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观察者网报道了一个有趣的事情,一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热议,视频中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下飞机后,竟然站在空旷的停机坪上,四处张望,似乎完全没有人来迎接她。这一幕被拍摄下来,迅速被上传到网上,激起了公众的广泛讨论。
很多西方媒体和网友纷纷猜测,这种“冷遇”发生在中国或印度,并且立刻得出了一个结论:中国或印度故意不接待贝尔伯克,表现出不友好甚至冷落的态度。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误解还是故意误导?这一事件迅速成为了社交媒体上的“热点”,不仅让人看到了西方对中国的偏见,也让一些不明真相的人认为,中国的外交姿态确实有些“冷酷”。然而,事情的真相却远非媒体所描述的那样简单。德国外交部很快站出来澄清,这段视频并非发生在中国或印度,而是在贝尔伯克今年1月访问马来西亚时拍摄的。原因很简单,马来西亚机场安排混乱,导致贝尔伯克的航班降落在了与原定接机位置不同的地方,接待人员因此错过了她的到来。视频曝光后,德国外交部通过公开声明进行了解释,强调这是一次因沟通不畅引发的误会,视频中的地点与中国和印度无关。这么简单的真相,为什么却被西方媒体和部分网友用来炮制一个“冷落中国”的话题?这背后的动机究竟是什么?
俄罗斯的“补刀”:外交波动中的“旁观者”视频事件发生之后,俄罗斯并没有错过这个“机会”,很快也参与了这场舆论的对决。俄罗斯媒体塔斯社在报道中对这次误会做出了评论,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的反应也充满了讽刺意味:“多亏了这个误解,全世界才知道贝尔伯克飞往的是马来西亚,而不是中国或印度。”这番话显然不仅仅是对事件的调侃,还是对德国外交部、贝尔伯克个人以及德国政府的一种“补刀”。这时候,俄罗斯在外交上不遗余力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尤其是在贝尔伯克及其强硬外交政策方面。值得注意的是,贝尔伯克的外交路线在俄罗斯看来,无疑是挑起敌意和紧张的。这种“补刀”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俄乌冲突背景下,西方与俄罗斯的关系已经处于恶化状态,贝尔伯克作为西方的“价值观外交”代表,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俄罗斯批评的目标。
从2018年德国驱逐俄罗斯外交官到近期的制裁事件,德国与俄罗斯的关系急剧恶化,而贝尔伯克在其中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在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批判中,贝尔伯克毫不避讳,支持对俄罗斯的外交和经济施压。而俄罗斯显然并不打算放过贝尔伯克,尤其是在这样的国际场合上,借此机会调侃并回应德国的外交立场。那贝尔伯克究竟为何成了俄罗斯眼中的“目标”?她的外交立场是否已经引发了不必要的外交摩擦?贝尔伯克的“价值观外交”:中国和俄罗斯为何都“不买账”?说到贝尔伯克的外交风格,不得不提她那一贯的“价值观外交”。作为德国外交部长,贝尔伯克经常在国际场合上以“人权”和“民主”标准对他国进行指责,尤其是对中国和俄罗斯的态度十分强硬。她曾多次抹黑中国,甚至呼吁欧洲和美国对中国采取更为严厉的措施,推行“制裁”政策。这种以“价值观”作为外交依据的方式,显然并不是所有国家都能接受的。德国知名哲学家和社会评论员普雷希特,在2023年曾对贝尔伯克的外交态度提出过尖锐批评。他认为,贝尔伯克的“价值观外交”让德国在国际上失去了平衡,忽视了现实政治的复杂性。
贝尔伯克的外交政策过于理想化,缺乏实际考量,尤其是她对中国的抹黑和强硬立场,已经让德国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受到了影响。贝尔伯克的这种态度,使得她不仅在中国的外交活动中遇到困难,也让她在其他国家的外交中频频遭遇抵触。例如,贝尔伯克在访问中国期间,始终没有能够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尽管中德双方在经济和科技领域有着广泛的合作,但贝尔伯克的强硬言辞,使得中国的许多外交人士对她的立场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她并未真正理解中国的政策立场。她的行为更多的是试图将西方的价值观强加给其他国家,而忽略了不同国家之间的历史文化和政治体制的差异。而在中东、非洲等地,她的言辞常常被视为干涉他国内政,甚至在一些场合上遭遇外交冷遇。令人意外的是,贝尔伯克的外交风格甚至在西方某些国家内部也引发了不小的争议。她过于强调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忽视了实际的外交利益和国家间的深度合作。这让她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和俄罗斯,甚至是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始终难以赢得真正的尊重。因此,贝尔伯克在多国风评不好,也反映出她所奉行的“价值观外交”的局限性,她的强硬立场是否会导致德国在国际事务中面临更多的外交孤立?
中德的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德国和欧洲对于中国是很好的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