑞夫随后辞职,双方的府院之争结束了。

张勋

战争结束,但参与战争的北洋军队们,一时半会还无法鸣金收兵。

袁世凯复辟帝制,张勋扶植清帝,革命果实眼看不保,正在前往广州的国父孙中山先生,就想联系滇桂系军阀等南方势力,对这些反革命势力进行讨伐,结果政局变化之快,远远超出讨伐队伍的行军速度,部队已经出发,讨伐岂能停止。

讨伐的革命主题,直接被改为讨伐段祺瑞,打倒假共和。这就是护法战争。

于是,傅良佐带领北洋军,计划前往湖南镇压护法运动。但因为对当地敌视了解有限,很快就被桂系军阀谭浩明,打得狼狈逃窜。

北方的军阀南下,南方的军阀北上,四川,湖南这些,还没有划分势力范围的无主之地,就成了军阀较量的战场。

傅良佐兵败,狼狈地向北方撤逃,很快就逼近了长沙。而谭明浩的部队,还在衡山一带驻守,距离长沙还有好一段距离。长沙成了没有设防的空城,更要命的是,有消息称,已经有一支三千人组成的北洋溃军,已经到了长沙南郊猴子石一带。

退?守?

这条消息无疑像一个晴空霹雳,砸在长沙人民的头上。北洋军阀的劣迹无人不知,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尽管这些败军打仗不行,但他们端着手里的枪炮,对付城中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还是绰绰有余。摆在长沙城面前的,是一场灭顶之灾,而在长沙城南的湖南第一师范,就将是这场灾难的首要受害者。

第一师范的师生们,在得知消息的第一时间,就开始惶恐地收拾行囊。校长孔昭绶,在紧急召开的全体师生大会上,呼吁大家准备集体撤离,到城东的阿弥岭上避难。

但这样的方式,真的能帮助大家逃过一劫吗?大批人员的转移,很可能会引起敌方的注意,到时候一堆人站在没有掩体的路上,立刻就会沦为北洋军的活靶子。

湖南第一师范旧照片

况且为了避难,大家必定轻车简从,人是撤出去了,留在学校的图书,资料和校园建筑,难道不会被破坏吗?

一个年轻人,站在逐渐散去的人流中,心中有了新的想法。

他坚定地推开校长办公室,对校长说道:慌忙逃走,并不能真正保护学校,和师生们的安全。

这个人就是毛泽东,他在进入第一师范之前,有过半年的参军经历,进入学校后,被推举为学校的学友会总务,平常还能指导一下学生志愿军的工作。

此刻,他向校长孔昭绶提出:北洋军蹲守在城外,局势不容乐观,比起让上千名师生集体转移,还是让大家留在校内做好防备,更加安全。正在进行军训的学生志愿军们,可以分散守卫学校。大家把校门和周边地区严密监控,做好防备,那些零散的溃兵,也不敢擅自闯入。

青年毛泽东

在毛泽东的建议和劝说下,校长采纳了这个方案。毛泽东立即带了两个学生志愿军,偷偷潜到猴子石附近侦查溃军情况。

猴子石一带,确实有大量的士兵,但他们的状态,却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精神。这股溃军似乎并不知道,长沙城中无人驻守的情况。因为和大部队断联,这股溃军是在猴子石暂时歇脚的,他们看上去很久都没有物资补给了,一个个东倒西歪地躺在草地上,双眼无神。

毛泽东撤回学校,脑子里已经出现了一个,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解决这伙北洋溃军的方法。

200学生守长沙

毛泽东在学校老师的帮助下,动员全体学生搬出桌椅板凳,衣柜石板等重物,堵住学校所有可能出入的缺口;然后他安排学校的200名学生志愿军,拿着铁锹木根蹲守在学校各处,随时准备呼叫战斗。

随后,他带着学校出具的公函,来到长沙南区的警察分局求援。警局在得知,第一师范师生要智取溃军后,立即派人支援,携带真枪实弹配合毛泽东的行动。

学生们在看到警察后,内心顿时安定了许多,为了壮大声势,毛泽东带着两名学生,去了湖南商会,购买了大量的爆竹油桶。

一切准备就绪,毛泽东率领队伍,在黄昏时分,悄悄地向猴子石摸去。

夜色中,饥寒交迫的北洋溃军们,正昏昏欲睡。突然间,一阵砰砰乓乓的声音传来。这听着并不遥远的枪声,打破了夜的宁静,神经紧绷的溃军们瞬间惊醒,抱着怀里的枪械,开始胡乱发射。

