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印度现实题材电影:从叙事到内容,展现印度问题与故事

英叡谈历史 2023-05-01 00:43:00
引言

20世纪的印度电影大多以歌舞为主要题材,为崇尚精神满足的本土观众提供休闲娱乐的方式。而新世纪的印度电影更加注重内容与主题,着眼于现存的社会矛盾,深度剖析社会问题,

在坚守民族特色的同时,用全新的方式讲述发人深省的故事。电影创作者们运用多种方法完成影片叙事,在视听语言方面融合国际拍摄风格与自身民族特点,人物的形象设计更加多元化、国际化,场地设计也越来越富时尚感。

多元与统一:“玛莎拉”式的叙事策略

“玛莎拉”是印度的一种调味粉,它由多种香料组合而成,具有独特的味道,现已成为印度美食界的代表之一。印度“玛莎拉”电影,是指其经过多年发展形成的独特且稳定的叙事模式。

灵活多变的叙事结构

对于电影作品来说,叙事结构是以叙事为主的艺术形式,这些叙事方法虽千奇百怪、变化多端,但其结构模式可归纳出一定共性。新世纪印度现实题材电影最常用的是因果式线性结构与交织式对照结构。

因果式线性结构直抒个人情感

新世纪印度现实题材电影最常见的就是因果式线性结构不仅注重讲故事,更在意情感的表达与价值观的输出。线性叙事有利于导演引导受众一步步跟随人物改变思想意识,进而将价值观输出,影响受众。

影片《摔跤吧,爸爸》聚焦于摔跤手马哈维亚·辛格训练两个女儿成为优秀摔跤运动员这一事件,顺叙故事发生的始终增强影片的真实感。影片的戏剧性在于摔跤与女性两个元素的结合。

从影片开始全村人对女孩练习摔跤一事的嘲讽态度,到最后辛格的女儿取得优异成绩,不仅记录了父女之间的感情与运动员的励志故事,更是通过线性叙事引导观众感知女性对于身份认知的改变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影片《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以巴基斯坦女孩走丢—遇到印度猴神大叔—猴神大叔试图帮助女孩但遇重重困难—女孩顺利回家为线索,线性叙事交待故事的因果。

影片随着猴神大叔突破重重困难,试图打破国与国、宗教与宗教之间的壁垒为线索,刻画了战争与宗教对立带给人们的灾难与痛苦。

对战争的抵触与对和平的向往是所有百姓的心声,电影通过线性叙事传达了导演对于和平的呼唤,完成导演与观众的情感互动。

线性结构是现实题材电影最常用的叙事结构。对于电影叙事来说,它追求的是情感的直接表述。在直抒情感的背后,是民族情怀的闪耀。用最直接的方式将这种情感与价值观进行对外表达,展示出独特的印度电影魅力。

交织式对照结构建构复调主题

新世纪印度现实题材电影运用交织式叙事结构,将表达同一主题的多条叙事链组合起来,在结尾处不同叙事链的主人公产生交集,更加烘托人物情感;或产生对比,更加突出影片主题。

《生死契阔》讲述了种姓和宗教的压迫下,两个普通家庭、两位普通年轻人因为爱情而遭受勒索与束缚的故事。

导演用两条叙事链分别叙述两位主人公的境遇,在结尾处,两条叙事链的主人公在恒河边相遇,他们一同坐上那艘渡过苦海的船,向着夕阳的方向缓缓驶去。

影片对印度下层社会对命运的无力感给予了相当的人道主义关怀,也直接的触及了种姓对民众造成的心理枷锁。

双线叙事对社会面呈现的延展性与暗示事件背后的共性是很好的表达手段,对结尾处二者偶遇的情节也做足了铺垫。

影片《炙热》讲述三个受封建束缚的女人追寻自由的故事。三位主人公三条叙事链,导演交织讲述三位女性面对来自家庭、老板、社会的压迫,携起手来一起打破现状找寻自我的故事。

