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时期的两位文人墨客,因一首古诗词,引发叔侄之间的背后的故事。

武一鸣讲文化 2023-04-27 08:41:26

公元六百八十五年,初唐。

长安大名鼎鼎的大诗人宋之问,正在书桌前喝茶,随手一翻,便看到了自己最近写的一首诗,当他看到这首诗时,眼眸里闪过一丝黯然,因为他知道这首诗里有一种特殊的意境,所以才会如此平静。

这首诗并不是他自己做的,而是他从侄子刘希夷那里要来的,可是所有人都只夸了这一首,这让他心里很是不舒服,但想到侄子不说,谁也不知道这首诗到底是谁做的,他也就释然了。

但刘希夷却将这件事情说了出来,将侄子的诗强行写进了自己的诗里,传到了京洛,引起了不少人的哄堂大笑。宋志文是个为了一己之私的人,他知道这件事后,愤怒到了极点,再也不顾礼教,命令手下在半夜里闯入刘希夷的府邸,将他的侄子活活砸死。

一场大雪,一场寒冬,一位才华横溢的大诗人,在盛唐初升的朝阳里,以一种谁也没有想到的方式,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从大唐消失了。

东边的云雾缭绕,映衬着远方的青山,这里是龙生之所,是天子的故乡,这里是大唐的第二的河南府,这里有一条大河,滋润着大地,有无数的沃土,有无数的城市,有无数的重楼玉宇,这样的地方,一定是出了不少的人才。

因此,六百五十一年有刘希夷诞生,六百五十六年有宋之问诞生。作为一个见证和参与了这场初唐文学运动的人,他们之间的关系也不简单,刘希夷是宋之问的侄子。

宋之问和刘希夷在公元六百七十一年第一次见面,那一年,刘希怡已经二十多岁,宋之问才十多岁,初唐以文采著称的时代,文采斐然,才华横溢,不惜一切代价也要读书。很明显,刘希夷和宋志文也有同样的想法,所以他们才会聚集到这里来,并且开始进行那个所谓的“会试”。

试想,在那碧绿的草地上,在那美丽的时光里,两个朝气蓬勃的少年,在那一瞬间,他们有了一种亲密无间的感觉,他们都在努力读书,都在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一个穿着一身白色长衫,一个则是穿着一件蓝色长衫,这是何等的般配。

刘希夷也很高兴,自己的这个叔叔,年纪比自己还小了五岁,但是在同龄人之中,却是赫赫有名的诗童,文采斐然。而且,宋之问从来没有轻视过自己这个年纪更大的侄子,两人一起吃饭学习,一起参加考试。

有共同爱好的人,时间就这么一晃而过,转瞬之间,流光飞逝,冬梅凋零,春桃花开,科举之日已经到来,他们启程前往西都长安。

高宗上元二年年,刚到长安的叔侄二人还没有来得及欣赏长安城中的花朵,忽然听到了一则新闻,那就是刘希夷和宋之问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了这则黄金榜之中。

过去的肮脏不算什么,现在的潇洒却是无穷无尽。刘希夷和宋志问两人都考中了进士,但真正让两人声名鹊起的,却是宋之问。

宋之问、刘希夷都是在朝举人的时候,高宗已经形同虚设,而武则天才是实际掌权的人。

刘希夷生性愚钝,又不如宋之问善辩,善作诗词,故宋之问在京洛声名鹊起,而刘希夷却默默无闻。宋之问和另外一位大学士杨炯一同被召分直内文学堂。

与宋之问的生活道路相比,刘希夷的天资并未得到重视,他最擅长的就是闺阁之诗,歌词中的忧伤和伤感,都是以古代的风格为主,风格和时代格格不入,所以并不受重视。”刘希夷虽然才华横溢,却也不是默默无闻之辈,只是,他的作品大多都是古典诗词,大多都是一些小题大作,在这个和平的时代,他并不受欢迎,也就没有什么官员推荐他进入朝堂。

刘希夷一边唱着歌,一边缓缓地朝着长安城外走去。失望而回,

两个有着同样血缘关系的人,因为身份的差距,慢慢的疏远了。

已经完全看不出原来的样子了

公元六百八十五年,长安城一如往昔,时间对这座城很仁慈,但对这座城很仁慈,对人很仁慈,在太阳的照耀下,那个穿着白色劲装,笑容温良的年轻人,已经变了模样,那个儒雅儒雅的年轻人,也变了模样。