看不见的敌人,由远及近的密集枪声,和队伍中混乱的哭叫,让这些本来就是,混编的北洋军更加崩溃。

逃窜的军队没有主将,战斗打响后,也没有发号施令的主心骨,大家互相都不信任,乱放的几枪更让让他们慌乱,第一反应就是,桂军追上来了,他们已经被包围了。一时之间,溃军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开始颤抖着想要撤退。

可猴子石四周的山头上,枪声不断,显然已经被困在这里,除了加速向长沙城里逃,已经没有别的退路了。慌不择路的北洋溃军向城门移动。

但他们还没到第一师范后面的妙峰山,前方部队就又遭到了进攻,这里的敌人射击水平,显然更高,已经打死了两个排头兵。

枪鸣炮响之间,还远远地传来桂林口音的劝降话:傅良佐已经跑了,桂军早已进城,要想活命,缴枪不杀!

缴枪不杀!

一声声的呼喊从前方传来,震耳欲聋,溃军两股战战,已经想要举枪投降。

背后三面围剿,正面桂军还在妙高峰对阵,原本就已经涣散的队伍,在此时土崩瓦解。3000溃军喊话,选择谈判后缴枪投降。

桂军

对方来了几个颇为年轻的头领,约莫像是团长身边的军师,在强硬的交涉后,溃军向当地警署上交了所有的物资枪支,在枪口的威胁下,灰溜溜地被带到了监狱。

他们此时才知道,哪里有什么桂军,逼得他们缴枪投降的,竟然只有警察厅的几把破枪,和一堆年轻的学生。那个大唱空城计,俘虏三千正规军的领头人,不过才24岁!

第二日,湖南商会给这些溃军分发了遣散费,将他们送出了长沙城。在毛泽东的谋划下,不光第一师范,整个长沙城都避免了一场血腥屠戮。

毛泽东成了英雄,大家都不明白,他究竟是怎样谋划,这场声势浩大的保卫战的?

心理战思想初显

毛泽东解释道:溃军不敢入城,他们被桂军追赶,本来就如惊弓之鸟。如果想攻城,他们在到达猴子石一带的当晚,就会动手,没有攻城,一定是人力,装备有所欠缺,他们更害怕城中有谭明浩的桂军,所以不敢经过长沙北归,只敢在城外露宿。

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只要对他们以桂军口音呼之,他们必从,这是情势使然。

在毛泽东的复盘下,大家才明白了这场战斗的高明之处,毛泽东在对溃军进行侦查后,已经基本做到了知己知彼。知道敌军怕什么,也知道该怎么击溃他们的心理防线。

毛泽东曾经说过:武器算得上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但真正对战争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是人。战争是武器战,更是心理战。

在湖南第一师范的这段经历,算得上是毛泽东人生中,第一次领导的战役。他巧妙利用溃军的心理,知道他们穷途末路,最害怕遇上士气正盛的桂军,所以他让自己的同学,假扮成桂军,找来会说桂军方言的学生,假意告诉溃军已经进城,兵不血刃地缴了他们的武器装备。

为了不让饿着肚子,一穷二白的兵痞们反抗,毛泽东还为他们争取到了遣散费,攻心为上,溃军们彻底没了以命相搏的念头。

毛泽东熟读历史,对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有充分的了解。《孙子兵法》中说,上兵伐谋,其次伐兵。在战争中,以谋略取胜才是最佳应对策略。

猴子石缴枪,就是毛泽东谋略的初次彰显,他的智慧和对心理战的熟稔,在后来的长征中再次体现。

四渡赤水,是毛泽东自己都骄傲的战绩,面对蒋介石的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毛泽东准确找到军阀们之间,面和心不和,以自身利益为上的弱点,不断在军阀地盘交界处游走,四渡赤水,带着一群军阀乱转,让红军绝处逢生,成功跳出国民党大军的包围圈,为中国革命保留了火种。

四渡赤水曾被各国军事家,进行反复推演,皆以失败告终,这是军事史上的奇迹,毛泽东是个伟大的军事家。

除了超高的智慧谋略,毛泽东还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统一战线,共同抗敌。在正义的旗帜下,培养出了一支,有纪律有能力的学生队伍。

历史在英雄身上显现,却由群众创造。那二百名不畏生死,勇敢坚强的第一师范学生,也是这场战斗中的主角。三十年后,也是这群人,在毛泽东的带领下,不断壮大,挽救了垂危的中国。

长沙城中的警察和商会,也在关键时刻配合毛泽东壮大声势,让这场虚张声势的保卫战,成功率大大提升。

伟人的胆略和智慧,用语言描绘也远远不足,他的故事在世间流传,这件对战三千人的事迹,也许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也许并不算什么,但这却是他从事军事活动的开始,年轻的毛泽东就从这一刻,开始成长。

0 阅读:18

山槐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