结尾处三人一同剪了短发,骑着车,高歌着离开了那个思想陈旧的村庄。观众与主人公的情绪一同得到释放。

影片对于女性独立意识的唤醒也在影片结尾出得以深化,完成了影片内涵与观众思想上的碰撞。三条故事链的交替叙事也使影片价值观表现的更加深刻与丰富。

交织式对照结构体现了新世纪印度现实题材电影在叙事结构方面的新突破,打破传统的叙事模式,使电影内涵的表达方式更加新颖与多元。

同时对于电影内容和主题的表达也更加的深刻,电影与观众的交流更加饱满。交织式对照结构更易因不同叙事链的对比或重复来直击观众内心,从而完成作品的价值观输出与表达。

意象化表达的叙事空间

在新世纪印度现实题材电影中,不同的叙事空间更是人物的心理空间,是人物思想解放程度与心理机制的外化。

环境对叙事的表达

农村:封建的思想枷锁

新世纪印度现实题材电影中有多部批判封建思想的影片,在这类主题影片中,导演最常选择的叙事空间就是偏远落后的农村,农村是新世纪印度现实题材电影中桎梏封建思想的意象化表达。

比如在影片《印度合伙人》中,导演在主人公的家中设计了许多围栏式的窗户,并且多次设置情节于此。

有着进步意识的拉克希米站在围栏外,思想封建的女性在围栏内。这道围栏仿佛枷锁一般,象征着他们思想意识之间难以跨越的障碍。

在新世纪印度现实题材电影中,导演惯将农村地区赋予思想意识封闭落后的意象,破旧、封闭的空间画面给人压抑与落后之感,此叙事空间的选取不仅是对故事背景的交待,同时也增加了主人公思想行为的合理化。

城市:现代的思想解放

在新世纪印度现实题材电影中,城市被赋予自由、开放的象征。导演对叙事空间的选取,很大程度上交代了主人公的思想解放程度与其所处的社会背景开放程度。

比如《一个母亲的复仇》中,戴维琪的家中装修精致,可以看出主人公一家已经到达中产阶级,这里的女性具有强烈的反抗意识与精神。

《神秘巨星》的结尾处,希娅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离开男权的压迫。导演将这一情节的空间选取在机场。

机场是一个充满现代化的地方,也是一个与外界有着密切联系的地方。这一空间不仅交代了希娅母女即将离开的剧情,也暗示了希娅与母亲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生活在更加自由、开放之处。

空间的对比转换可以适当调整叙事节奏。影片的节奏密度和压抑的空间都容易让观众产生紧张感。若此时电影空间转换到一个相对宽敞开放的场所,则可以及时缓解观众的情绪。

新世纪印度现实题材电影中的空间转换可以更好地体现出人物的内心状态与思想意识,进而完成电影的空间叙事功能。

人文关怀的叙事聚焦

在关于叙事学理论的研究中,“叙事视点”与“叙事视角”为相近词汇,即电影叙事时所选取的观察角度。

但由于电影这一艺术形式的特殊性与复杂性,导致在摄影机拍摄时仍会产生一个“视点”,也就是决定观众看到影片叙事发展的观察角度。

多元视点引导人物情感倾向

叙事角度问题也被称为视点问题。电影叙事视点的选择对于故事叙事是十分重要的,叙事视角决定了观众对故事的观察角度。叙事视点的选择,不仅对观众观影情绪产生影响,更决定了电影主题的表达效果。

新世纪印度现实题材电影中最常用的是旁观者视点。导演不通过摄影机角度的变化表现过多的个人主观情感,也不干涉片中人物情感的走向。而是以客观记录的视点拍摄,更加体现影片的真实性。