短短五年时间,京洛赫赫有名的少年郎,宋之问擅作诗,生得英俊潇洒,写出了一首五言诗,风格优雅,却与他的性格格格不入。

京中人尽皆知,宋之问想要上位,想要做武则天的男宠,却被武则天一口回绝,但他并没有放弃,甚至每天都在嘴里嚼上一种珍贵的檀香木,想要改变自己的容貌,他对自己的男宠之位,志在必得。

与王子安相比,卢照邻的文质彬彬,骆宾王的凌厉,而宋之问的节操,则是被打得七零八落。

回到长安,刘希夷听着外面的流言,目瞪口呆,难道他们在说宋之问?就是那位声名赫赫,文辞飘逸,风华绝代的宋之问?刘希夷有些不太相信,流言蜚语这种东西,是很可怕的。

刘希夷现在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去见宋之问,毕竟时隔五年,他对当年一同参加过科考的叔父,还是念念不忘,更何况,他也希望宋之问能亲眼看到他的最新作品。

这么多年来,刘希夷一直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他的诗词也一直被人诟病,可是有一日,他却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仿佛老天爷在他身上撒下了一丝灵感,当他将这句诗出来的时候,让刘希夷感到了一种许久没有过的震撼和欣喜,一口气将这首诗篇全部写出,刘希夷觉得自己终于发现了自己在诗歌上的道路,多年来一直无法突破的桎梏,在这一刻,终于被打破了。

只是,他并不清楚,一股危险正在悄悄降临。

刘希夷很高兴,很想找个人来分享自己的快乐,但在长安,他并没有什么亲人,唯一和他关系好,就是宋之问。

所以刘希夷来到了宋之问的宅门前。

这位久负盛名的大人物,自然不会拒绝刘希夷的邀请,时隔多年,刘希夷几乎都快不认识眼前这个人了,他微微低头,将手中的一张纸交给了宋之问。

一翻开;眼前第一句;“今年花落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并没有太大的惊艳感.

又低头看到到第二句;“已见松柏摧为薪, 更闻桑田变成海。”两句连到一起感觉还是马马虎虎吧,感觉不到很精彩的地方。

宋之问又继续往下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忍不住惊呼出声这一首诗,当真是妙到毫巅,秒啊?

作为一个文学大家,宋之问自然是很欣赏的,以他敏锐的洞察力,已经可以想象出这首诗出世后会引起多么大的反响。

宋之问心中一喜,便开口要了那首诗,并许诺了许多丰厚的条件。刘希夷在下层呆了这么多年,果然像宋之问所想的差不多,心里难免有些慌张,所以才会嘴上说着“好”。

可是回家之后,刘希夷仔细一琢磨,觉得这首词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身份,让自己流芳百世,所以才会食言,并借着自己和宋之问的亲戚之情,大肆宣传这首词。

长安城的高层们对宋之问这种讨好高层的行为很是不满,所以对他的嘲讽更是无以复加。

但谁也没有料到,就连刘希夷也没有料到,身为儒生出身的宋之问,居然会不顾礼教,妄顾王法,派人杀他。

刘希夷临终前还没闭上双眼,本来是要与人共享诗词之乐,结果因为诗词而丧命在了异国。

宋之问也在晚年受到了冷落和怀疑,不停的被派往外地,在他去世的前两年,他突然意识到,现在自己要去的那个方向,就是自己的家乡。

宋之问一脸为难,多年在宦海中起起伏伏,早已磨灭了他对权势的执念,抛却了一颗一心想要升官发财的痴迷之心,转而潜藏于山水之间,书写起了陶渊明式的诗篇。

但当他接近家乡的时候,他犹豫了,他到底在想些什么?还记得乡亲们对他的名声有多反感吗?又或者,他在想着死去的侄子刘希夷?

时光匆匆,大约公元七百一十二年,宋之问去世。

一叹宋之问,一叹利欲熏心。

一场刘希夷的悲哀,一场人间的悲哀。

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时间已经过去了一千多年,《代悲白头翁》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成为了文学的一部分,同时也成为了一个悲伤的故事,宋之问和刘希夷两个人的悲伤,都展现在了所有人的眼前,让所有人都不忍心去面对。

4 阅读:12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