在《印度合伙人》《摔跤吧,爸爸》《云端之上》等印度现实题材影片中都大量使用了旁观者视点的客观镜头。印度现实题材影片中的客观镜头给观众“沉浸式”观影体验。

另外,有些以儿童为主人公的电影会在片中插入第一人称视点。以孩子的视角拍摄的画面,更有利于观众抛开自己的身份,直接感受他们的心理变化。

如《乌鸦蛋》有一情节是主人公攒了好久的钱,终于鼓起勇气去披萨店,走到商场门口却胆怯了。

二人蹲在商场门口,看着这个与自己身份格格不入的地方。

此时画面的拍摄使用了二人的第一人称视点,这一主观镜头将不同阶级之间的差距直接的体现出来,同时也使观众感受到了两个贫民窟的小孩蹲在商场街角时的无助与渺小。

小人物视角增加受众代入感

在一个电影作品中,叙述者就是一段故事的叙事主体。叙事者的选择不仅影响导演的创作意识,还会影响观众的观影效果。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叙事视角是许多新世纪印度现实题材电影导演的选择。

《云端之上》是一部典型的关注社会底层人士的影片。破烂的房屋、嘈杂的街道、空荡的监狱,这里出现的每一位人,无一例外,都是底层人。影片中对不同年龄段的底层人士都进行了描写,孩子、青年、老人。

影片将生活的苦掰开了揉碎了一点点呈现的观众面前,但是这份苦,带来的不是绝望,而是底层人群相互拥抱的温暖。

没有一味的煽情、没有一味的卖惨,导演运用温暖和闪光的镜头——头上的月光,云端之上的天空,告诉这些愿意在泥泞抬头仰望星空的人,都不曾失去真正的爱和希望。

导演关注的不是某一个个人,而是这一环境下的群体。又通过结尾处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温暖,唤醒观众对生活的希望,进而完成导演与观众的情感交流互动。

这类影片大多选取弱势群体视角叙事,不仅可以给观众带来代入感、更好的理解电影所传达的内容与价值观,还考验了导演对背景感知、叙事节奏和对人物情绪的掌控。

现实性与艺术性:二维并重的叙事风格

新世纪的印度电影注重内容的创新与民族风格的呈现,在拍摄方式上从简单模仿美国好莱坞,到将东方民族文化美学与西方民族文化完美融合。新世纪印度现实题材电影做到了“民族”与“世界”的平衡,是打造国际化电影美学的典范。

感染力与辨识度共存的民族文化

提起印度,大多数人都会联想到其绚丽的民族服装、独特的街边美食、热闹的民族歌舞、丰富的民族节日和神圣的民族信仰,印度是一个具有浓厚的民族气息的国家。这些独有的异域特色像是一抹绚烂的色彩,赋予了印度电影极强的感染力与生命力。

印度传统服装是新世纪印度现实题材电影中具有强烈辨识度的文化符号。

像《神秘巨星》中的希娅,从戴着头罩到摘下头罩,我们看到了她的突破与改变。这里的头罩是封建思想的束缚与压迫的象征,这一道具的运用完成了电影叙事。

新印度电影在影片中合理的穿插舞蹈表演,在完成影片叙述的同时,还将民族文化展示给世界。印度的饮食文化也是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传承下来的。

比如《摔跤吧,爸爸》中,两姐妹吃的印度街头最火爆的小吃脆球饼让人看的馋涎欲滴。在《印式英语》中,女主是个家庭主妇,制作拉杜球的手艺,远近闻名。

电影中对食品的插入看似不经意,其实已经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电影的传播,成为了一种新的民族象征。新世纪印度现实题材电影中还有部分关节日庆典和传统仪式的情节。

比如影片《小萝莉的猴神大叔》中,“猴神大叔”的出场就是在洒红节的庆典中。通过画面,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浓浓的民族特色。在影片中保留这些具有民族特色、饱含民族文化的的场景,不仅可以交待剧情、完成叙事,还是保证电影独特性、推广民族文化的好方法。

影片中民族文化符号的有机融入,不仅能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完成电影叙事,更是传播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手段。

社会性与客观性并存的摄制叙事

现实题材电影是反映社会生活的电影。无论是电影内容,还是拍摄手法,保证社会性与客观性对于现实题材电影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新世纪印度现实题材电影的社会性指的是,影片在讲述主人公事件的同时,更加注重人与社会的关系。同时,镜头语言在完成电影艺术效果的同时,还要一定程度的还原社会原貌,保证电影的客观性。

比如影片《云端之上》的开篇,导演运用长镜头跟着主人公在贫民窟的大街小巷穿梭。不仅向观众展示了主人公生存空间的真实现状,交待了人物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跟镜头加长镜头的组合方式还让观众产生强烈代入感。

再比如《印度合伙人》导演运用一组固定镜头记录主人公一家发生的事。摄影机以旁观者的视角拍摄,客观的还原了封建家庭中人与人的关系和特殊的生活习惯。景深镜头令一帧画面具有层次感,呈现不同局部的不同动作。

在影片《起跑线》中,主人公夫妇搬到贫民窟,由于和这里的格格不入经常引来邻居的“参观”。

导演多次运用近景拍摄主人公,并且在画框内部安排人员调度,使画面看起来更加拥挤,相似镜头的叠加将贫民窟内嘈杂、无序、狭窄体现的淋漓尽致。

这组镜头刻画了贫民窟群体形象,使主人公与社会群体融为一体,更加凸显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世纪现实题材电影运用不同的拍摄方式在保证电影艺术风格的同时更加真实的讲述现实题材主题故事。这些镜头的合理使用对电影营造氛围、导演完成与观众的情感交流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时空转变与隐喻价值并存的光色叙事

电影中的光线和色彩是最容易给观众带来直接的感官刺激的,还能起到烘托环境、表现主题、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新世纪印度现实题材电影以剖析当代社会问题为主题,讲述具有深刻意义的故事。大多以努力走出灰暗的小人物视角讲述故事,在这里,光就是希望。导演善于利用光明象征希望在影片中表意。

在影片《起跑线》结尾处,贫民窟的小学得到一部分捐赠,一组镜头记录孩子们开心的布置校园,可以发现,每一个画面内的孩子都是在阳光的照耀下。尽管这些捐赠不足以改变命运,但对于这些孩子来说,这就是阳光一般温暖的关怀。

电影的色彩基调对于电影氛围的渲染十分重要。新世纪现实题材电影通常采用暗黄色调讲述温暖的故事,或用暗绿色调制造压抑氛围。在同一部影片中,色调变化也是叙事手法之一。

影片《起跑线》中主人公分别在富人区和贫民窟有过生活经历。拍摄富人区的画面色彩鲜艳,光线明亮,人物主体突出。

拍摄贫民窟时背景总是灰色的,暗绿色的色彩基调,主体人物不突出,好像随时都要消失在背景中。导演在对两个阶级的生活环境进行拍摄时巧妙的运用光线与色调对比,突出强调巨大的贫富差距。

近些年印度现实题材电影的画面更加丰富与成熟,导演运用不同手法完成影片叙事的同时,增强了视觉感染力。

通过光色等视觉效果达成对观众的心理暗示是印度现实题材电影与观众产生情感互动与交流的有力手段。

结语

新世纪印度现实题材电影所传递的精神,是敢于正视自己的勇气,是唤起大众意识的社会责任感。新世纪印度电影在国际传播,是其树立国家形象、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好方法。

当前,各国领导人都十分重视本国的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感染力、号召力、影响力。当美国好莱坞电影面向全球输出时,美国的本土文化和价值观也被输送到全国各地。

印度电影在学习好莱坞的商业模式基础上,牢牢地把握住了自身的特色,将民族特色融合到作品中,挖掘人类永恒的主题,展现人性的多样。并借以电影的传播,向全世界传递自身的民族文化。

参考文献

《电影叙事学研究》

《论现实题材》

《现实题材电影美学研究》

《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

0 阅读:18

英叡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